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不僅孕育了依山靠河的云貴高原吊腳樓、鑿洞而居的黃土高原窯洞,還造就了成都平原隨田散居的“川西壩子”。如同一顆顆明珠星羅棋布地鑲嵌在川西壩子上的“林盤”,是清道光年間被冠以的雅名。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突出規劃引領、生態筑基、產城融合、引商興業,結合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建設,積極推進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在公園城市建設的大棋盤上,布局落子,成績斐然。
1200多年前,唐代詩仙李白用“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描繪“錦繡天府、理想家園”的大美意境,寄予了景城相融、人城和諧的美好愿景。
時代是出卷人。成都,一座敢為人先的城市,先后被確定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2月在四川考察時,賦予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新使命,2020年1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明確要求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三年來,成都以川西林盤修復為載體,將建設公園城市與推進鄉村振興相結合,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為促進全域現代化注入了新動能。
我們采訪組踏上川西平原,看獨具特色的林盤保護修復,探秘成都彩繪鄉村全面振興的錦繡畫卷。
給你一片林盤,撬動全面振興
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是基于對成都獨特生態本底、豐厚文化底蘊、國家戰略作用的深切期許和歷史囑托。成都市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方針,其中“西控”區域作為雪山下的城市公園“門戶”,承擔著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的重任,著力打造產城融合的產業功能區、魅力獨特的川西林盤。
——以“川西林盤”為抓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從空中俯瞰,在成都平原上三三兩兩的分布著一些院落,被翠綠的樹木、茂密的竹林、縱橫的農田、密布的河渠環繞著,像是一個個螺髻一樣的“綠島”,又像是仙人布下的棋局。一般而言,三五家組成一個小院落,十多家組成一個大院落,當地人習慣上將其稱為陳家大院、黃家壩子、張家巷子等,這便是一個個林盤。
位于川西壩子腹地的“郫都林盤農耕文化系統”,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遺產,凸顯其所蘊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深層生態和文化哲理。
在成都看來,川西林盤保護修復,承載著生態理念和農耕文明,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應有之義、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積極回應。
2017年底,成都提出結合實施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把“西控”區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示范區,率先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新路。
“西控”區域包括溫江區、郫都區、崇州市、大邑縣等西部8個區縣,承擔著成都保護生態底線、耕地紅線的重任。雖然發展水平相對其他區域較低,但從未來趨勢看,這里的鄉村是最宜居宜業的。
“公園城市理念蘊含大歷史觀、體現哲學辯證思維、充滿為民情懷,是新發展理念的城市表達,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歸依,具有極其豐富的時代內涵。”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說,“要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引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公園城市先行區、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示范區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采訪組走進大邑縣稻鄉漁歌1.5萬畝產業基地,這兒保留了50個林盤,經過改造的古村落,藝術審美與現代業態相融合,都市人得以在此一圓鄉村夢。
市場化運作是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的關鍵之招,2018年以來全市已有140家大型企業參與其中。而稻鄉漁歌是朗基集團打造的標桿項目,農業、民宿、康養、文博、教育、田園等相得益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產業“大樹”強力生長。
“在我們策劃下,稻魚共生、稻鴨共生等生態種植模式被迅速推廣,9000畝生態稻供不應求,原本市場價只有1.2元/斤的稻谷附加值提升了10倍,村民嘗到了生態農業的甜頭。”朗基集團副總裁姜曉星介紹,物聯網、微型氣象站、生物補光等新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一個個川西林盤、精品民宿融合發展,構成了令人向往的旅游度假勝地;新消費場景、新商業形態百花齊放,更多好耍、可耍的項目供游客選擇……
