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借鑒農業灌溉理念 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時間:2022-03-31 06:45:59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胥愛貴 字號:【

  推動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江蘇省高度重視鄉村人才工作,積極培育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著力推動城鄉之間人才自由流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但對標鄉村全面振興要求,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鄉村實用人才數量不足、素質不齊,專業人才隊伍老化、服務后勁不強,農業高層次人才作用發揮不夠充分,人才激勵政策不夠配套,各類人才引、育、留、用制度缺乏相互貫通的整體性等問題亟待解決。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抓住了鄉村人才這個關鍵,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牛鼻子”。莊稼生長離不開水,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在此,筆者借用農業灌溉方面的一些理念,來探討鄉村人才振興的路徑和舉措。

  “修渠挖井”——廣泛開辟鄉村振興的人才資源

  修渠是為了引進外部水源,挖井是為了尋找地下儲水,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最典型的是河南省林縣的“紅旗渠”,十年開山劈嶺、鑿洞架渡,終于引來一渠碧水。新時期開辟鄉村振興的人才資源,也需要發揚“紅旗渠”精神,克服困難,沖破障礙,外引內挖鄉村人才的源頭活水。引進高層次人才下鄉。鼓勵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等各類高層次專業人才以及大型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通過項目合作、專家咨詢、短期工作、技術入股、兼職服務等形式,到農村開展服務活動,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解決基層實際問題。不斷完善并落實相關制度,人才專家參與基層工作的業績作為原所在單位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崗位聘用的重要依據,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和經濟薄弱地區工作的專技人才,職稱評定時適當放寬學歷要求,淡化成果和論文指標。支持各類人員返鄉。外出農民工、轉業退伍軍人、原籍退休人員、當地在外經商辦企業人士等,這些人與鄉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中不少人具有濃厚“鄉愁”,懷有回饋鄉梓、服務鄉親的熱情。要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的宣傳引導功能,積極出臺完善支持他們返鄉創業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為他們返鄉創業提供切實支持。在縣域內建設一批功能全、服務優、覆蓋面廣、承載力強、孵化率高的返鄉入鄉創業園,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創新。吸引青年大學生回鄉。要加速改變一些農村地區“高考出去一火車,回鄉就業一卡車”的狀況,選拔吸引一批有志于扎根農村基層、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青年大學生回鄉創業,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征程上建功立業。深入實施“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層計劃、大學生返鄉創業“青苗計劃”等,發揮人才專業優勢,為鄉村注入新鮮血液。發動鄉土人才興鄉。打破人才工作中的思維定勢,樹立“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邊”的觀念,像打井找水一樣,在廣闊農村中挖掘和發現人才。加強調查研究,建立“田秀才”“土專家”“新農人”等鄉土人才數據庫,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主、能工巧匠、農村非遺技藝傳承人、當地新鄉賢及農村基層干部等,帶頭創業創新,帶強產業發展、帶領技藝傳承、帶動群眾致富,釋放促進鄉村振興的強大潛能。

  “揚程蓄勢”——不斷提高人才振興鄉村能力

  水泵的作用是通過電能或機械能將水抽到高處(揚程),轉換成勢能,以便流向廣闊田野。同樣,要發揮人才振興鄉村的作用,也必須積累能量,提升高質量服務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能力。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實用性。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十四五”期間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要求,對農村需要發展什么產業、產品,需要什么樣的高素質農民進行科學規劃,重點開展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產業“雙創”新農人孵化、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農業經理人等培訓,大力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入。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改善培訓基礎條件,完善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培訓質量。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鼓勵和引導高素質農民參加農業行業職業工種技能鑒定和等級認定。提升農村急需專業人才教育的針對性。優化農業大中專院校學科建設,穩定農科學生招生規模,培養鄉村振興后備人才。組織實施國家高職擴招計劃,推廣高素質農民“定向委培”,穩步發展涉農專業成人中、高等學歷教育。實施定向招收師范生、訂單定向培養醫學生等計劃,遴選在職專技人員提升學歷,加強基層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定制村干”培育,通過彈性學制、專業培養等方式提高現有村“兩委”班子學歷層次。提升師傅帶徒的有效性。師傅帶徒弟是技藝傳承的有效制度安排。以傳統工藝、非遺技藝、農技農藝等領域為重點,發現和選拔一批掌握特殊技藝的能工巧匠、善于開拓創新的經營能人、擁有一技之長的生產能手,給予他們師傅的榮譽和待遇,賦予他們師傅的責任和義務,鼓勵和支持他們帶領徒弟、傳承技藝,弘揚特色、振興產業。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提高師傅們的發展帶動能力。提升實踐鍛煉的緊密性。理論必須緊密聯系實際,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會得到快速提高。要大力開發建設農業創新創業園,提高農村“雙創”基地建設質量,組織引導一批“農創客”投身實踐,創新創業。圍繞現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和關鍵環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發揮農業科技園區指導實踐、示范引領作用。鼓勵科教單位與地方聯合建立科技實踐基地、專家服務站,打造創新團隊,培育青年人才。

