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玉米都在最后的沖刺階段努力生長。一人多高的玉米黃澄澄齊刷刷,都在等著迎接秋分后那豐收的喜悅。
山東樂陵市是黃淮海平原上的農業大縣,常年糧食產量在84萬噸左右。今年,樂陵努力克服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對秋糧生產的不利影響,確保秋糧穩產。為了減少糧食損失,樂陵市大力推廣先進技術,打消農民“成本”顧慮;積極利用項目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破解“地力”難題;提高對災害、病蟲害“防”的意識,解決“老天爺賞飯吃”問題,通過減少損失促進糧食豐收,農民增收。
精播精收,為減損注入“硬核”力量
“撒20多斤種子比撒40多斤打的糧食還多,誰信啊?”受傳統種植習慣的影響,樂陵當地很多種糧大戶和農民每畝小麥播種量高達40~50斤。大播種量不僅增加了種植成本,還增加了管理難度和倒伏風險。據樂陵農業農村局推廣研究員劉新華介紹,在適期播種的情況下,正常播種量應該在15~25斤,這樣能到達畝產峰值,還能提升抗倒伏能力。
“種了一輩子地,一下子讓他們少種近一半的種子還能實現增產,沒有人會相信。只能在地里做實驗,用事實說話。”面對推廣新技術的難度,劉新華如是告訴記者。常年指導技術的劉新華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農民對他很信任,但精量播種這事還是沒多少人相信。他只得和農民“打賭”,選一塊地,一半撒20斤種子,一半地按照原來40多斤的量撒,多收了算農民的,少收了他補上損失。終于等到收獲時節,播種20斤小麥的地產量約1100斤,而傳統播種40~50斤小麥的產量約950斤,播種少的地竟然產糧多!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農民們才接受對小麥精量播種。
農技人員和農民之間的信任是技術推廣的橋梁,是將專業技術實施在田間地頭的有力保障。通過小麥精播,每畝可節約種子25斤,可使樂陵一年節約糧食2125萬斤,同時,每畝可提高產量100斤左右,可實現增產糧食8500萬斤,通過這項技術樂陵市可實現減損增產糧食1.06億斤。
“玉米收獲時,收割機后邊一般都有人跟著撿拾機器沒收到的玉米?,F在,接受駕駛操作技術培訓后,玉米很少會漏收。”農機操作手王書海說。機收減損是樂陵市今年提出的糧食減損的重要舉措,培養農機手是機收減損的重要環節。樂陵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孟慶洲介紹,目前樂陵擁有2000多臺收割機,服務89萬畝地,耕種收農機手1萬余人,均持證上崗。為了保證在機收階段減輕損失,他們成立了工作小組,對收割機進行巡查指導,調試檢修機具,保證機具“拉得出、用得上”,并且已經開始有針對性地對機手展開培訓。“今年9月23日開始收割,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我們都會組織培訓。”孟慶洲說。
在耕地面積增加困難的情況下,機收減損是增加糧食產量的重要抓手。樂陵統一計劃收割時間,以免造成過早或過晚收獲造成的夾帶或落粒等損失;通過申請農機購置補貼等優惠政策,更新購買品質優良的農機;提高農機手作業能力,推進規范化作業,通過培訓和規劃,合理安排操作時間,提高操作技能。通過這一攬子措施,預計樂陵市今年能減少2%的糧食損失。
高標準農田,助力節本增效
“樂陵市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達到75萬畝,項目區小麥每畝可增產80斤,玉米每畝增產110斤。”樂陵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妍介紹。
“很多人愿意把土地交給合作社,這樣就能放心外出打工,而且合作社打理糧食更加專業,糧食增產之后還能保證分紅。”孔鎮官莊村村支書李聯云說,交給合作社的每畝地都有每年保底9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合同一年一簽,如果當年掙得多還可以進行單獨分紅。種糧大戶、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將土地統一管理,統一規劃,讓高標準農田建設有了土地和組織基礎。
“錢”的問題一直是種糧農民關注的重點,高標準農田建設固然是好事,但投入要不要花錢?維護費用貴不貴?后期使用得花多少錢?對精打細算的農民而言,解決“錢”的問題,是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一環。
從2011年起,樂陵市積極爭取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等中央部委的各類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補助從一畝地200~300元提高到現在1500元,再加上單獨的示范項目,“錢”的問題已得到有效解決。
玉米在臨近成熟的時候正是灌漿的關鍵時期,適時晚收是秋糧豐收的保障。據劉新華介紹,每晚收一天,玉米的畝產增加20~30斤。但晚收需要人、機、時有機配合,通常農民為了搶冬小麥農時和灌溉水,同時照顧勞動力方便,大多選擇提前早收,顧不上節水、減損。“很多人搶收其實就是在搶水,別看現在溝里水這么多,等種小麥時用水量劇增,很多人都搶不到水。”李聯云說。
合作社土地流轉加上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秋糧收獲把握住豐產時間。節水減損兩手抓,省時又省力,樂陵市從實際出發解決農民顧慮,解決“搶收”帶來的糧食損失問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后,通過建設儲水罐、鋪設滴灌噴灌管道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經測算,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55提高到0.85。以寨頭堡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例,每年可節水168萬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2519畝。
通過人工操作轉為智能操作,高標準農田讓“指尖種地”成為可能??祖偼跄就却逵潞<彝マr場負責人王書海說:“以前澆一千畝地得200個工,一個工按100塊錢算,也得兩萬塊錢。現在兩三個人輪流開開泵就行了,平均一畝地的水電費才2~3塊錢。”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適度規模經營,樂陵市平均每年每畝地用工量節省約0.9個,以楊安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例,項目區內省工2.25萬個,按80元/日計算,項目實施后,預計年省工績效可達180萬元。
無人飛防,為農田撐起“保護傘”
樂陵市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推進科學防災抗災,不斷提高農業災害的預測能力,提高應對災害的應急管理能力。
遠處,傳來機器收割的聲音。“這都是得了銹病的,這么早收也沒辦法。”劉新華說。農民防病意識弱,大多數集中在“治”,無人飛防公司對小農戶地塊的噴灑也“不友好”,噴灑面積小,作業要求高,成本不劃算等因素導致飛防公司拒絕小面積噴灑。樂陵市借助項目力量,為了減少銹病對秋糧產量的影響,政府出資89萬元對化樓鎮的8萬畝玉米進行全覆蓋無人飛防,成效顯著。
“今年雨水太多,排水溝有的都倒灌了。”王書海說。樂陵市為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利用農村大喇叭做好強對流天氣防范及遭受澇災的宣傳措施,及時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發布強降雨、雷電、大風等預警信息。同時,派出技術員深入田間地頭,對農田積澇地區及時疏溝清渠,排澇排漬,防止大田形成內澇,并適當追肥或噴施葉面肥,降低了糧食損失。
據了解,樂陵市下一步將繼續在預防上下功夫,首先增強“防”的意識,通過宣傳引導種糧大戶、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加強預防意識;其次提高“防”的能力,通過科學預警、無人飛防等手段,為災害、病蟲害防治提供科學保證,為減損工作“添磚加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