一般來講農戶很少參加二產,更多只是原材料的提供者,因此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存在瓶頸。推動一產、二產和三產的融合不僅會提高農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又會帶動供應鏈向鄉村轉移,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涉及很多問題,核心是產業興旺問題。而產業興旺問題的核心則是農民收入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其中,數量龐大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如何進入市場,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關鍵所在。當然,這些農戶種植什么樣的作物也會影響到其收入。如果這些農戶以小規模的面積種植糧食作物,那么增加他們收入的壓力就會很大。很難想象一個農戶種植十來畝玉米就能夠增加收入。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大發展格局。
實際上除了大規模的商品化程度較高的糧食生產區域以外,很多地區特別是山區、欠發達地區的農戶大多都會依賴當地的資源維系多樣化的生計體系。以云南臨滄市的農村為例,這里的農戶大多生活在山區。過去,他們多數以玉米、馬鈴薯、紅薯、旱稻以及烤煙的生產為主。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這些農民的生計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目前,他們主要生產蔬菜、水果、干果等商品化程度較高的農產品。
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城市化和工業化推動了居民收入的提升,非農人口不斷增加,提高了對非糧農產品的需求。這是這些地區農戶生產結構發生轉型的重要條件。對于生產這些農產品的千家萬戶而言,如何對接市場需求、降低交易成本是過去十多年中各地集中探索和創新的關鍵點。電商、網絡直播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供需信息對接的問題。物流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也為農產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是,仍然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即成千上萬個小農戶如何找到物流、如何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
目前,大致有兩種比較成熟的模式。一種是全國各地都在搞的農民專業生產合作社,另一種就是“公司+農戶”的生產。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式是多樣的,很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際上也一定程度采用了“公司+農戶”的方式,這種類型的合作社與“公司+農戶”的模式由于具有較強的激勵機制,所以從總體的市場效益角度講都比較有效,但又普遍存在一個與農戶利益分成的公平問題。在村莊里最稀缺的資源是所謂的“能人”,所以很多的合作社實際上都是能人在主導。“公司+農戶”模式中的公司則是基于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廠商機制,農戶數量再大,也很難與具有“能力”和市場壟斷地位的公司形成一個較為公平的關系,因此往往出現農戶受益有限的格局。與此同時,存在很多并非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專業合作社。這樣的合作社大多是通過政府的財政支持發展起來、由村集體在政府的支持下運轉的。這類合作社能夠做到很大程度的公平,但卻由于缺乏明確的個人激勵和管理而導致效率低下。事實上很多這樣的合作社都流于形式。這也是目前小農戶對接市場的組織與合作在實踐上所面臨的困境。
無論是合作社模式還是“公司+農戶”模式,本質上都是希望通過組織化的形態來降低交易成本。這好比是每一個農戶過河的時候需要拉一根繩索,10個農戶需要10根繩索,成本為10;但當把這個繩索加粗后,10個農戶可以拉著一根繩索過河,過河的成本就會大大下降,遠遠低于10。除此之外,提高農戶的收入還有一個路徑,即提高所生產產品的附加值。
農戶家庭加工,合作社統一銷售,建起利益聯結
臨滄市章馱鄉勐旺村的一個自然村叫臘東村,這里盛產蘿卜。臨滄、昆明以及滇西南地區都有著長期食用蘿卜的習俗,特別偏好辣味的現拌蘿卜干,這種蘿卜干在臨滄、昆明等地都有很大的市場。
在臘東,政府通過產業幫扶的資金,在村里投資200萬元建了一座符合衛生標準的現拌蘿卜的加工和包裝車間。他們的做法不是把農戶的蘿卜干收購過來加工銷售,而是通過組建合作社,主要由農戶在家庭加工車間加工好蘿卜,然后將這些加工好的蘿卜拿到合作社的公共車間中進行衛生檢查和包裝貼條,并由合作社按照訂單統一銷售。這個合作社本身并不雇傭固定的工人,除了五到六名村干部同時也在合作社兼任不同職務以外,合作社的加工廠沒有固定工作人員。
在當地,1公斤新鮮蘿卜賣到1.2元,加工包裝好的蘿卜干每公斤可以買到16元。每公斤現拌蘿卜的加工包裝成本為5元、運輸成本為0.2元,合作社再加收每公斤0.5到1元的管理費用于支付公共車間的管理成本。合作社的作用是通過保障衛生并形成統一品牌以獲得市場銷售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農戶雖然可以自己進行加工和銷售,但是合作社品牌本身的市場可信度顯然遠遠優于分散的小農戶。這一點恰恰解決了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解決的關鍵問題,即農戶為什么要依賴合作社的問題。而臘東的合作社也恰恰解決了合作社應該做什么的問題。
我在20多年前參觀荷蘭、德國,后來又參觀韓國、日本的合作社,我們很多人都非常了解在這些國家合作社做什么、農戶做什么的機制。在國內很多合作社的實踐中,我們遇到的一大難題是,很多合作社實際上是在與農民爭利益,并沒有產生一個相互補充的利益共同體。臘東合作社的運行和管理看起來非常簡單,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是運行模式卻非常清晰。
假如一個農戶賣1公斤新鮮蘿卜,他可以獲得1.2元的收入;而假如他加工以后1公斤蘿卜干可以賣到16塊,減掉加工成本、運輸費和管理費,他還可以獲得約10元收入。這就是在微觀上講的一二產的融合。實際上一般來講農戶很少參加二產,而更多只是原材料的提供者,因此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存在瓶頸。農戶進行家庭加工,在很多情況下是將外部公司賺取的收益留在了農村,實現了農戶收入的提升。雖然并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能做到農戶加工,但是大多數的農產品至少也可以做到某種合作形式的加工,農戶當然需要為合作支付成本,就像把一根過河的繩索加粗同樣需要增加成本,但要看到合作所增加的成本會遠低于合作所增加的收益。農戶的生產從一產進入二產,將一二產融合的空間實際很大,這是針對成千上萬的小農戶生產提升收入的重要內容。
在農村推動一產、二產和三產的融合不僅會提高農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產業的興旺。而產業興旺又會帶動供應鏈向鄉村轉移,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例如物流、包裝、檢疫檢驗服務等都會向鄉村轉移。臨滄臘東蘿卜的故事,是全國各種各樣類似創新故事中極其普通的一個,但卻呈現出了鄉村振興中如何實現產業興旺的可行的路徑。#FormatImgID_0#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