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有很深的感情。”魏本欣說。
65歲的魏本欣,在山東諸城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在別人看來,原本創業有成的他,辛苦了大半輩子,“功成身退”后可以過上侍弄兒孫、樂享天年的幸福生活了。可是年近古稀的他,卻沒有賦閑下來,而是選擇了一條常人難以理解的人生路:在漫山荒野處種滿榛子樹,帶著老鄉們脫貧致富。
退休之后上山種樹
商海浮沉40年,魏本欣在“農工商”各業摸爬滾打了40年。1999年,魏本欣成立了華欣鑄造有限公司。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前,公司連續多年每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億元。20年來,公司累計上繳國家稅金3億多元,是全國鑄造行業綜合百強企業。7年前,作為華欣鑄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的他,選擇了退休。
夏天有點綠,冬天野茫茫,沙塵到處飛,一片片凄涼。多年前,諸城市南部山區由于基礎設施太差,土地貧瘠,投入不足,人才流失,加上連年大旱,糧食價格不穩,很多旱、薄、溝、坡地被荒棄。
“每當看到因老因病處于返貧邊緣的鄉親,常感汗顏愧疚。直接給錢,救急不救窮。”魏本欣說,“讓鄉里鄉親們繼續頂著窮帽子,我心有不甘。”
怎么辦?魏本欣苦苦思索,最終把目光轉移到榛子上。榛子,又名山板栗、尖栗或棰子,有“堅果之王”的美譽,其果仁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良好保健功效。在美國、意大利、英國、土耳其等國家,榛子已有100多年栽培歷史,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中國只有東北少量種植,大多是質次量小的野生榛子。
早些年,魏本欣利用出國和國內考察學習的機會,在吉林、遼寧等地和本省安丘市,發現榛子產業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改善民生和生態環境的重要產業,具備發展的基礎條件。“既可改造利用荒山,又能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魏本欣認定這是山區脫貧的一條好路子。由此,他也走上了退休后再次創業的人生道路。
給鄉親們做個樣子
往往有些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未必。在山東種植榛子,能否成活?結了果怎么銷?往哪里售?每畝經濟效益究竟有多少?鄉親們不認可又怎么辦?這些實際問題,魏本欣沒有猶豫退縮,而是想辦法一個個解決。
要種出好榛子,先選好苗子。經過嚴格篩選,魏本欣看中了平歐雜交榛子。“這種榛子以歐洲大榛子為父本,以平榛為母本,通過遠緣雜交選育成功。”魏本欣開始因地制宜發展榛子產業。
皇華鎮萬畝榛子園西北的常山東側,魏本欣于7年前在這里種的300畝平歐大榛子現已進入盛果期。積累多年的種植經驗,讓魏本欣更有底氣,“3年齡榛子,每棵產干果大約一斤,一畝地栽種110棵,按照現在每斤20元價格,能收入2000多元。前兩年套種花生、大豆,可以保證勞務費,第三年持平,第四年開始盈利”。
“百棵低保,千棵養老,萬棵發家,百萬棵造福一方。”這句話成為魏本欣鼓勵鄉親們種榛子的座右銘,“我種在常山的榛子樹,4年就進入了盛果期,畝產500斤以上,這就是1萬元的收入,抵得上咱們種10畝田的收入。”在老魏的鼓勵下,鄉親們也逐漸對種榛子產生了興趣:“老魏這個二十年不種地的老板能行,咱種地應該也不差起他才對。”
為了繼續做好示范帶動,魏本欣先期投資600萬元,在胡溝村南嶺250多畝山地里種上引進的一年、二年生榛子樹苗。沒承想,天不遂人愿,苗子種上不久,遇上大旱,樹苗奄奄一息。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魏本欣不分晝夜,身先士卒,調動大小車輛十幾臺從鎮上拉水抗旱保苗。早出晚歸,近三個月連軸轉,在嶺地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嘴上起了口瘡,腳趾得了甲溝炎,走路一瘸一拐的,皮膚也曬得黝黑,讓這個“早就創業有名的企業家”吃足了苦頭,朋友們紛紛打趣:“放著好日子不過偏來種地找罪受,怨得了誰?”魏本欣沒有怨天尤人,用他的話說,就是為了“給鄉親們打個樣”。
有志者事竟成。在魏本欣的努力下,滿山遍野的榛子樹吐芽展葉,榛子苗大部分成活,他心里踏實了許多。
種出個“榛子達人”
為了徹底改變山地用水和周邊村民澆地問題,魏本欣又投資600多萬元修建了兩個水庫。此時,他多年的積蓄已全部花光。這在別人看來,又不理解了,“花光了自己的養老錢,值得嗎?圖個啥?”
