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曾于2003年9月、2006年8月先后兩次赴仙居縣白塔鎮調研。多年來,該鎮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立足區域優勢,實施“讓每一名黨員干部都不閑著、讓每一位群眾都不閑著、讓每一間房屋都不閑著、讓每一塊土地都不閑著、讓每一分余錢都不閑著、讓每一門手藝都不閑著”的“六個不閑著”,讓群眾、資源、資產、產業等各方面要素迸發活力,實現戶戶創業、家家致富。2020年,該鎮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同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25%。今年1~7月,該鎮先后引進重大項目16個,總投資達73億元;轄內神仙居景區旅游總接待人數110萬人,實現旅游門票收入2億元。
讓每一名黨員干部都不閑著
建立“頭雁領航,村村競賽”機制。建立“頭雁領航,村村競賽”機制,明確各村黨組織書記作為村里招商引資第一責任人,明確兩委干部在推進共同富裕中的職責分工和工作任務,并列入鎮對村書記年度目標考核任務。同時,落實一月一比拼、一季一晾曬,讓先進有動力、讓后進有壓力。如對連續三年未完成任務的村書記直接列入鄉村發展“庸雁”名單,不作為下一任村兩委干部的推薦人選。今年1~7月,該鎮先后引進艾綠芳香小鎮、悅榕莊、山水實景演藝等重大項目16個,其中占地1200畝的艾綠芳香小鎮土地征收工作僅用時1周,占地500余畝的仙山文旅研學項目征地工作3天即完成。
建立“一戶一碼,組團幫困”機制。建立“三個一”結對困難群眾幫扶制度,即一個幫扶碼、一支幫扶隊、一套惠民策。對全鎮困難群眾實施“一戶一碼”管理,實現困難群眾信息“碼”上查詢和服務需求“碼”上對接。同時,將全鎮2097名黨員分組結對596戶困難群眾,確保每戶困難群眾都有一支黨員隊伍幫扶。此外,每支幫扶隊伍根據結對戶實際需求,對生活困難的實行一碼代辦、一周一訪。2020年,該鎮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531元,同比增長16.2%,增長居仙居縣首位;仙居縣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列臺州市第一和全省山區26縣第五。
讓每一位群眾都不閑著
開展農民培訓,讓群眾致富有本領。堅持貼近實際、貼近需求、貼近農民,每年定期邀請致富能手、農業專家授課,增強村民就業能力,年平均培訓農民5000余人次。特別是針對近年白塔旅游業“井噴式”發展的實際,該鎮每年專門安排20萬元重點推出農家樂經營管理、農產品加工等培訓,深受群眾歡迎。
實行“一戶一策”,讓群眾致富有方向。針對不同家庭、不同人群,千方百計為村民致富出謀劃策,并主動加強校地合作、對外引“智”。2018年,該鎮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成立仙居鄉村振興學院,為該鎮鄉村發展、農民富裕提供解決方案。同時,開展鄉賢反哺行動,積極為群眾指點致富出路。如針對“有錢有閑房”家庭動員開辦農家樂,在景區周邊的家庭支持發展旅游小商品,有楊梅果園的家庭鼓勵創辦合作社。
開通“送貨郎”來料加工,讓群眾致富更方便。針對家庭婦女和行動不便的特殊群眾,幫助其對接技能門檻較低的外加工企業,開通送貨上門加工、成品上門收回等服務,實現群眾“不出門即可就業”。目前,該鎮已開通“送貨郎”線路4條,覆蓋全鎮28個村,解決1000余名群眾就業。
讓每一間房屋都不閑著
村集體房產盡租盡盤。以“基本保障、便民辦公、使用高效”作為村辦公用房使用標準,嚴禁超標準使用村辦公樓,并規定全鎮所有村辦公樓超出部分(不包括公益性用房)必須全部用于出租經營,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目前,該鎮28個村社中有23個村進行集體房產出租,僅此一項,各行政村平均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2萬元。
