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城鎮化探析——以貴州榕江縣為例
時間:2022-02-14 10:23:41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盤應福 字號:【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能夠較快改變貧困人口生產生活狀況的方式之一,被廣泛推行。易地扶貧實現人口城鎮化,會面臨“搬進來、穩得住”,以及心理、經濟、文化適應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已成為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調研了貴州省榕江縣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情況,以期為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城鎮化現狀

  “十三五”期間,榕江縣共識別符合搬遷對象的貧困戶為5978戶25346人。其中,縣內安置5721戶24128人,跨區域搬遷至凱里安置257戶1218人。在縣域內,共建成5個移民安置點,安置房共6239套。榕江縣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行了精心研究和部署。

  榕江縣對易地搬遷安置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制定了較為詳細的實施方案,不斷提升社區和安置點的服務水平。目前,基本在各個移民小區建成了社區服務中心、醫療服務中心、便民超市、農貿市場、幼兒園、小學等,截至2020年10月,搬遷貧困群眾參保率、參合率均達100%。在各個移民安置社區設立警務室,建立起黨組織,為移民社區的治理,提供了堅強力量。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和增加家庭收入,榕江縣分別在各個移民小區都設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窗口),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就業信息咨詢等服務,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不斷提高搬遷勞動力的就業和創業能力,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人口1.37萬人中已實現就業1.24萬人。

  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榕江縣現階段的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城鎮化主要是依靠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扶持,雖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一些社會問題。

  一是搬遷人口的社會關系問題。農村社會一般是具有一定的血緣性和地緣性的“熟人社會”。然而,易地扶貧搬遷后脫離了他們原來生活的村莊,打破了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搬遷人口雖然所居住的環境比原來有較大的改善,但他們不得不面臨社會關系的重建問題。榕江縣屬少數民族聚居之地,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等,這些要素都是在歷史進程中傳承下來的。搬遷后面臨民族文化、生活習俗等得不到較好的傳承,甚至可能會逐漸消失,并可能造成搬遷人口的心理障礙等問題。如果未能解決他們所面臨的社會關系重建問題,就可能造成部分搬遷人口難以融入新的環境。

  二是家庭生產方式和經濟生活的改變問題。農村貧困人口家庭搬遷至城鎮后,遠離村莊的自然資源,生產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需重新考慮家庭的生計問題。榕江縣城及周邊鄉鎮(社區)所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有限,部分搬遷人口中的中青年勞動力仍選擇外出務工,這就會導致老人和孩子成為留守。同時搬遷人口的生活成本比原來有所提高,日常所需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等,都需花費一定的資金購置,一定程度上會制約搬遷人口的生活水平。

  三是部分搬遷貧困家庭存在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問題。有部分移民家庭收入較低,長期依靠國家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或社會救助等方式度日,自身缺乏一技之長,難以實現再就業,屬于城鎮化適應能力最弱的群體之一。如無法提高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這部分搬遷人口就更容易出現返貧的現象。

  對策建議

  合理開發榕江縣自然資源,形成扶貧多元化機制。榕江縣城中心毗鄰的近萬畝壩區,是發展優質農產品的最佳產業基地。因長期以來榕江縣的農產品較為缺乏知名度,暫未形成品牌效應,難以打開國際、國內市場。而現今榕江縣的交通較為便利,可利用這一區位優勢,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實現現代化農業產業發展之路。農業產業的發展,勢必會給搬遷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家庭收入,為他們融入城鎮生活提供可靠的經濟保障。壩區農業經營模式,可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移民”或“公司+移民”等模式聯合經營,政府可對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龍頭企業在政策上給予足夠支持和鼓勵,可建立專項獎補資金,促進這些企業在榕江投資興業。企業除了吸納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還應對移民勞動力人口進行相應的技能培訓,使搬遷人口真正享受企業帶來的紅利,解決搬遷人口家庭生產方式的改變和經濟的不適應等問題。

  大力拓寬移民就業、創業渠道,為移民家庭增收致富。社區服務中心要根據搬遷群體的不同文化素質、不同年齡段等因素,對搬遷人口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通過就業培訓,除了能適應本地的就業崗位外,還需要與省外的就業崗位和就業需求相銜接,為搬遷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榕江縣的少數民族蠟染業,是較為獨特的產業,目前尚未形成規模化生產。政府可以通過優惠創業政策,鼓勵群眾自主創業。隨著本地域民族特色產業的發展,搬遷人口中的少數民族婦女可就近就業,是解決部分勞動力就業問題和易地扶貧搬遷家庭增收的有效途徑之一。

  進一步完善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榕江縣的貧困人口搬遷至安置區后,基礎設施比搬遷前的農村有了較大的改善,但部分基礎設施暫未完善,例如圖書館、大型書店、藝術中心等,使搬遷群眾的文化提升和文化交流受到一定的制約。搬遷群眾大都來自不同鄉鎮,都有著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展現,也是他們民族自信的一面,而公共文化資源應是較好的載體。因為公共文化資源屬搬遷群眾文化的交流平臺之一,可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因此,政府可聯合社會幫扶力量,對安置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作進一步完善,確實提高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的文化交流及心理適應等問題,為他們融入城鎮生活圈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東南州委黨校榕江分校)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