魏本欣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用行動作出實際回應。為了澆灌、采摘、運輸和便于村民出行,老魏憑借多年經商信用四處籌錢,又先后投資400多萬元,購買大型水泵6臺,順著山嶺走勢架澆灌主管道2000多米、支管道3000多米,引水上山安裝微噴滴管10多萬米;在諸城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又投資100多萬元修建了貫穿鄉村園區道路18公里。當鄉親們看到老魏在自家地里“真下血本”,逐漸打消了種榛子的各種顧慮。
咬定青山不放松,魏本欣通過流轉胡溝、上康嶺、下康嶺、大山、小山等村土地5000余畝,雇用了20多臺挖掘機奮戰5個多月,將荒廢多年的七八個荒山禿嶺進行土地整理。環山繞嶺造梯田,鋪設管道架滴灌,一片萬畝平歐大榛子示范基地逐漸成形。
按照“良種榛苗選育、基地示范種植”的發展方向,魏本欣在2014年注冊成立了山東華山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截至2019年,魏本欣先后開墾了2.1萬畝荒山,新建蓄水塘壩13座,新修上山道路50多公里,種植榛子樹突破200多萬株,一舉成為遠近聞名的“榛子達人”。
給農民建個“綠色銀行”
榛子樹基地建起來了,榛子產量提高了,如何把產業繼續做大,讓鄉親們實現增收致富呢?“人人都知道榛子價格高,可榛子樹3年才掛果,5年才回本,周期長,回報慢。”魏本欣思考再三,“要想讓鄉親們脫貧致富,就得讓產業形成規模,品牌叫得響才行。”
魏本欣在工業領域打拼多年,“產學研合作”是其縱橫商海的制勝法寶之一。“要做就做榛子大產業。”魏本欣說:“現在市面上的榛子炒貨,屬于低端市場。單賣榛子的話,一斤20塊錢,榛子粉四五十元一斤,榛子油120元一斤。經過脫殼、整理、磨粉、榨油等深加工,利潤能翻上幾倍。”
2017年,魏本欣成立了主打榛子深加工的生物科技公司,注冊了“魏榛”“華山老魏”等商標,建成了占地1.5萬平方米的智能化、全封閉的榛子深加工車間,并聘請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高彥祥為顧問。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魏本欣的工廠研發出全球首款榛子乳,建成了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榛子基地。
由此,沉睡多年的荒山被工業機器喚醒,生產力被再次激活,老魏的榛子全產業鏈已經閉環,用一顆小小的榛子串聯起了一二三產業,形成了“種苗繁育+榛子收購+深加工研發+倉儲物流+線上線下銷售”的融合模式。看著飽滿的榛子果掛滿枝頭,魏本欣難掩內心喜悅:“我心里就跟這榛子樹一樣,迎來了豐收。”
除了流轉土地增加鄉親們收入,魏本欣還成立了共好榛子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合作社內,村民5戶一組,每組一起種植30畝榛子園,留下成本給合作社,收益歸個人。”魏本欣計劃用3年時間,帶動周邊3000農戶種植榛子達到2萬畝規模。對于轉讓土地的農民,安排在園區內當工人,每人年薪3萬元以上,僅此一項,就為周邊村民帶來600萬元的收益。此外,還安置無技能、無特長、家庭困難勞動力500多人,直接收益1000萬元。
如今,萬畝榛子林進入豐產期。每年春季,在山東省諸城市皇華鎮胡溝村以南的山嶺上,一排排挺拔有序的榛子樹,將這片萬畝石頭地染綠,遠遠望去,一片生機盎然。這片荒山里的榛子林,是魏本欣六年多的心血付出,也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