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順義區石家營村
以“家文化”為魂,開展門前貼家風、家訓,講述家庭故事活動。創辦“婆媳澡堂”,年輕人陪同老人一起來的實行免費,鼓勵踐行孝道。為村內老人設立“精神文明獎”和“操心費”,通過家庭內部監督糾正和制止不文明行為。
2.天津市濱海新區渡口村
對紅白事操辦規模、標準等做出規范,細化獎懲措施。村干部“分戶包干”責任到人,帶頭宣講落實。開展移風易俗文化演出和評樹典型事例宣講等活動,傳承好家訓、樹立好家規、培育好家風。
3.河北省威縣孫家寨村
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每月初一、十五請老人免費吃“孝道餐”“餃子宴”。舉辦孝道講習班、建設“空巢老人服務站”“老人洗澡堂”和“孝道蔬菜園”等“沒有圍墻的敬老院”,打造“孝道文化小鎮”。
4.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肖家河村
由村委牽頭經過全村討論,將“敬老愛親、誠實守信、和睦共處、環境整治、工程包干”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樹立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典型,帶動全村嚴格執行。開展“好人好家風”活動,弘揚孝道文化。
5.吉林省安圖縣古城村
根據《村規民約》引導村民共同議定紅白事標準、簡化程序,干部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事后算清“節支賬”,贏得村民支持。成立老年學校,以身邊事為素材編制移風易俗節目教育身邊人。
6.黑龍江省湯原縣新建村
以高考學子宴為突破口,通過學生談感恩、老師送祝福、支部表彰獎勵等方式慶祝考生升學。制定道德評比制度,建設道德銀行,鼓勵村民通過講、樹、治、助、樂、慶等活動參與道德建設。
7.上海市松江區井凌橋村
建設小戲臺、門球場、公園等設施,組織村民開展舞草龍等文體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組建老年門球隊,連續6年參加上海市農耕運動會并取得優異成績。開展“移風易俗、喪事簡辦”活動,村“喪事簡辦”率年年達到100%。
8.江蘇省張家港市建農村
組建“和美建農”志愿服務總隊,下設5支志愿服務分隊,打造先鋒崗、科普崗、民情崗、幫扶崗、閱讀崗、文藝崗、環保崗、治安崗共八類“和美鄉風志愿崗”。制定《婚喪喜事“十”指引》,量身定制紅白喜事“文明菜單”。
9.浙江省江山市大陳村
將傳統的“老佛節”冠名為“大陳麻糍文化節”,開展風味小吃制作比賽、文藝晚會、“好媳婦”“好青年”的頒獎儀式等活動。以古村保護為紐帶,形成“四面潔凈”文化(臉面、灶面、桌面、地面),掃出了村莊好風貌。
10.安徽省休寧縣儒村
建立紅白事包片理事制度與報備制度,對紅白事具體內容進行張榜公示。廣泛開展“身邊好人、好婆媳、好夫妻、好子女”等選樹活動。組織“小紅帽”志愿者隊伍幫扶困難群眾,開展“一獻四捐”(獻計、捐款、捐物、捐地、捐工)活動。
11.福建省上杭縣都康村
成立十番民樂隊、女子腰鼓隊、舞龍隊、農民詩社、老年協會等文化團體,利用節假日開展活動。成立紅白理事會、禁賭協會,對彩禮和份子錢金額、宴席名目、宴請范圍、桌數和盤數、舉辦程序等作出明確限制。
12.江西省橫峰縣錢家村
成立紅白事治理辦公室,建立考核機制,讓群眾做移風易俗的參與者、實踐者。抓住黨員干部“關鍵少數”,出臺紀律規定,率先對黨員干部家中婚嫁行為進行約束。開展“黨員實踐服務日”“黨員與群眾一線牽”服務活動等。
13.山東省寧陽縣青川圍子村
積極探索“一約管理、三榜治村”模式,促進“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以“愛、誠、孝、仁”為核心開展各類評選活動,評選“三榜”典型(干部“業績榜”,敬老“承諾榜”,家庭“品德榜”)。
