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胡桂芳 字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2012年起即成為僅次于糧、油、果、菜的第五大類農產品,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食用菌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其顯著特征:一是產量從1978年的5.8萬噸增長到目前的4000萬噸,40年猛增700倍,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農作物都沒有的增速;二是我國食用菌產量占了全球75%,成為我國具有地域優勢的純出口產品;三是食用菌產業扶貧為中國脫貧攻堅和世界的脫貧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為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在八年的脫貧攻堅中,全國有70%以上的貧困縣選擇食用菌作為脫貧攻堅首選產業,涌現出一批食用菌精準扶貧典型。這些成就,是中國食用菌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幾代食用菌人接續奮斗、科技興業、砥礪前行的結果。它將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柞水金米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點贊“小木耳,大產業”,之后又反復強調“小木耳,大產業”。這不僅是對木耳產業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褒獎,指明了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方向。

  當前,我國已實現全面小康。以“小木耳,大產業”為名片的食用菌產業,如何為民族復興作出新貢獻?十四五是我國碳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攻堅期,如何實現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我們要放眼新的100年,扛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使命,用創新的思維、市場的邏輯、科學的舉措,突出綠色、循環、低碳、高效,推進“雙碳”背景下的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做優、做精食用菌產業,實現食用菌強國夢。

  踐行“兩山論”。“兩山論”是習近平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凝聚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融合了“5R”循環經濟理論的精髓,為我們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更是新時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行動指南。近年來,在“兩山論”指導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三農專家劉奇等,大力倡導“三物農業”、健康農業,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綠色理論支撐。但是,食用菌產業理論與實踐研究總體薄弱,與第五大農作物的地位極不匹配,甚至其綠色高效的產業特性,很多人還不知曉。

  現代農業是由植物、動物、菌物組成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菌物將植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轉化為食用菌或有機肥,點草(糞)成金、點廢成金,李玉院士稱它是“五不爭”(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食、不與其他農產品爭資源)產業,具有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化,推進循環經濟、保障糧食和食物安全的特征。陜西柞水、河北平泉、安徽金寨等地實踐證明,發展“三物農業”,用好菌物資源,能夠興業富民,呵護綠水青山。發展食用菌產業是踐行“兩山”理論,促進“兩山”轉化的重要途徑。我們要深刻領悟、大力宣傳、全面落實“兩山”理論,借助“兩山”理論的力量,加強食用菌產業理論與實踐研究,講好綠色發展故事,傳播食用菌好聲音,引領社會共識,讓越來越多的方面認識食用菌、接受食用菌,主動介入和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為這一綠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賦動能、增活力。

  按下減碳鍵。比爾蓋茨最近出版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測算,全球溫室氣體一年凈排放為510億噸當量,其中,農林牧副漁業產生了全球20%的碳排放。畜牧養殖大國新西蘭的農業排放,更占了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近一半。新西蘭自2025年起,將征收農業碳排放稅,涉及全國近3萬家小農場企業。食用菌在實現大農業雙碳目標和提高產業效益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作為微生物農業,它具有循環利用和消納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的作用,既富裕了農民,又減少了碳排放,是一般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無可比擬的。

  但是,也要看到,食用菌生產過程中滅菌、烘干等環節散煤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治理,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能耗問題突出,食用菌工廠制冷系統能效成為能源成本的大頭(目前約占食用菌工廠成本的30%以上),節能減碳、減本增效空間大。為此,應及時按下減碳節能的加速鍵。當務之急,是穩步推動食用菌企業“雙改”(煤改電、煤改氣)工作,改分散制棒為規?;瓢?、分散烘干為集約化烘干,推動新舊能源轉換,實現減污降碳,促進產業升級。食用菌減碳降耗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綠色發展。應重點抓好“七個一”,即:突破一批綠色技術難題,轉化一批綠色技術成果,創建一批低碳(或零碳)菌業產業園區,打造一批菌業綠色品牌,推廣一批綠色發展模式,構建一套綠色發展體系,重視綠色食用菌一帶一路建設。李玉院士支持推廣的一項食用菌新種植技術,較以前節能33.3%~38.5%。其團隊研發的農作物秸稈全株高值化綜合利用成果,總結探索出了一套綠色循環高效技術。安徽普泛能源在太和縣百麓食藥用菌產業園推廣地下水循環利用冷熱能轉化、秸稈綜合利用冷熱冷轉化新技術,使智能化菇棚節能50%以上,食用菌質量也明顯提升。

