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安徽省明光市橋頭鎮深入探索和實踐“黨建引領,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要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橋頭鎮位于安徽省明光市西北部16公里處,鎮域面積152平方公里,有9個行政村、人口3.3541萬人,21個黨支部,1079名黨員。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404戶共計860人,截至目前已全部脫貧。
自治為基增活力
堅持黨建引領,夯實基層自治組織隊伍建設。在推進轄區環境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的過程中,橋頭鎮堅持以黨建為統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在全鎮范圍內推行“黨建+基層治理”的治理模式。黨員干部當先鋒作表率,爭當“領頭雁”,發揮黨員干部“粘貼板”“融合劑”的作用,帶領群眾共同發力。全鎮共有400多名黨員參與到環境面源污染的綜合治理中,對全鎮范圍內的違法搭建進行全面清查并限期拆除。
落實網格管理,充分調動基層自治工作動力。自開展面源污染專項治理行動以來,橋頭鎮以網格化管理為重點推進網格“微自治”,鎮工作人員包片,村“兩委”、村民小組長、村民戶長包網格的工作模式,按照“片區負責”“網格包干”工作方式,在全鎮無死角開展環境面源污染的綜合治理工作。將理事會成員、綜治戶長全部下沉到片區網格,充分發揮群眾自治組織作用,切實提升村(居)網格自治水平。全鎮共計45名理事會成員,36名綜治戶長,涉及9個村共計196個網格責任片。
創新工作方式,充分發揮基層自治后續動力。橋頭鎮探索建立積分兌換機制,在人員相對集中的自然村莊設立“愛心環保超市”,由綜治戶長、理事會長、村民組長、貧困戶、保潔員等組成專業隊伍,對田間地頭、河塘灘涂的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進行撿拾,然后根據大小,每個可以積1~3分,每次積分記入“愛心環保存折”,到“愛心環保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全鎮設立了37個“愛心兌換小超市”,激勵群眾主動參與到環境治理的工作中來,為基層治理提供最可靠的后續保障。
法治為本維秩序
橋頭鎮積極加強轄區內的法治隊伍建設,推行陽光司法行動。建立健全轄區矛盾糾紛化解平臺,扎實推進矛盾化解和信訪維穩接待處理對接機制基層全覆蓋,通過小事講道理、大事剖問題等化解方式,用群眾自己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引導鎮村各級干部運用法治的思維和法治的方式服務廣大群眾、化解矛盾糾紛。
橋頭鎮通過制定通俗易懂的普法小常識、小手冊,并通過鎮村廣播、宣傳車、宣傳單等方式,為群眾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民的法律法規普及率。以村級文明實踐站的建設為契機,組建村級普法志愿小分隊,定期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廣泛宣傳民法典、婚姻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在全鎮范圍內營造濃厚的社會法治氛圍。
目前,全鎮共開展矛盾糾紛隱患大排查20余次,排查矛盾糾紛隱患200多起,全部化解穩控;發放法治宣傳單(冊)3000余份,開展普法宣講40余場次,集中開展拆除違建10余次,群眾法治意識不斷提高。
德治為先促風尚
以評立德,傳新風。橋頭鎮定期開展全鎮“好婆婆、好媳婦”“星級文明戶”“優秀志愿者”“十佳衛生戶”“十佳脫貧戶”“孝敬老人戶”“文明家庭”“好鄰居”等一系列評選活動,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廣大群眾,使廣大群眾真切地感受并相互傳遞身邊的正能量。
以規立德,促新風。橋頭鎮高度重視村規民約在基層治理中發揮的紐帶作用,系統梳理完善村規民約,各村村規民約由村民一起提、一起議、一起改、一起定,激發村民參與村級自治管理的熱情。各村村規民約中不僅融入了法律法規,也包含村民應遵守的日常行為規范和準則,強化了村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
以榜立德,樹新風。橋頭鎮通過“紅”“黃”榜宣傳方式,加大典型人物宣傳力度,評判反面典型,營造濃厚德治氛圍,倡導群眾“學”“做”典型,教育引導群眾明是非、懂善惡、知榮恥。引導群眾崇尚科學、弘揚時代新風,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在潛移默化中淳化鄉風、教化鄉鄰。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和微觀組成部分,橋頭鎮堅持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通過實踐,探索出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根本、德治為保障的“三治融合”新路子,不斷完善全鎮的社會治理體系,逐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諧新農村。
(作者單位:安徽省明光市民政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