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黃土高原上,有一個小小村落,名叫梁家河。這本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村莊,一不通公路,二不通電,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貧窮”與“落后”是它的代名詞。1969年,一幫北京知青的到來,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平靜。其中就有15歲的習近平。
住窯洞、睡土炕、忍跳蚤,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他在這里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在梁家河度過了艱苦卻受益終生的7年知青歲月。習近平當村支部書記時,在《人民日報》上看到四川農村建沼氣池,于是他自費到四川綿陽地區考察學習,回來之后就在知青點旁邊建沼氣池。陜西省第一個實現沼氣化的村子就是梁家河,因此還成了全縣學習的榜樣。習近平曾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
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那時候,田大都在山上,交通全靠走。到文安驛公社10多里路,就一條羊腸山道,得走一個來小時。”梁家河老支書石春陽說。1982年,村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家都吃上白饃饃;1988年,村里通了電,村民更多知道了山外的世界;2000年,全村一次性退耕還林1532畝,村民不再上山種田,改為種樹……如今的梁家河,再也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老百姓家家戶戶有事干:種蘋果,搞養殖,辦農家樂,開農家客棧,正大步邁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振興之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