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發展現狀與趨勢展望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韓振國 焦點 蔣將 字號:【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提出“積極支持運用新技術新工具賦能外貿發展”,并通過“完善跨境電商發展支持政策”“扎實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等措施,助力跨境電商新業態的成長。農產品對外貿易重要領域,已經同跨境電商建立起緊密聯系,新冠疫情下居家消費增加更加速了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當前,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進口增速較快,出口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未來機遇和挑戰并存,需多措并舉,實現創新發展。

  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的現狀特點

  2019年,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進口額49.8億美元、同比增18%,在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額中占比37.4%,在農產品進口額中占比3.3%。2020年上半年,跨境電商農產品進口額29.4億美元,同比增長27.2%(本文數據來源為海關最新數據,更新至2020年7月)。

  當前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進口呈現如下四個特征。

  一是增速快。2019年,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額增長率比整體農產品貿易(10%)高8個百分點。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消費者更多采用電商平臺采購農產品,上半年增速比整體農產品貿易(13.1%)高14個百分點。

  二是以制成品為主。2012年起我國先后推出3種電商進口貿易監管模式,分別為“9610直購進口”“1210網購保稅進口”“1239網購保稅進口A”,并發布《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下稱《清單》)。從《清單》商品看,當前可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口農產品約有400種,其中僅近2成為生鮮產品,8成為加工制成品。2019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口農產品主要包括奶粉、雜項食品、飲品、魚油、動物飼料,進口額分別達21.9億美元、17.9億美元、2.4億美元、1.2億美元、1.1億美元,合計占比近9成。

  三是貿易伙伴集中在發達國家。2019年,我國前5大進口伙伴依次為澳大利亞(11.4億美元,占比22.9%)、美國(8.5億美元,17.1%)、新西蘭(8.5億美元,17.1%)、荷蘭(4.4億美元,8.8%)、德國(4.2億美元,8.4%),合計超7成。

  四是進口試點集中在東南沿海。2018年以來,我國先后設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相關試點,試點城市范圍從2018年37個擴大至2020年86個及海南全島。其中開展農產品進口業務的城市集中在廣東、浙江,2019年進口額分別為21.4億美元、14.8億美元,合計占比超7成。

  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出口處于探索階段,既有批量出口到海外倉再在平臺銷售的模式,也有先在平臺銷售再出口的模式。2019年,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出口3.1億美元,同比增長44.2%,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出口額7326.1萬美元,下降51.1%。

  當前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出口呈現如下三個特征。

  一是監管模式不斷創新。近年來,我國推出“1210跨境電商特殊區域出口”和“9610一般出口”跨境電商出口監管模式,為跨境電商出口打開局面。隨著電商領域企業對企業出口、企業出口海外倉業務的增加,2020年7月進一步推出“9710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和“9810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兩種新的出口監管模式,相應設立10個跨境電商B2B出口試點,并在當年9月擴容至22個,這兩種模式下企業可享受更多通關、物流及海關查驗方面便利化政策。

  二是出口產品以奶粉為主,少量干貨調料。當前跨境電商農產品出口數據統計口徑尚不完善。2019年,我國出口產品主要為奶粉,占比約9成,幾乎全部出口到香港。此外,部分干貨調料等易儲類農產品開始通過國外社交或電商平臺進行出口,如山東部分地區利用“臉書”等社交平臺出口地瓜干等農特產品,老干媽辣醬和枸杞也成為亞馬遜平臺上的網紅出口產品。

  三是各地圍繞特色型、拳頭型農產品開展積極探索。如寧夏銀川市為推動枸杞出口,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跨境電商培育品牌、改善倉儲物流水平,并嘗試引進亞馬遜建立電商創新中心。廣東湛江市為推動香蕉出口舉辦香蕉國際網絡文化節,并通過東南亞最大在線購物網站Lazada(來贊達)開展跨境電商直播。山東濰坊市將依托國家農綜區和跨境電商綜試區政策優勢建立以農食產品為特色的跨境電商園區。

  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當前,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發展面臨諸多機遇。

  一是符合后疫情時代消費需求。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跨境電商作為一種無接觸經濟形態符合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消費者居家消費大增的包裝類農食產品也是電商貿易農產品主要類別之一,具有較大增長潛力。

  二是中間交易環節少,貿易便利化程度高。農產品貿易供應鏈可以借助跨境電商平臺實現優化,中間環節有所減少,貿易成本得以降低;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監管相對寬松,在試點城市還可通過特殊渠道申報和通關,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同時,跨境電商一站式服務可以降低外貿行業進入門檻,為中小微企業參與農產品出口創造有利條件,給疫情背景下經營困難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新的業務增長點。

