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是全國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在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大背景下,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威海市積極探索將信用建設深度嵌入鄉村振興各個方面,利用信用“穿針引線”,推動農村原有治理資源、治理手段串聯融合、系統集成,積極破解鄉村治理中的堵點、難點問題,全力消除法律管不到、道德管不了的治理盲區,構筑起信用支撐、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構建信用框架體系
激發干群內生動力
威海在市、縣成立社會信用中心,出臺《威海市信用“進農村”工作推進方案》《威海市“海貝分”(農村)積分管理試行辦法》,搭建農村信用管理平臺,對全市所有村居的信用管理狀況進行動態評測,確保農村信用管理“一把尺子量到底”。根據鎮、村工作實際制定村級信用積分管理辦法,為每位村民創建“一對一”信用檔案,建立了“信息員采集、村議事會審核公示、鎮街征信辦上傳”的信息匯集機制。把農村信用平臺與市、縣平臺打通,群眾在村里的加減分在全市通用,納入全市聯合獎懲,放大村級信用獎懲效應,建起明晰的農村信用管理形態體系。
要想獲得農民群眾對信用工作的認可,就要實現評價結果的真用、實用、管用,讓誠信增“值”,讓德者有“得”。將村民福利變成信用獎勵,由以往“普降小雨”式發放變成依據信用分差額發放。延伸信用服務鏈條,對積分高的村民,給予獎勵村級誠信基金、優先發展黨員、農村合作醫療補貼、免費寬帶收視、銀行貸款優惠利率等政策,讓參與群眾既得榮譽又得實惠,充分調動起村民自治的積極性。
拓展信用應用范圍
點燃鄉村治理熱情
一是實行“信用+黨建引領”。把黨建工作與誠信建設融會貫通,全面記錄黨員日常行為規范。在農村干部選拔、評選表彰、發展黨員、農村參選、代表提名中,將信用評價作為基本門檻,達不到標準要求一律取消資格,在源頭把住關口,進一步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選優配強“領頭雁”。先后有460多人次因誠信等級不達標被取消評先選優、發展黨員、干部提拔等資格,180多人在參選村“兩委”換屆和“兩代表一委員”推薦提名中受限。黨員干部更加主動地強化身份意識,更加自覺地發揮模范作用,更加積極地追求道德高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變得越來越強。
二是實行“信用+環境整治”。將信用元素引入環境整治中對整治過程中的群眾參與、黨員帶頭、班子績效都實行信用管理,短時間調動起各層面的積極性。僅榮成市就拆除各類違建11萬余處、110多萬平方米,且未發生一起上訪事件,徹底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村的環境頑疾。還產生了“連鎖效應”,村級班子迸發出想事干事的十足勁頭,黨員干部煥發出帶頭沖鋒的政治本色,廣大群眾激發出一呼百應的高昂熱情。
三是實行“信用+志愿服務”。以“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為落腳點,以信用“進農村”為總抓手,在信用評價體系中加大志愿服務賦分比重,推進農村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制度化。近兩年來,全市共成立農村志愿服務隊5300多支、志愿者17萬余人,基本“村村都有志愿隊、戶戶都有志愿者”,農村志愿者的身影遍布在防火、防汛、環境整治、網格管理等各個方面。而且還催生出為孤寡老人提供免費午飯的“暖心食堂”、志愿者代替保潔員等一批志愿服務新業態,點燃了鄉村共治的熱情。
四是實行“信用+合作經濟”。在規范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征信評價的基礎上,積極引導“信用+”向農業農村縱深領域拓展。積極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信用評價與黨組織政治引領功能、合作社抱團發展優勢、農民盼富致富愿望有機結合起來,扎實推動土地規模經營,實現了“一張信用榜,鄉村變了樣”,對農村經濟產生了顯著的助推作用,真正讓農民體驗到了“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甜頭。2020年,全市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達到4495家,80%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有304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
信用成為治理抓手
帶動農村深刻變化
一是夯實了黨的執政根基。用信用把黨員干部的“德能勤績廉”都管了起來,貫徹上級部署、日常行為規范、聯系服務群眾都有“硬杠杠”,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從內心里想著為村里辦實事干好事,用實際行動讓群眾感受到他們為民干事的公仆情懷。同時也破解了農村改革發展的一些現實難題,推動了農村集體經濟,密切了黨群干部關系,讓黨組織農村的執政根基更加穩固。
二是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信用打開了基層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通道,通過把細小瑣碎的鄉村治理事項變為明確可見的積分,鄉村治理由“任務命令”轉為“激勵引導”,由“要我做”變為“我要做”,越來越多的群眾自發關心支持村內事務,主動參與公益事業。廣大的農村群眾成為了鄉村治理的主角,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積蓄了磅礴的群眾力量,鄉村治理效能得到有效提升,打響了基層治理的“人民戰爭”。
三是改善了農村的社會風氣。村里的信用管理辦法,就是新時代的村規民約,注重征求民意,集聚民智,開展宣傳動員,調動群眾參與標準的制定,激發出每名群眾內心的“主人翁”意識。村民更加熱心于村級管理和公益服務事業,在參與中實現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現在村里好人好事多了、尋釁滋事少了,文藝活動多了、賭博信教少了,依法辦事多了、纏訪鬧訪少了,主流意識形態在農村蓬勃發展,新風尚新氣象在農村蔚然成風。
四是增強了村民的幸福感。這個幸福感不僅是能享受到“信用獎勵產品”,更重要的是,通過信用的催生,整個農村開始變得“暖”起來,充滿了新的生機活力。干部群眾親如一家、團結和睦,整治完的環境煥然一新,孤寡老人有志愿者送上暖心的飯菜,群眾家長里短有網格員跑前跑后,整個村子其樂融融、相處融洽,充滿了安定祥和,這樣“溫暖的村莊”,正在滿足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