  拉長加工鏈。我國食用菌長期以鮮食為主,加工率僅有6%,且加工產品“非干(簡單的干制品)即咸(鹽漬制品)”,精深加工率不到總加工產品的10%,遠遠低于美國、日本、荷蘭等國75%以上的加工率。加工技術落后造成了產品更新慢、產業鏈條短、高值化利用度低、技術研發落后等問題。研究表明,農產品加工程度不同,效益也大不同。第一層級產地初加工,產品增值20%以上;第二層級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增值60%以上;第三層級共產物梯次利用,增值高達3倍以上。食用菌加工效益,比一般農產品更高。中國工程院陳堅院士認為,未來食品三大方向是全谷物食品、化學合成食品(如人造肉)、菌物食品。菌物食品因其天然性、低熱量、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而更具發展潛力,既能加工各類健康食品,又能通過提取生產保健品、藥品、洗化品等。實現食用菌高質量綠色發展,必須瞄準精深加工,推動食用菌從“一盤菜”轉化為一包零食、一個茶包(或湯料)、一罐飲料、一瓶化妝品、一盒保健品(或藥品),在延鏈、補鏈、強鏈的過程中向大健康領域跨界升級。重點要實行產學研結合,走好四步棋:第一步,抓好食用菌產地采摘、清洗、儲藏等標準化基礎設施建設;第二步,抓好食用菌干濕菜品、廚房半成品、速食食品、健康飲料的生產加工,特別是推進菌類與地方小吃的融合;第三步,利用現代技術提取分離純化食用菌的主要功能成分,作為食品、醫藥、日化工業原料;第四步,借助食用菌研究成果,進一步把食用菌有效產能有效成分,延伸到日化環保、動物營養品等加工終端,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其中,要高度重視數字化智能化工廠建設,建立健全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實現重點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數字化全程可追溯。通過以上措施,實現GDP與GEP協同較快增長,釋放更多的生態紅利。

  開發藥用菌。藥用菌是我國特有的稀缺資源,種質資源占世界第一。但是,較之食用菌類,藥用菌開發起步晚、發展快,潛力巨大,每年菌物藥的產值尚不足當年醫藥總產值的千分之一。雖然我國菌類藥材藥出口勁增20%以上,遠超一般中藥材,但基本是賣“原”字號。藥用菌在國際上被譽為黃金產業,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加力推進藥用菌開發。重點有二:一是突出藥性開發。據臨床試驗,我國450余種藥用菌具有藥效,其中,200多種具有抗腫瘤作用,顯效的50種左右。要重視挖掘中醫藥經典配方,重視藥用菌類的單味藥、復方藥研究(多菌類復方和藥用菌與中草藥復合),重視以藥用菌為原料的特醫食品開發(研究表明我國尚有70%的特醫食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更要重視藥用菌的生物提取,開發新藥品。日本一款名為天地欣的用于癌癥治療的靜脈注射液,一針賣到1680元,就是藥用菌的純化提取物。二是加強政策扶持。首先是正其名。藥用菌數量比肩植物藥,我國醫藥分類卻將藥用菌歸于植物藥,但且其根本不具光合作用和葉花果等植物特性。為此,李玉院士等70多名科學家已呼吁將菌物藥從植物藥中獨立出來,另立門戶,成為與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并列的藥物門類。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按照國際上關于天然藥物的科學分類給其正名。再是施其惠。國外十分青睞菌物特醫食品,因為它不僅有效改善患者身體營養狀態,降低死亡率,而且減輕消費者負擔、減少國家醫藥支出。去年,美國國會修改法案,將靈芝、桑黃、猴頭等為原料的部分膳食營養補充劑納入醫保目錄。這一做法,值得借鑒。建議對標國際做法,由國家分類推進,選擇若干藥用菌物特醫食品,先期納入醫保目錄。