通過林盤修復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打破了城鄉壁壘,鄉村好的生態要素市民能夠共享,城市的活力被帶到了田野上。
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2年要保護修復1000個川西林盤。截至目前,全市已啟動規劃,川西林盤保護修復632個,打造形成132個高品質精品林盤,打通了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推進了鄉村全面振興。
——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讓川西林盤煥發新生。
“2008年以前,我們村雖然前有山后有水,但基礎設施很差,直到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1.4萬多元,2017年還戴著成都市相對貧困村的帽子。”崇州市白頭鎮大雨村黨支部書記馮進介紹,“地理位置這么好,村里得有自己的產業,年輕人才會留在家門口就業。”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崇州市“中國最美鄉村公路”重慶路修通后,馮進一直琢磨如何把村里的旅游資源用起來。大雨村離崇州市和大邑縣只有10公里,又挨著“網紅打卡地”竹藝村,非常適合搞休閑旅游。
在政府的引導下,2019年大雨村成立了蜀禹農鄉村旅游合作社,88戶村民自籌了106萬元原始股金。
村“兩委”商量后,決定在重慶路旁的林盤打造一個旅游場景,這里茂林修竹、花草繁盛,老房子相對集中;動員村民把宅基地騰出來發展鄉村旅游,由合作社補貼資金給騰退戶搬遷建房。2020年5月營業以來,以林盤為依托打造的田園綜合體——鮮道·幸福里,銷售額噌噌地往上漲。“下個月村里就要分紅了,想起這事大家心里美滋滋的。”2020年12月3日,馮進向記者講起來語速很快,滔滔不絕,房前種樹、屋后栽花,溪水繞流、竹影婆娑,精致的建筑穿插在農田之間。在這里可以品嘗到樸實的農家飯、熱辣的火鍋,還可以采摘新鮮的蔬果、體驗釀米酒……
干啥事都不能讓老百姓去承擔風險,大雨村采用“保底承租、二次分紅”的社企合作模式,幸福里項目保底營收700萬元時,約定分紅20萬元;在此基礎上營收每增加100萬元,再分紅5萬元。2020年營收突破2300萬元,集體經濟組織分紅100萬元以上。
林盤修復吸引了敏銳的投資者,在外打拼30多年的村民高發敏是一名餐飲老板,“能夠回鄉干一番事業,我當然是很樂意的。”
村集體經濟騰飛了,馮進還有點幸福的煩惱:村集體沒有建設用地,只能靠老百姓自愿把閑置宅基地交給村委會統一使用。村民把宅基地交出來后住哪兒?有些人在城里有房子,有些人卻沒地方住。大雨村統籌調整出兩個林盤,蓋房集中安置群眾,但是受限于政策規定,一直辦不下來產權證。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實現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既要留得住高素質村民,還要引得進城里的市民。
修復林盤可以帶動一方振興,按照幸福里的營收情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難。如今,越來越多的城里人想來大雨村當“新村民”,馮進笑著說,“凡是能帶動村上發展的都歡迎。”
破解改革難題,盤活“沉睡資產”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深化改革是重要法寶。無論是土地增減掛鉤試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還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成都始終走在前列。通過改革,盤活“沉睡資產”,實現了資源變資本、產權變股權、農民變股民。在修復林盤的過程中,成都市堅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通過吸引社會資本,盤活閑置資源,做大做強了村集體經濟。
——吸引社會資本下鄉,宅基地騰退不搞“一刀切”。
“我們在這兒生活了七代人,老宅子是情感的寄托,住著有幸福感、安全感、宜居感。”走進大邑縣安仁鎮清源村第六村民小組李成民家,他老父親笑著說,“家里的2畝多地早就流轉給華僑城公司了,在這兒養老,生活巴適得板。”
“借助林盤修復,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可以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讓村民分享集體收益。”大邑縣委常委張文豪說。
成都,是農村集體土地入市探索較早、做得最好的地區之一。大邑縣通過農戶住宅用地自愿騰退、簽訂補償協議,將農戶宅基地轉化為村集體建設用地,并按程序公開掛牌出讓該土地使用權,讓投資者打造特色民宿,使用權限40年,并對投資者確權頒發《不動產權證書》。
2019年5月22日,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大邑分所成功掛牌交易三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這三宗地位于清源村第六村民小組,面積約24.8畝,使用權最后由成都安仁華僑城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每畝61.67萬元的價格競得。
位于斜江河南側的世外桃源安仁·南岸美村,正是安仁華僑城以清源村為核心,聯動新華社區和蔡山村共2600畝地,其中400畝集體建設用地、100畝國有建設用地、2100畝農用地。歷時三年,陸續向游客呈現了鄉村博物館、藝術公舍、耕學等豐富多彩的農旅項目。未來,按照“中心帶動,組團發展”的理念,重點實施“一個鄉村美好生活中心、一個國家鮮花農業公園、一處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的鄉村振興工程。
入市后的收益怎么分配?既要考慮眼前效益,還得保障村民長遠生計和促進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政府與老百姓一起算好“明白賬”,一般將土地凈收益的20%用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現金分紅,其余80%作為村集體公積金、公益金和風險金等。
