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縣域抓好早稻生產 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以江西信豐縣為例
時間:2022-02-14 10:24:21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明星 字號:【

  早稻對于奪取全年糧食豐收至關重要。抓好了早稻生產,就掌握了全年糧食生產的主動權。作為江西省農業大縣,信豐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堅決扛起糧食安全責任,咬定糧食生產全年目標任務,打好早稻生產第一仗,連續兩年保質保量完成早稻生產任務。2021年省、市下達早稻生產任務面積19萬畝,實際完成任務面積19.27萬畝。但是早稻生產中還存在農民積極性不高、技術缺乏等一些問題短板,如果解決不好,勢必影響到全年糧食生產。近期筆者調研了信豐縣早稻生產情況,思考如下。

  農民為什么不愿意種早稻?

  種田成本高,虧損風險大。信豐地屬丘陵地帶,田塊分散制約著早稻規模種植和農業機械推廣使用,全縣以小規模和散戶種植為主。加上人工勞力和物化成本連年攀升,生產受自然災害、病蟲害等影響明顯,而且糧食最低收儲價格不高,對提振信心的效應有限。種種因素疊加,導致種植早稻虧損現象較為普遍。經測算,種早稻平均每畝成本需要包括種子90元、化肥110元、農藥90元、土地流轉金150元、農膜60元、翻耕180元、雇工400元等共計1080元,產量約800斤/畝。若按照2021年糧食收儲最低價格122元/百斤計算,種糧總收入976元/畝,若不計國家和省市縣的各級補貼,凈虧損104元/畝。如遇上氣候災害(如持續降雨)影響,產量要低得多,虧損更大。據調查,2020年603戶早稻種植大戶虧損面達50%以上。反觀經濟作物如煙葉、甜玉米、半夏等生產效益遠高于糧食生產,又進一步客觀影響到早稻生產。

  老青勞力交接斷檔,基層農技人員缺乏。一方面,農村種田老齡化現象嚴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種田的絕對主力軍,雖熱愛土地,但他們面對播種育秧、殺蟲除草、田間管理、收割烘干等環節的體力需要已力不從心,而本應作為現階段的種田主力青壯年,因外出務工等原因可參與勞動的較少,導致糧食生產交接斷檔。另一方面,種糧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綠色高質高效的生產模式、機械化生產方式都考驗著種植戶的能力。在家務農的青壯年種植管理技術大多還停留在上一輩的言傳身教、傳統種植管理的模式中,不太懂種早稻的技術流程和肥水管理。大阿鎮黨委書記劉東海說,近兩年鎮里每年種兩萬多畝早稻,但沒有懂早稻的技術人員,只能從社會上高薪聘請,人員工資包吃包住一個月5000元以上,還十分搶手。所以鎮里除了補貼資金外,還得到市場上去搶“技術員”。

  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亟待解決。從全縣來看,基層水庫建設力度大,小型以上水庫已全面完成除險加固;高標準農田建設也在大力推進,項目區內的渠系建設成效明顯。現在最大問題是,“兩頭有人管,中間成真空”,從水庫到水田這段水利設施建設沒人管,渠道未完成暢通工程,大部分小型灌溉山塘淤積嚴重、蓄水量下降,灌溉渠年久失修、不暢通,“腸梗阻”現象普遍,經常是有水到不了田間地頭。而且“最后一公里”的投入沒有著落,最后只能是鄉鎮硬著上,擠出有限資金購買提灌設備、水泵設備,才能解燃眉之急。

  種植習慣和地域限制影響生產積極性。目前的種植習慣在十幾年前的結構調整中已形成并逐漸固化,再要農民調整過來,需要給予補償。如大阿鎮種的水半夏田要改為水稻田,政府應補償青苗費和前期化肥等投入?;膹U多年的地要種水稻,需要翻耕,農民要求政府完成翻耕作業后才來種早稻。同時,早稻由于生產生育期短,米質沒有一季稻和晚稻口感好,解決了溫飽問題的農民不愿種低產田?;⑸洁l、安西鎮、萬隆鄉、崇仙鄉、油山鎮等鄉鎮的山區面積大,冷水田為主,種植早稻光照不足,有效積溫不夠,不宜發展早稻生產。

  農民為什么又種下早稻?

  隨著各級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農民思想認識的提高,種糧綜合效益上去了,信豐縣掀起了“單改雙”、棄耕地復種的高潮。

  政策扶持疊加,助力早稻生產擴面積。一是強化集中育秧獎補,確保早稻秧苗充足。去年,信豐縣對集中育秧拋秧面積3畝以上每畝獎補300元,機插秧1畝以上每畝獎補500元。落實集中育秧拋秧2623.16畝,機插秧171.78畝,發放獎補資金87.28萬元;同時,為解決種糧大戶育秧難題,縣里成立了四個工廠化育秧中心,為大戶開展代播社會化服務。二是強化大戶種植獎補,激勵大戶擴規模生產。去年,縣里對30畝以上的早稻種植大戶(合作社)按照150~400元/畝的標準進行獎補,共培育發展種糧大戶603戶,大戶早稻生產面積總計達到63641.16畝,占總面積的1/4;今年,進一步完善補貼政策,在每畝普惠制補貼100元基礎上,實行增量向種植大戶傾斜,對面積達到100畝以上的再補貼100元,對列為示范點的規?;卦侬B加補貼100元。三是強化重點農機縣級獎補,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開展早稻生產拖拉機、翻耕機、收割機、烘干機等重點農機具除享受中央購置30%的定額補貼外,還疊加享受購置20%的縣級定額補貼,全縣助力早稻機械化生產。四是鄉鎮加大早稻補貼力度。近兩年,嘉定、小江等鄉鎮在縣里補貼基礎上,從有限自有資金中列支專項,再給予每畝100元的補貼。以往,種糧大戶一般只生產一季中稻,但是通過縣級早稻獎補政策,農戶發展雙季稻生產的意愿增強。一季變兩季雖然耕種強度提高了不少,但是播面的翻倍,總產量的增多,種糧效益也更加凸顯。

