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作為全國50個整市(地)試點單位之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將改革舉措與基層實際相結合,自主創新、銳意探索,2019年底已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礎工作。全市1848個應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村居已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成員界定工作,股份量化村居1757個,占總數的94%,其中1704個村居已成立村級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此外,“遵義市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授牌啟動儀式”被選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遵義市匯川區作為貴州唯一入選縣區市進入全國先進典型;全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效顯著。湄潭縣、匯川區探索村支“兩委”與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村社合一”,正在將改革成果轉化為推進發展的強大動力。
改革怎么干?
明確“十條措施”定改革路線。為扎實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工作,認真落實“五級書記抓改革”的要求,全市圍繞加強組織領導、組建工作專班、保障經費投入、細化時間任務、突出群眾主體、同步清資確權、嚴格程序規范、統籌方法推進、建好資料檔案、試點再出經驗等十個方面對產權制度試點工作中的基本保障、時間節點、重點環節、程序方法都做了具體要求,確保基層一線同志能夠全面系統直觀地掌握整個改革工作。
在經費保障上,全市市、縣、鄉三級財政直接投入經費上億元。在程序上,多形式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如,匯川區“八書六冊一票”(八書:代表授權書、代表建議書、表決同意書、資產代管委托書、資產清單確認書、股東代表推薦確認書、電話參會意見確認書、公示告知書;六冊:成員認定表冊、清產核資表冊、會議通知登記冊、會議簽到冊、股東清冊、股東代表花名冊;一票決:成員資格認定辦法票決),切實維護了農民群眾的權利。“十條措施”在各地的落地落實,有效保障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的各項任務順利推進,為全面完成整市試點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改革誰來干?
探索“村社合一”,鞏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強化黨的領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添農村經濟活力,解決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沒有法律地位、人才匱乏、資源不足、發揮作用難的現實問題。實現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鄉村治理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村社合一”—村支“兩委”與股份經濟合作社融合模式。在班子建設上,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大力推行村支“兩委”和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互融共建,實行一套人馬。在職能職責上共同承擔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的功能,在履行市場職能時充分壓實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的主體責任。
目前,遵義市湄潭縣120個村全部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董事長一律由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所有農民成為股東,既強化了黨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又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遵義市湄潭縣興隆鎮紅坪村在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后,迅速將水塘、荒地等閑置資源聚集起來,通過轉讓承包經營權、土地流轉等形式,建成了占地面積104畝的返鄉創業園,引進58家企業入駐,目前已有31家企業投產,帶動就業600余人。匯川區也相繼出臺“村社合一”指導意見,引導全區各村實行“村社合一”模式發展集體經濟,成效也在逐步顯現。
如何提質增效?
融合兩項改革,實現1+1>2的好成效。“三變”改革是貴州農村改革創新的一塊金字招牌,為集體經濟股份合作打通了路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通過與市場主體的合作得以增值增效增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農村“三變”改革夯實了基礎,讓“變”建立在權屬清晰、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基礎上。“三變”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融合徹底激發了乘數效應。
在示范創建上相融合,通過選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礎比較好的地方創建“三變”試點,全市“三變”試點村已達1030個,占股份合作制改革村居的58.5%。同時又遴選了50個“三變”基礎好的村作為產改示范點。“三變”試點和產改示范點融合,集中了資金、資源、人才、技術等要素,成效更為明顯。如匯川區松林鎮松林村在兩項改革融合過程中,又探索“一塊地”改革,將1859塊稻田和3136塊旱地建設為733畝的“一塊田”和694畝的“一塊土”,有效整合零散資源,對推動農業產業加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在組織方式上相融合,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地方均以“股份經濟合作社+N+三變”的模式謀求合作,實現經濟發展對農村集體及成員利益鏈接的全覆蓋。如匯川區高橋街道干田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為盤活集體經濟,該社區以“三變”改革為契機,由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與公司合作發展第三產業,社區人均分紅3500元,并為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補貼,每月每人最少300元,最多的有500元,真正實現社區集體經濟有積累、股民年年有分紅。
農村“三變”改革著力做大“蛋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確了農村資產的產權歸屬,提高了要素資源配置效率,解決了合理分配“蛋糕”的問題。目前,全市1760個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14.66億元,實現了“產改”促“三變”、“三變”壯集體、集體惠農民的好成效,達到了改革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最終目的。
如何管長遠、管根本?
出臺《十條意見》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為規范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建設和內部管理,特別是真正發揮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的功能,遵義根據現有法律法規,結合中央政策意見和基層實際,印發《遵義市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指導意見》,對農村集體股份的屬性、功能職責、組織形式、發展路徑等予以定性,并提出具體指導意見,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
《意見》明確,全市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稱為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根據《農業農村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開展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登記賦碼工作的通知》進行登記管理,并由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業務指導。
《意見》強調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是農村“三變”的主體,通過推進清產核資確權、資產量化到人、項目轉變入股、股東作用發揮、集體經濟發展,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闡明了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與基層黨支部、村民自治組織的關系,并對內部管理的相關機制都作了明確。這一指導意見對各地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組建完善及運行管理都起到了積極的規范引導作用。
如匯川區在“還權于民、賦能集體”“村社合一、政經分離”上,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推行村、社賬務分離,推行集體成員參與集體資產管理網絡平臺。又如播州區龍坑鎮馬家灣社區,以黨建為統籌、村民自治為基礎、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為平臺,把黨的建設、村民自治、集體經濟的管理充分融合,成為夯實黨建引領發展、發展集體經濟惠及成員的先進典型。(作者系貴州省遵義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