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區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地處浙、閩、贛、皖四省交界,素有“衢通四省”之稱,是連接長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的重要節點。近年來,衢江區高度重視村集體經濟增收工作,扎實開展消薄攻堅和壯村提質行動,連續三年完成“消薄”增收目標;2018年村集體總收入達到12247.9萬元,增幅57.56%,2019年村集體總收入為16185.9萬元,增幅32.15%,2020年村集體總收入18621.3萬元,增幅15.05%。
念好“三資”經,助力村集體減負增效
針對部分村債務負擔重、經濟風險高等問題,積極開展侵占村集體資產資源專項治理、產權交易進平臺、三資數字化轉型等行動,多措并舉化解債務,連續兩年實現村級債務規模下降10%以上。2019年全區村級債務4651萬元,同比減少10.44%,2020年全區村級債務4039萬元,同比減少13.16%,成為全市村集體負債最少的縣市區之一。
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對各村公益事業投入負債、產業結構調整拖債、基礎設施建設欠債、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舉債、村級工作運轉累債等分類清理核實,因地因債制宜,尋找化解債務的路徑,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通過開展侵占村集體資產資源專項治理行動,2020年村集體經營性負債較去年減少144萬元;通過三資規范化管理和加大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村集體管理費用形成債務較去年減少108萬元。
盤活資源,實現“多方增收”。積極探索黨組織領導、公司化經營、經理人運作、老百姓受惠的經營機制。建立村集體產權交易體系,將村集體所有資產資源統一納入產權交易平臺實施和監管。支持村集體組建強村公司,鼓勵通過項目開發等方式整合域內優質資源,助推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支持村集體發展合作經營,引入主體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產業,推動鄉村振興和壯大村集體經濟。2020年衢江區村集體產權交易額達到2784.71萬元,占全市交易總額的87.57%,新組建強村公司6家,年增收約200萬元,經營性收入6897萬元,再創歷史新高。
強化管理,做到“量入為出”。嚴格落實村級財務網上公開,嚴控村級不必要支出,定期公示財務收支明細。全面開展三資數字化轉型,推行去現金化和在線審批,完善財務核算和會計委托代理制度,健全財務審批制度和監管體系,優化村級工程和物資、服務采購流程。截至目前,全區279個行政村已實現財務網上公開,基礎信息錄入14.7萬條,系統內審批通過申請單5344條,通過銀農直聯支付金額6418.8萬元。
打好“組合”拳,助力村集體強筋壯骨
聚焦做好消薄攻堅到共同富裕的轉型銜接,大力實施移民創業園等壯村提質項目,借助項目驅動,增強村集內生動力,推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7年村集體總收入7774萬元,2020年增至18621萬元,增幅140%,成功“做大蛋糕”。
抱團發展強增收。2018年投資7740余萬元建設衢江經濟開發區小微企業產業園項目,項目年固定收益6.8%,2020年向入股行政村共分配投資收益共294.56萬元。2020年與鄞州區開展山海協作,投資1億元在鄞州購置獨立工業廠房一幢,項目年固定收益10%,首批入股行政村共120個,2021年向入股行政村發放投資收益188萬元。
光伏強村穩增收。整合省、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73億元,實施光伏小康工程,其中8000萬元投資在湖南鎮、杜澤鎮等鄉鎮的坡地上,建設100兆瓦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該項目入股行政村共95個,入股資金4750萬元,2021年每村預計獲得項目投資收益4.23萬元。
移民項目擴增收。整合2770萬元移民專項資金建設廿里集鎮產業園,43個村通過集體資金入股的方式持有83股創業園投資股份,目前項目整體出租給衢江仁濟中醫學結合醫院,年租金100萬元,2021年每村預計獲得租金收益2萬元。
物業經濟固增收。區移民辦整合4500萬移民專項資金,扶持59個水庫移民村在衢州新農都農貿城購置店鋪55間,并全部返租給衢州新農都實業有限公司經營,托管期限為10年,租金收益直接歸移民村集體所有。2019年整合中央、省、市(區)消薄專項資金1050萬元,扶持21個行政村在新農都購置15間店鋪,前五年店鋪固定收益5%,每年可直接增收90萬元。
研學路線助增收。通過以村內村屬房產、祠堂等一切與經營有關的基礎設施作為出資,與文旅公司合作,通過市場運營獲取學生參加研學繳納的費用,拓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新渠道。如衢江區蓮花鎮澗峰村,與衢州市三鄉文旅有限公司合作,從2021年3月23日至4月22日,通過開發研學路線和運營,文旅公司以8元/人的價格支付給村集體利潤分紅,一個月時間里已有1494人次中小學生來澗峰村參加研學活動,為村集體帶來11952元的經營性收入。
鋪好“共富”路,助力村集體齊頭并進
衢江區2017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仍有124個村不到5萬,2020年所有村集體經營收入在10萬元以上,成功實現高水平“分好蛋糕”,邁好共同富裕步伐。
制定階梯激勵計劃,形成共進好局面。根據村莊分類及發展基礎,制定村集體經濟發展梯隊激勵計劃,對年度經營性收入按100萬元、50萬元、20萬元的標準劃分高位突破、持續進步和薄弱攻堅三種類型,因村制定幫扶和激勵計劃,按照年度增長率來確定考核獎勵,讓不同類型、不同水平、不同稟賦的村莊都能看發展希望。蓮花鎮蓮東村原為省定薄弱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不足5萬元,區農業農村局聯村幫助村莊牽線玉環市白枇杷種植客商,將300余畝農戶入股土地外包,除帶動80余名農戶每年每人增收4000元外,村集體每年還可增加收入8萬余元。
打造“興村”黨建聯盟,推動抱團快發展。將產業相似、地域相近村組建產業黨建聯盟,形成“1+5+N”黨建聯盟架構,即1個區級興村聯盟,5個片區黨建聯盟,N個特色黨建聯盟,通過選優配強聯盟書記、指導員,落實“理論聯學、資源聯享、發展聯促、隊伍聯建、活動聯辦”五聯工作模式,鼓勵抱團發展集體經濟。由上方鎮金揚村等8個村組成的白茶產業振興黨建聯盟,有效優化白茶產業鏈,實現年產值1500萬元,各村集體每年可增收5萬元,村民增收1100元。
設立“兩山銀行”,巧借資金搞經營。創新建立“兩山銀行”,探索搭建生態資源向生態產品轉化平臺。村集體、農戶可將生態資源的使用權、經營權、承包權、收益權主動儲存到“兩山銀行”,獲得《衢江區“兩山銀行”生態資源儲蓄單》,可享受固定的“利息”收入,還可作為金融機構授信依據,得到融資擔保及增信服務。自平臺公司運營以來,已儲蓄各類閑置農房和村集體用房120多幢、儲蓄各類閑置農田土地30000多畝,累計幫助當地村集體和農民實現增收超過2.8億元,成功打造蓮花國際未來社區精品民宿集群和杜澤老街。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