  三是部分傳統優勢農產品由于產品結構和國際市場渠道受阻出現局部過剩。以水果為例,我國為全球第一大水果生產國,人均果園面積0.14畝、水果占有量約130公斤,達全球人均水果消費量(65公斤)兩倍;受產大于需、出口不暢影響,我國柑橘、蘋果等水果近期多次出現滯銷。電商內銷農產品出現“檸檬市場”效應,即高投入優質產品難獲高價格而被淘汰,低價劣等品逐漸占領市場。電商進口農產品可為國內電商提供優質農產品分類分級標準和方法、配套推廣和儲運方案等經驗借鑒,有利于構建優質優價市場格局。

  四是我國跨境電商全球影響力強。我國多次牽頭提出全球跨境電商合作協議和規則,如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北京峰會發布《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和發展倡議》、2016年G20杭州峰會發布《G20數字經濟發展和合作倡議》、2018年受世界海關組織委托制定《世界海關組織跨境電商標準框架》,在WTO電子商務諸邊談判中提出基于貨物貿易流動為主的電商規則,通過“絲路電商”與22個國家簽署電商合作備忘錄,電商“朋友圈”不斷擴大為我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做大做強奠定基礎。

  雖然發展勢頭良好,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也面臨一些挑戰。

  一是國內外電商貿易平臺與政策對接存在障礙。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需要國內外電商平臺和服務商形成聯通,才能實現點對點交易。一方面,一些國家(地區)基于隱私保護、數據安全等考慮加大了對跨境電商數據流動的監管,如歐盟出臺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目前沒有接受美國主導推行的跨國數據流動條款。除此之外,一些數據相關設施本地化要求及征收數字服務稅(截至2020年3月,歐盟和印度等6國或地區開始征收數字服務稅)也限制了國內電商在國外開展相關業務,出口領域尤其突出。另一方面,企業對國外電商平臺相關準入條件了解不多,加之各國對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的監管規則、通關流程以及關稅適用上有不同政策,且國外少有專門針對跨境電商的支持措施,企業擴張業務的動力不足。

  二是配套的冷鏈物流發展滯后。當前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主要依照大批到港、入庫保存、小批清關、快遞入戶的流程銷售,物流倉儲水平直接影響產品成本與品質,目前冷鏈物流發展還滯后于跨境電商產業需要。物流成本較高。2019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7%,比歐美發達國家高近6個百分點,一些農產品的物流成本占到市場價格的1/4左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降低我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冷鏈流通水平較低。我肉類和果蔬的冷鏈流通率分別約30%和20%,僅為發達國家的1/3和1/4,制約了我農產品品質提升,也造成運輸環節較大浪費,間接拉高產品成本。倉儲條件有待改善。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依賴保稅倉、海外倉,當前我國有近100個保稅物流中心(B型),并建成1200多個海外倉,但數量相對不足,由于各類倉庫建設花費大、場地租金高、人工成本貴導致進一步增加難度較大。加之農產品具有生物性,對倉儲條件要求高,很多現有倉庫無法滿足儲存要求。

  三是支持跨境電商出口的產業基礎薄弱。產品標準化程度不一。電商貿易農產品需要較高的標準化水平,而小農戶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力,在農業經營主體中占比98%以上,經營耕地面積占比達70%,其品控能力參差不齊,相應產品標準化程度有待提升。產品深加工水平不高。我農產品初級產品資源豐富,但規模性深加工產業體系尚未形成。當前我農產品加工轉化率67.5%,較發達國家低約20個百分點,差距正不斷縮小。但行業數據顯示,我農產品二次以上深加工率僅20%,水平還相對較低。同時,農食新品種研發轉化較慢,加工品類型固定,催生全球“爆款”新特產品的基礎較弱。產品品牌影響力不強。國際知名的農食產品品牌較少,全球品牌500強中有近40個農食品牌,我國上榜品牌僅有5個(其中3個為酒業品牌);區域性地理標志的輻射范圍也局限在國內,這些因素共同導致需求牽引型電商農產品出口較少。

  下一步工作建議

  總體來看,我國電商業態發展在全球處于領先位置,電商在農產品產銷流通環節的作用也日益增長。當前國內涉農電商政策環境優、產業生態好、行業標準高,為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發展奠定較好基礎,已初見成效,未來需針對產業特點與風險挑戰進行布局,推動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健康有序發展。

  一是加強磋商談判,優化產業環境。在開展多雙邊磋商,如自貿協定談判時,列入跨境電商相關議題,將我國跨境電商管理經驗、模式、標準進行輸出;推動雙邊或區域跨境電商準入和貿易便利化,爭取出口市場對我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的政策支持,以改善企業海外業務環境。

  二是出臺支持措施,夯實產業基礎。就加快農食產品研發迭代更新出臺措施,并配套商業轉化體系;鼓勵企業通過開展國際認證、培育商業品牌與強化地理標志來提升區域性地方特色產品知名度,并結合當前“網紅帶貨”“文化植入”方式進行全球推廣。

  三是完善公共服務,補齊產業短板。根據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特點培育專業物流,針對冷鏈設施、冷藏保溫車等公益性項目進行專項支持,完善電商貿易上下游產業鏈布局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數據統計,推動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統計監測與數據分析共享。

  (作者單位:韓振國 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焦點,蔣將 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