  “建庫筑壩”——著力留住各類人才為鄉村振興服務

  建水庫、筑水壩的目的,是調蓄水量、涵養水源,讓水更好地服務人們的生產生活。三峽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的水利樞紐,是建庫筑壩的杰出代表。江蘇南部丘陵山區建設的“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將引水河渠和灌區內部的小型塘庫有機聯結在一起,實行引蓄提結合,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讓鄉村人才留得下、用得好,也要參照“建庫筑壩”的做法,從待遇、事業、感情三方面入手,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讓鄉村人才留得安心、干得舒心。在事業上,搭建人才大施所能的廣闊舞臺。不管是外地人才,還是本地人才,都要為他們提供平等的創業創新支持。落實財政稅收優惠,綜合采用項目扶持、直接補助、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補貼、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加大對鄉村人才政策支持。鼓勵鄉村振興投資基金等對鄉村人才領辦創辦的農業企業開展投資,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運用“創業貸”“人才投”等專項金融產品,加大對鄉村人才創業項目的信貸支持。在依法合規和風險可控前提下,鄉村人才可以通過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業設施及農機具抵押等方式獲得金融支持。保障鄉村人才創新創業用地用電用水需求,市縣要安排一定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定向用于返鄉入鄉人才創新創業。在待遇上,提供人才大展才華的有利條件。要進一步強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理念,建立有力的激勵機制,使各類人才在鄉村有付出、有回報,有勁頭、有奔頭。推進科研成果權益收入分配改革,賦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權,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民股份合作社、龍頭企業以知識產權出資入股,激勵成果轉化。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取得合理報酬。落實待遇向基層傾斜政策,對長期在一線服務人員按規定給予補貼。探索完善鄉村人才子女教育、醫療、購房等政策,切實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在感情上,營造人才大顯身手的溫馨環境。留人要留心,以真心實意待人,以真情實感動人,以真招實招用人,讓人才加快融入鄉村振興偉大事業。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鄉村人才振興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總,黨委農辦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明確專人負責這項工作。制定鄉村人才振興工作意見,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愛、支持鄉村人才的濃厚氛圍。積極推薦政治素質好、有突出貢獻的鄉村人才,作為各級勞模、“五一勞動獎章”評比對象和“兩代表一委員”,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加強優秀鄉村人才典型選樹和宣傳,不斷提升各類人才在鄉村建設中的成就感、獲得感和榮譽感。

  “澆地灌苗”——充分發揮人才振興鄉村作用

  灌溉要講究精準、精確,因苗、因地、因時,充分發揮水的灌溉效益。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也要追求精準使用,知人善任,量才適崗,促使人才發揮更大作用。依靠人才助力產業興旺。適應農村加快產業優化升級需要,支持鼓勵各類人才到農村領辦創辦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及聯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專業化服務組織等,從事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休閑觀光、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康養服務等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靠人才助力生態宜居。根據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支持鼓勵規劃設計、建筑工程、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村居合理規劃、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建言獻策,為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整治農村環境注入新發展理念和資金技術,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的追求。依靠人才助力鄉風文明建設。圍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支持鼓勵文藝創作生產、制作傳播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深入生活,開展文化藝術進萬家、文化活動進鄉村、優秀文藝作品巡演等活動,持續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依靠人才助力鄉村善治。立足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需要,支持鼓勵組織、民政、公安、司法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深入鄉村開展服務、提供指導、解決問題。發揮共青團、婦聯、科協、關工委等群團組織作用,提升基層民主協商議事效率,共同推進鄉村有效治理。依靠人才助力農民致富。著眼廣大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需要,支持鼓勵各類人才投身農村廣闊天地,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用知識和智慧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建立健全城鄉人才流動機制,在人才使用上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真正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的良性循環,讓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作者系江蘇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