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改廁工作十分關心,在正定工作時,就提出在農村治臟方面,要著重抓好改造“連茅圈”;2013年在河北調研和參加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強調,要進一步重視農村廁所改造。河北省委、省政府牢記總書記囑托,深入貫徹國家相關要求,省委書記、省長多次專題研究部署,連續三年將農村改廁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20項民心工程”,作為省政府重點工作大督查和省級環保督查重要內容。省人大常委會出臺《關于深入推進農村改廁工作的決定》,將農村改廁納入法治化軌道。經過持續努力,在全面消除“連茅圈”基礎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由2017年的35.3%提高到72.2%,三年翻了一番,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用上衛生廁所,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堅持因地制宜,尊重群眾意愿。立足全省地理環境復雜、群眾生活習慣多樣的現實,堅持以人為本,把握好改廁工作的時度效,不搞“一刀切”和“大躍進”。一是“自下而上”確定任務。年初,結合各地上報數據,分區分類提出改廁目標,按任務量下達資金,對任務重、財力緊張縣予以傾斜;年終,根據工作進展,對超額完成縣進行獎勵。二是實事求是選擇模式。召開改廁觀摩會,印發《農村廁所革命技術指導手冊》《廁所革命50招》《廁所糞污處理9種典型模式》,推出一批“少花錢、易操作、好推廣”典型范例,供各地選擇使用。三是引導農民主動參與。秉持農民的事農民干,通過先建后補、早干早補、多干多補等方式,引導農民投工投勞,組織群眾全程參與產品確定、施工監理、工程驗收、后期管護,避免政府大包大攬。
堅持問題導向,全力攻堅克難。創新思路舉措,著力破解“人”“錢”難題。一是解決有人辦事問題。省市縣均設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改廁專班,實行一個機構、一套人馬、一筆專項經費,上下銜接配合,部門統籌協作。同時,整合科研院所力量,組建專家團隊,開展難點攻關,提供技術支撐。二是解決有錢辦事問題。省財政每年安排19億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優先保障農村改廁,省級按每座500元標準補助,重點用于新建、改造和維修;中央資金重點用于后期糞污治理和長效管護。2018年以來,中央和省級投入近30億元,地方自籌近100億元,逐步建立“省里補建設、中央補運維,市縣籌一點、農民出一點、市場擔一點”的籌資機制。
堅持質量第一,注重常態長效。始終將工程質量作為農村廁所改造的生命線,確保經得起歷史、實踐和群眾檢驗。一方面,嚴把三個“關口”。改前,把好產品和施工隊伍準入關,選擇質量合格的廁具、技術過硬的隊伍;改中,把好施工監理和群眾監督關,對關鍵環節特別是地下工程進行全程監督;改后,把好竣工驗收關,兜住底、收好口,不留遺留問題。另一方面,建立長效機制。探索建立廁所維修、糞污清運和糞污無害化處理利用“三項機制”,設立維修服務和舉報電話,做到廁所壞了有人修、糞液滿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利用,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堅持以督促建,狠抓整改落實。圍繞高質量推動改廁工作,加強督導檢查,嚴格考核評估,實現問題廁所“動態清零”。一是實施精準監督。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平臺數據定期督辦,正常實施項目“綠色通過”,當月不達標項目“黃色提示”,連續不達標項目“橙色督辦”,嚴重滯后項目“紅色約談”。不定期開展明查暗訪,直接進村入戶,發現問題立即交辦、限期整改。二是嚴格評價考核。聘請第三方對農村改廁項目進行評價,將改廁工作納入省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考核和鄉村振興綜合考核,每年對綜合排名前30和后30的縣(市、區)進行通報。三是確保整改到位。深入落實全國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工作要求,省級連續召開六次會議安排部署,開展拉網式排查。針對摸排出的問題,及時歸納整理、找準癥結、分類處置。對整改結果,實行市縣鄉三級簽字背書,發現不實問題嚴肅追責問責。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