  打造“種業芯”。我國既是食用菌資源大國(初步調查有1409種,其中食用類963種,藥用類473種,居世界首位),又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產、消費、出口國。但是,作為核心技術的菌種,除木耳、玉木耳、銀耳等品種外,目前大宗食用菌類品種幾乎被國外壟斷。如雙孢蘑菇菌種市場被美歐企業占據,白色金針菇菌種被日本千曲化成公司壟斷。一旦國外菌種斷供,后果不堪設想。但是,目前植物、動物、菌物“三物農業”中,國家級種質資源庫獨缺菌物。全國尚無一家大型菌種龍頭企業,主產區基本是 “菌種外地來,菌棒小廠賣”,企業習慣菌種自產自用,造成菌種混亂、質量低下、環境適應性差,生產中大面積霉菌侵染報廢、減產、絕收等問題頻發。改變我國食用菌“資源大國、菌種小國;生產大國、研發弱國”的尷尬局面迫在眉睫,必須打一場菌種翻身仗。

  為此,應在國家種業振興行動中,抓緊實施食用菌種業振興專項,建議國家拿出與農業領域第五大產業相匹配的專項資金,支持食用菌種業創新,建立揭榜掛帥機制,調動科研機構、食用菌企業科技人員種業創新積極性,聚力突破“五個一”:創制一批遺傳背景豐富、關鍵性狀優異的核心菌物種質資源;構建一批系統化、流程化、規?;?、信息化的設計育種技術體系;育成一批適于輕簡化和機械化且在產量、品質、抗病性、抗逆性、加工特性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的育種材料和品種;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菌業龍頭企業(包括菌種市場);建設一套護航食用菌全產業鏈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當務之急,是從種質資源保育做起。國家層面,統籌多部門開展菌物種質資源調查采集、保存和信息共享,摸清我國菌物資源底數,制定專項保護規劃,建立國家級食藥用菌種質資源中心,建設食藥用菌種業研究創制中心,培育種業龍頭企業,彌補我國菌物種業的缺項,搶占與食用菌大國地位相匹配的戰略制高點。

  唱響人才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而人才問題恰恰是食用菌產業的最大瓶頸,突出問題是“四老”(老年人、老品種、老技術、老經驗)當家,基層服務體系人才缺乏(多數縣和鄉鎮農技推廣單位鮮有菌業技術人員)。2019年安徽省共認定農村各類實用人才158萬人,僅占農村常住人口的5.4%,其中菌業實用人才屈指可數。中小菌企人才頻頻跳槽,大型菌企則缺少具有管理思維、系統思維、平臺思維和資本思維的團隊。

  實現食用菌高質量發展,必須以人才驅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唱響人才興菌歌。要發揮高等院校優勢,通過擴大招生范圍,暢通就業渠道,開展繼續教育等方式,加強專業人才培養。食用菌主產區可借鑒湖北潛江建設龍蝦學院的思路,開設食用菌學院或校地合作專業。職業院校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加強校企合作,強化實踐環節,培養種、管、加、銷人才。適應食用菌工廠化和“機械換人”加快趨勢,加強智能化菌類機械操作、維護、數字采集分析人才培養。激勵科技人員到菌業一線建功立業,身入、心入,孜孜不倦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完善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廣“科技驛站”“專家小院”等模式,大力培育菌狀元、土專家、鄉創客,吸引農民工回流、復退軍人回鄉從事菌業。尤其要培育“菇二代”“菇三代”,激發他們成為扎根菌業、賡續傳承的領軍人物。要將浙江慶元縣選育菌業英才的做法與借鑒日韓“食用菌集中培養中心模式”有機結合,發揮菌業帶頭人作用,統一菌種、原輔料、培養、烘烤、加工、分級、包裝、品牌、銷售等環節,打造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人才鏈、科技連、產業鏈、價值鏈“四鏈合一”支撐體系。

  (作者單位:安徽省鄉村振興研究院)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