  農民思想認識不斷提高。在全國大力宣傳種植早稻、發展糧食生產重要意義的積極態勢下,部分農戶重新扛起了鋤頭,干回老本行。比如,大阿鎮制作“村組干部帶頭種示范糧、貧困戶種感恩糧、大戶種愛國糧”等一條條接地氣、入人心的宣傳標語懸掛在通村通組的道路上。從去年起,大橋鎮青光村干部殷圣高率先在村里種早稻,他說,種早稻是黨的號召、黨的要求,作為蘇區老俵,必須要響應,作為干部,必須要帶頭。

  農民怎么種下的早稻?

  縣級高位推動??h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并強力推動,要求各鄉鎮“應種盡種、應改盡改、種盡種滿”,堅決打贏糧食生產攻堅戰??h委主要領導多次到西牛、大塘埠、大阿、嘉定等重點產糧鄉(鎮)調度早稻生產;縣政府主要領導走遍全縣16個鄉(鎮)現場調度和解決實際問題。成立了多個督導組,明察暗訪,督促落實擴面任務。

  鎮級壓實責任。強化屬地責任落實,堅持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實行鎮領導包村,駐村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組責任制。全縣16個鄉鎮切實扛起責任,連續兩年簽訂了《嚴防耕地撂荒穩定糧食生產責任書》。在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后,采取以獎代補方式,評選種糧先進鄉鎮,對先進鄉鎮獎補工作經費。

  村級田塊落實。堅決杜絕耕地撂荒現象,全縣各村迅速行動,詳細摸排全村耕地種植情況,一個田塊一個田塊地落實,一戶一戶地摸底,對勞動力缺乏、外出務工而導致田塊荒蕪的進行登記造冊,采取“農戶自種、大戶流轉種、村集體兜底種”的方式對棄耕拋荒地進行復耕復種,確保水田盡種早稻,旱地全部翻耕種植薯類、豆類等雜糧。

  農戶自耕自種??h、鄉、村各級干部上門入戶宣傳動員,農戶根據自身發展能力,對承包耕地自己進行耕種,或者通過流轉給大戶,確保土地充分得到利用。對于缺乏勞動力的農戶和撂荒多年的田塊,實行村干部包干制,由村干部組織代耕或直接代耕。

  繼續穩定早稻生產的政策建議

  面對縣域早稻生產工作任務重、壓力大的現實情況,為保障全年糧食生產工作穩面積、保產量的目標,在調研的基礎上,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堅決貫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糧食安全實行黨政同責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不但中央和省里要抓好落實,縣鄉(鎮)村的認識也要同頻共振。要切實增強抓好早稻生產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強化屬地責任落實,嚴格落實從上到下的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制。

  擴展早稻生產獎補政策。穩定縣級糧食生產獎補政策,每年對早稻生產除了規定的稻谷補貼外,縣財政部門要確保每年每畝早稻預算不低于300元的獎補資金,激勵農戶積極發展早稻生產;同時,在稻谷收購上除最低保護價收購外,再給予一定的收購價格補貼,并做到應收盡收,保障糧農的利益。

  繼續推進“單改雙”。從國家糧食安全的層面上看,多種一季水稻,糧食安全就多一份保證,自然應該大力推進。但從農民的角度上看,多種一季水稻,投入大、費神多,還不如出去打工掙得多,有抵觸情緒也就在所難免。要更加突出早稻生產,把早稻作為穩定糧食生產的關鍵一環,每年都要及早謀劃、及早部署、及早落實。抓好示范帶動,抓好早稻高質高效示范點和動員好大戶示范帶動。

  培育和儲備種糧大戶。鼓勵規?;N植模式整體推進,大力支持鄉鎮引進或發展新型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組織開展規?;⑦B片化早稻種植,培育培優種糧大戶。同時村級合作社可以作為主體對所在村(社區)的重點區域內耕地統一管理,實施就近大棚集中育秧、統一種植早稻,提升早稻種植的成效和收益。借鑒信豐縣蔬菜產業發展模式,全縣每年從初、高中畢業生中擇優定向委托培養10名左右的糧食等種植人員,充實基層早稻生產力量。

  加強種植技術指導。加快推進水稻提質工作。加強病蟲害防治預警、科學施肥施藥等田間管理,組織縣、鄉農技專家形成合力,深入田間地頭,服務好全縣糧食種植戶,完成傳統種植方式向綠色、生態、健康種植方式過渡。引導成立早稻生產方面的專業化服務公司,開展市場化服務,做到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提供可持續的技術保障。

  加大農田小水利建設力度。每年要預算一定資金量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尤其是“到田一公里”的水利建設,切實解決迫切需求,重新啟動水利冬修傳統,發揮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同時,壓實村兩委干部屬地監管責任,簽訂管護責任書,并充分調動農民自覺參與水利建設管理的積極性,發揮種植主體作用。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在信豐縣掛職干部)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