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許多留守老人“吃不上熱飯”已成為值得重視的現象。有很多老人或因身體原因不能自理,或因子女不在身邊缺少照顧,對常人來說最簡單的吃飯問題,對他們而言卻成了難以保障的“民生問題”。近年來,山東榮成市把解決農村孤寡、獨居、空巢老年群體的吃飯問題,作為發展養老服務工作的首要任務,結合信用體系建設和農村志愿隊伍發展,創新“信用管理+志愿服務+暖心食堂”模式,為村內8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午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收分文的“暖心食堂”要長久運營發展下去,在解決了必要的“硬件”條件后,人工費用和食材費用是“大頭”,這對村里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尤其是經濟較為薄弱的村。榮成市“暖心食堂”的運營不依賴財政投入,而是立足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志愿服務,從食材準備、烹飪加工到就餐服務等環節,全部由志愿者負責完成,解決了“誰來服務”的難題。
食材準備環節,每個村都成立了“暖心食堂小菜園”,由志愿者進行打理,種植時令果蔬,為食堂提供充足的食材。有的村“暖心食堂小菜園”不僅滿足了食堂需要,還將多余的果蔬進行加工銷售,獲得的收入用來改善食堂的伙食;烹飪加工環節,由婦女志愿隊承擔,一般3~5人一組,每人每周服務一次,菜品兩葷一素一湯,每天不重樣。
人和鎮北齊山村制訂了“暖心飯盒個性化菜單”,根據服務對象的身體狀況、飲食喜好、醫生建議等因素,綜合考慮配餐,實現從“大鍋飯”到“個性餐”的升級,保證每位老人都吃得舒心、吃得滿意;就餐服務環節,以自助就餐為主,參照機關食堂標準進行管理,集中就餐,由志愿者統一分餐,老人按需添加,飯后餐具統一清洗消毒,確保老人吃得既營養又衛生。針對人數較多不便于集中就餐的村和部分老人行動不便的問題,還開發了便于攜帶的“暖心飯盒”,由志愿者送飯上門。
為引導更多志愿者參與“暖心食堂”服務運營,參加“暖心食堂”的志愿者,除了每季度在信用基金發放儀式上受到表彰外,還給予更高的信用積分。積分可以在村內的信用超市兌換想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讓志愿者既得榮譽又得實惠,短時間就掀起了志愿者的參與熱情。
目前,榮成市22個鎮街共建設“暖心食堂”342家,已投入運營230家,集中解決1.2萬名80周歲以上老人的“一餐熱飯”問題。
從榮成市的實踐看,“暖心食堂”的建設運營,不僅解決了農村老人的“一餐熱飯”的問題,還凝聚了人心,推進了鄉風文明建設。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很多村都由村里公認的“好婆婆”“好妯娌”“好媳婦”到食堂搞志愿服務,潛移默化地引導其他志愿者廣泛參與。在身邊榜樣的示范帶動下,不少志愿者雖然起初是奔著信用分來的,但在忙碌的服務工作中,很快被奉獻他人、服務社會的氛圍所感染,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獲得感,讓整個村莊都“暖”起來。
食堂的開辦,直接滿足了老年群體的現實需求,讓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都得到了慰藉,筑牢了農村的民生底線。食堂建設運營過程中,廣大黨員干部有錢的出錢、有物的捐物,食堂管理、菜品準備、服務就餐各個環節也都帶頭參加,樹立了權威、重拾了民心,黨群干群“魚水情”越來越融洽。
食堂就像一個“強磁場”,把老人、子女、黨員干部的心,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拴在一起。大家湊在一起不僅合計食堂的事,村里的其他事也都一起想、一起定、一起干、一起管,很多食堂儼然成了村里的“議事會”、土生土長的“實踐所”。“暖心食堂”已經成為榮成市農村匯聚正能量、傳遞溫暖的平臺,正托起更多農村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作者單位:陳暉 山東省威海市農業農村局;楚海軍 山東省榮成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