李成民的老房子位于項目區內,同組的28戶自愿騰退了,剩下的5戶還保留在項目區,尊重了農民意愿。
“房前屋后,種瓜種豆”。農民利用空閑時間就近解決生活需求,這是祖祖輩輩形成的一種生產生活模式。李成民的老父親正在院子里干著家務活,堂屋鍋里燉的菜香味撲鼻,院門口的小菜園種滿了蒜苗、香蔥、白菜,“微田園”生機盎然。
老百姓不想搬走時,當地政府也不強求,還會想方設法給他們改善基礎設施。只要入市程序公開透明,大家也愿意把閑置的宅子用起來。通過與企業合作,發揮經營優勢,解決了過去小農戶和合作社的貸款難題,進而帶動附近村民就業增收。
林盤修復需要大量社會資本“下鄉”做支撐,但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多發展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合算”的產業,把更多的收益留在鄉村,把更多的就業崗位留給農民。
——不搞大拆大建,林盤內外兼修“顏值”高。
搞鄉村振興,不是說都得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那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保留好改造好。川西林盤修復,既要保持風格特色、改善村容村貌,又要注入現代元素,讓村民生活更加便利。
《成都市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將充分依循“田、林、水、院”空間格局,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整治,塑造“中國川西林盤聚落”,在川西壩子逐步呈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繡畫卷。
“讓來成都游玩的人都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努力實現‘人人都想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時刻掛心懷’的鄉村振興美好愿景。”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俊國說。
在啟動林盤修復之初,成都便提出“不挖山填塘、不過度設計、不冒進求洋”的原則,堅決不能搞大拆大建,在不破壞原有生態植被、不改變原有水系景觀、不拆遷原有老建筑的基礎上,保護鄉村形態,傳承鄉愁記憶,讓林盤“內外兼修”。
現在回過頭看,當初定下的修復原則不愧是明智之舉,贏得了老百姓和游客的點贊。
“這兒的主導產業是什么?”“村民的期待是什么?”“引入哪些項目?”每一個林盤都是獨一無二的資源,沒有現成作業可抄。在修復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和規劃師都會因地制宜,對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歷史遺跡、人文民俗等資源進行梳理。
初冬雖然下著細雨,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如往常一樣,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青翠竹林中,一座座古樸的農家小院掩藏其間。
雖然每天來竹藝村參觀打卡的游客一波接一波,但林盤卻不失清幽寧靜。在這兒,可以看到川西林盤蝶變的生動演繹。
采訪組跟隨村民胥念勇來到村竹編博物館。農家小院內,竹編包、暖瓶罩、小擺件……琳瑯滿目的竹編作品,讓人感受到竹編的千年歷史與文化魅力。
從昔日傳統手藝無人繼承、林盤發展無人關心,到現在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為核心,竹藝村以竹里建筑和竹文化為依托,衍生出民宿、旅游、文化手工體驗等業態,憑借優美的“∞”型鄉村建筑,贏得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獎。
“竹藝村在林盤修復的過程中,動員群眾進行原址重建、房屋修繕,保留了環境中原有的因素,比如樹木、道路、水系等。”胥念勇說,頗具風格的黛瓦土墻,干凈規整的鄉村小路,遍地開花的文創產業,這些讓村民驚喜不已。
“林盤的修復,美了環境,也富了村民的口袋。”2017年11月,胥念勇帶頭將自家318平方米的宅基地和地上房屋整體租賃給崇州市竹湖鄉村旅游合作社,租期10年,年租金1.2萬元,如今這處舊屋已改造成竹編博物館。
城鄉互動共生,融合發展提速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高水平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強化城鄉互動共生,實現要素轉化、融合提升,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創造條件。三年來,成都市敢于突破、勇于創新,以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為突破口,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在前列、作好示范,為全國借鑒推廣提供了樣板。
——數字賦能,小農戶加快融入現代農業。