14.河南省息縣彎柳樹村
開辦“道德講堂”,組織村民學習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每年定期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好鄉賢”“十大孝子”等先進表彰,引領傳承文明家風。引導全體村民參與制定《村規民約》和《生態文明公約》。
15.湖北省房縣三海村
探索“黨建+移風易俗”工作模式,成立了移風易俗領導小組,將限桌令、限時令、限金令、限鞭令、限車令等納入《村規民約》。開展“談政策規定、談思想認識、談心得體會、談行為事例”等移風易俗“四談”活動。
16.湖南省平江縣三里村
與村民簽訂《遵守村規民約承諾書》,強化自我約束意識,推選老黨員、老干部和家族主事人等成立三人監督小組,及時發現、勸導和制止不良行為。黨員干部通過“學、講、管、改、帶、幫”等方式,帶頭開展家風建設。
17.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下朗村
以“仁和”為魂,推進鄉風、民風、家風建設,邀請老黨員開展“大榕樹下講黨課”活動,每年舉辦“祭英烈”、村民運動會、龍舟賽等活動,引導村民摒棄不良生活習慣。將宗祠改造成文化活動基地,加強村民文化交流和道德教育。
18.廣西壯族自治區武宣縣和律村
出臺黨員干部“治陋習、樹新風”相關規定,實行黨員包戶聯系制度,向群眾宣傳講解村規民約。設立黨員“賢孝講堂、家庭廳堂、鄉賢學堂、道德講堂、村史講堂”等“五堂”,定期開展“村中故事我來談”等群眾性宣傳活動。
19.重慶市榮昌區大建社區
大力弘揚客家文化,開展“講理論、講政策、講文明、講文化、講道德、講中國夢、講法治、講技能”等 “八講”活動。打造“客家文化”展覽藝術館,舉辦各種客家文化藝術展覽,將“客家文化”融入鄉風文明建設中。
20.四川省米易縣雷窩村
采用自我推薦、組織推薦、群眾推薦和“兩委”篩選、掛村干部審核、村民代表測評等方式組建紅白理事會,每月公布紅白事辦理情況,接受群眾監督。建設紅白事自辦點,為村民舉辦宴席提供場地、炊具、餐具等設施設備。
21.貴州省貞豐縣必克村
設立村規民約“紅黑榜”,在《村規民約》中就對移風易俗作了明確規定,嚴禁濫辦酒席,紅白喜事要向村委會提出申請。引導村民自覺抵制家暴、破壞環境等不文明行為,做到“事前預防,事中處理,事后教育”,曝光不文明現象。
22.云南省師宗縣淑基村
將“竇氏家風”有機地融入文明鄉風建設,對竇氏宗祠、竇垿故居等歷史建筑進行修繕。建立道德園、老年活動室、二十四孝文化長廊,打造“楹聯文化村”,創作地方特色的精品文藝節目。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建立義務結對幫扶機制。
23.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漢山村
以院落為紐帶,形成鄰里友善、崇善揚德、文明和諧的院落文化。建立月評“星級文明住戶”、季評“美麗院落流動紅旗”和年度“最美院落”的評比激勵機制,提升村民文明素質。
24.甘肅省合水縣店子村
村黨支部牽頭,對移風易俗制定規范性硬約束,明確婚禮操辦的標準,堅決抵制高價彩禮,發動黨員干部帶頭作表率。開展“四勸”工作,懶漢思想鄉賢勸、不孝老人長者勸、戶不整潔鄰里勸、陳規陋習黨員勸。
2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阿依丁庫勒村
打造黨史宣傳、榮譽激勵、科普教育三個長廊,推進生活館、信息館、村史館、文體館建設,推選好婆婆、好媳婦、好夫妻、好鄰居、好學生等先進典型,開展創建好村莊、好環境、好庭院、好道路、好林帶、好果園等活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