個人房屋掃空創業。針對村民房屋閑置突出和旅游休閑產業迅速發展的實際,大力扶持村民利用閑置房屋發展農家樂,對開辦農家樂的農戶給予每戶1萬元的獎勵,并對評為農家樂精品村的村社給予300萬元獎勵。同時,聯合農業銀行推出“民宿貸”,給予每戶最高50萬元專項免抵押低息貸款。此外,專門設立旅游服務平臺,由專人負責農家樂經營戶業務培訓和市場分析,在旅游旺季組織志愿者到車站、景區分發宣傳資料、招彿客人。今年1~7月,該鎮累計接待游客達47萬人次以上,經營戶平均收入35萬元以上。目前,該鎮有農家樂142家、床位2620個,總量和年收入居仙居首位。
收歸集體老舊房能用盡用。以全縣“一戶多宅”整治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農村危舊房整治。將嚴重影響安全的一律拆除,騰出發展空間;將能再利用的盡量改造利用,打造鄉村旅游公共空間,既增加村集體收入,又提升村莊品位。如該鎮東橫街村利用回收古屋打造“三棵樹酒吧”“微笑客棧”等,成為游客和村民的公用休憩空間。
讓每一塊土地都不閑著
整宗出租,集體土地不閑置。一方面,積極引進各類農旅項目,為村集體土地出租創造條件,先后引進臺灣農民創業園、悉里港稻米基地、仙山農旅研學基地等一批特色農旅項目。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各村盤活村集體土地,對村集體土地盤活力度大的村,在各級涉農資金、項目安排上給予重點扶持,并明確每村每年不少于1項、連扶3年。政策出臺以來,該鎮累計流轉村集體土地3680余畝,項目所涉17個行政村平均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7萬元。
放開入股,村民土地不閑置。大力支持“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引導鼓勵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讓土地成“股份”、讓村民變“工人”,實現農民收入多元化。如該鎮東潘村鐵皮石斛基地項目吸納了周邊70余戶村民60畝土地入股,促使土地被流轉的100余名農民實現再就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贏。2020年,該合作社向土地被流轉村民發放工資100余萬元。
讓每一分余錢都不閑著
提升投資效益。將前景較好、回報穩定的投資項目向轄區村集體和個人開放融資,政府以高于年度利率的30%吸引投資,減少因委托金融機構代理發行股票、債券而支付的注冊費和代理費,向銀行借款支付的手續費等,既有效降低政府融資成本,又拓展了村集體及村民增收渠道。如白塔鎮谷巖村、白塔村兩村集體在小微園區投資1200萬元,較存放在銀行增收了31萬元。
打通投資通道。將“帶富能力”作為引進新項目的重要指標,要求企業為村民提供一定的投資機會,打通村民投資通道,形成“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農戶入股+分紅”的發展模式,帶動全體群眾走向共同富裕。
讓每一門手藝都不閑著
平臺賦能,推行開門授徒。該鎮加強與中國美術學院戰略合作,共建“中國美院·白塔鄉土人才研學基地”,發揮中國美術學院在建筑學、藝術學、鄉村美學等方面優勢,建立“1+1+N”鄉村振興“智匯團”,即通過“1名美院教授配備1個實踐團隊、聯結N個村居的鄉土人才”的方式,依托農村文化禮堂、鄉賢館等平臺,定期開展藝術美學賦能傳統技藝培訓,讓傳統藝人人盡其才、讓傳統技藝繼承發揚。
精準對接,打通致富通道。借助白塔旅游快速發展的契機,深入發掘當地特色技藝,積極開發特色旅游文化產品,為各類傳統藝人創業致富創造良好機會。目前,該鎮古陶藝、無骨花燈已與金唐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簽訂合作開發協議,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刺無骨花燈已實現規模化生產。今年1~6月,該鎮已承接研學人員2000余人次,30余名無骨花燈從業人員每人增收近6萬余元。
(作者單位:浙江省仙居縣白塔鎮人民政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