“人均不過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成都市農村的小農戶也很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充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其創造機會,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曾幾何時,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傳統農業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作為成都市唯一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的農業大縣,大邑縣現有耕地面積44.7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39.62萬畝,劃定了糧食生產功能區18.19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6萬畝。如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土地產出率?大邑縣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全產業鏈中,向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全鏈條、一站式服務。
“圍繞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和國家大田種植數字農業建設試點要求,我們和四川潤地農業有限公司利用8年時間探索搭建的‘吉時雨’數字農業服務平臺,正在成為服務大邑縣農民的‘新農具’。平臺覆蓋農田面積達20.1萬畝,規?;r場主256個,品類農業服務商55家,農民2.1萬人,不斷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大邑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羅偉介紹。
走進大邑縣三岔鎮涌泉村的燕萍農耕家庭農場,連片的冬小麥和油菜長勢喜人,農場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了安仁鎮、王泗鎮、新場鎮三個鄉鎮七個村2000多戶的2230畝土地發展種植業。農場主鐘艷萍探索“智慧農業產業園+家庭農場+小農戶”合作模式,帶著小農戶一起駛入現代農業的快車道。
“農場主要種植小麥、油菜和水稻,別看這么大面積,實際參與生產經營管理的只有7個人,這得虧用上了‘吉時雨’平臺。在平臺上能以低于市場價10%~20%的價格訂購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物流還管送到地頭。”鐘艷萍介紹,農場享受到“耕、種、防、收、銷、管”全鏈條、一站式的數字化服務。
數字賦能小農戶,糧食生產“芯”模式。大邑縣從過去服務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一賣了之”,到如今的“賣、管、服”保姆式服務,不僅保障了農戶的主體地位,還打開了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的通道,讓農業實現節本增效,農藥減量20%~30%、效率提高30%。
——黨建引領,集體經濟實現“加速跑”。
廣福村位于郫都區安德街道東部,緊鄰中國川菜產業園區,是省級萬畝蔬菜基地、成都市“菜籃子”基地、郫都區產村相融現代農業精品園區。鄉村振興精品環線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思想不變原地轉,思想一變天地寬。“過去的村民‘等、要、靠’思想嚴重,老百姓左臉上寫著‘利’,右臉上寫著‘益’,對自己有利益的事才會去干。”廣福村黨支部書汪生富感慨,“我就帶著老百姓走出去‘洗腦殼’,解決認識問題。在家里只能看到簸箕那么大的地方,出去參觀學習后大家的思想觀念都改變了。”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為了把韭菜產業發展好,廣福村成立了韭菜產業發展支部,由技術好、熱心腸的黨員組成植保技術幫扶隊,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老百姓早已習慣“學技術、找支部”。
“種上一年韭黃買上小汽車,種上三年買上小樓房。”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上成立了合作社,專門為種植戶解決品牌、技術和銷售等方面的問題。全村種植韭黃1500畝,帶動周邊鄉鎮種植5000余畝,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多元。
過去村里的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沒有村辦企業,土地都分光了,老學校也賣了,村上沒得收入。產業發展起來了,激活林盤經濟一池春水。
通過招引產業合伙人,帶人才、帶資金、帶項目、帶營運等,與集體經濟組織共辦村辦企業,帶動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目前已招引韭菜加工企業、泥巴小院文創體驗園、“韭小二”民宿、浪跡文化生活館。
林盤修復起來了,村集體經濟強起來了,村“兩委”的腰桿子也硬起來了。汪生富說,“現在也到年根了,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2萬元,預計2021年和2022年分別可達150萬元和220萬元。”
廣福村是成都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當前,成都正處于主動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聚力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新發展階段。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十四五”時期,成都市將基本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形態,堅持把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途徑,全面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采訪組成員:李永生,何曉霞, 沈立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