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 是培育農村新動能的重要路徑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劉金祥 字號:【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是中央從頂層設計層面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制定的戰略舉措,也是國家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路徑。近年來,一些糧食主產區和國家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原則,遵循“農頭工尾”和“糧頭食尾”的思路,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逐步唱響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主旋律,立足本地獨有的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將農村資源稟賦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培育了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品牌,依托縣域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努力構建“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產業格局,持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細處做,大幅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保農業供給、保農民增收、保農村小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應清醒地看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短板,主要表現在:依托資源稟賦實現差異化發展比較遲緩、農業生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三次產業融合度較低、農產品品牌帶動能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體制機制落后于形勢發展等等,這些問題和短板極大地束縛和阻礙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有效進行。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牽涉各方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扎實開展,穩步推進。

  一是進一步調整種植業結構。要繼續發揮市場導向和引領作用,以資源稟賦為依托,以差異化發展為路徑,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要加快構建糧經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集中建設規模化綠色化有機化農產品生產基地,重點打造一批國家級高標準生產示范園區和基地示范縣,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的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

  二是進一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要大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扎實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建立健全化肥農藥行業生產監管及產品追溯系統,不斷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切實保護和發揮好以寒地黑土為主要特色的環境優勢和資源優勢。要以農業大縣為主體,以鄉鎮村屯為依托,進一步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加大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示范力度,積極探索可持續運營管理機制。

  三是進一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以全產業鏈運營理念為統領,以構建農業生產、加工、經營“三大體系”為抓手,以農業產業化為牽動,不斷將“三大體系”建設嵌入農業產業化各環節,逐步將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納入農業產業化全過程,以“三大體系”的健全完善助推產業化的提檔升級。要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總體要求,積極引進和大力培育戰略性龍頭企業,圍繞“原字號”開發適銷對路新產品,重點發展精深加工業,加快消化糧食庫存,不斷推進糧食加工業向醫藥、生物化工等方向發展。要吸引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建設運營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努力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不斷推動農業實現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

  四是進一步發揮科技引領作用。要適應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新要求,加快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通過整合轄域內科技創新資源,建立一批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健全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要以開展生物育種、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災害防御等關鍵性技術攻關為重點,不斷發揮科技創新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作用。要建立農業智慧監管服務公共平臺,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載體建設,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對接服務,對轉化落地的重大科技成果,地方財政應提供專項資金給予扶持。要抓好“互聯網+農業”高標準農田示范基地建設,總結推廣一批基于“互聯網+農業”技術的智能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精準化作業模式,加快推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應用。

  五是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原則,重點圍繞種植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要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重點向深松整地和秸稈還田兩大作業環節傾斜,著力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要爭取國際政策的支持和扶助,構建國家級水田、旱田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并以此為依托,辟建一批以信息化為統領的、生產高效、產品優質、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高標準示范園區。

  六是進一步強化金融和政策支撐。金融部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積極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和支付結算等金融產品,盡快開辦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訂單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等方面的業務。要主動參與農村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開展大型農機具、農業生產設施抵押貸款等業務,推動農村各類資源資產的權屬認定,實現確權信息與金融機構聯網共享。要組織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縣域,加大服務“三農”力度。在此基礎上,加快培育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農村各類新型金融組織,引導他們重點向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開展貸款服務。要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抓緊研究制定政策,以政策引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以政策規范農村集體資產核查和量化工作,進一步激發農村和農業發展動力和活力。

  (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