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1點40分,何康之子何迪在個人微信上發出訃告:我們最親愛的父親、人生的楷模何康于2021年7月3日8時01分去世,享年99歲。按父親一生質樸、純潔、仁愛、樂觀的傳承,將不設靈堂,告別從簡。他一顆善良仁愛之心永不停息,他一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永存!親愛的爸爸永遠在我們的心中。
“余則成”的單線聯系人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何康,在黨的百歲生日之后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回想2017年7月,為了紀念農村改革四十周年,我在北京醫院8樓的一間干部病房里采訪年已95歲高齡的老部長時,他還充滿激情地講述他和“余則成”的故事,時不時還俏皮地蹦出幾個英語單詞,發音相當地道。
何康對我們說:“1976年初,周恩來總理逝世前留下囑托:不要忘記吳石他們!總理說的這個‘吳石’,就是電視連續劇《潛伏》中余則成的原型之一。1950年,共產黨潛伏臺灣的地下組織遭受毀滅性破壞,時任臺參謀次長的吳石中將光榮犧牲。吳石去臺灣之前,與共產黨單線聯系人就是我。”
1949年初,在“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前夜,時任國民黨國防部中將局長吳石,依約來到上海愚園路儉德坊2號,與中共地下黨員何康見面。他帶來了一份絕密情報——國民黨長江江防兵力部署圖,圖上標明的部隊番號竟細致到團。時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的張震后來回憶,這份情報讓解放軍確定了渡江主攻方位,“對渡江作戰很有幫助”。
吳石身為國民黨中將,過著富足的生活,為什么心甘情愿地為共產黨提供情報?這和何康的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吳石和何康的父親何遂可謂“生死之交”,又同為福州老鄉,何遂本人雖然不是中共黨員,但兒子何康以及其他二子一女一媳都是中共地下黨員。在何遂的多方影響下,吳石與共產黨“確立了聯系”,何康就成了聯系人。
1994年,吳石將軍及夫人的骨灰安放儀式在北京香山福田公墓舉行。何康親自出席并講話,深情回憶了烽火歲月的戰斗友誼。
天然橡膠事業的奠基人
何康與新中國農業結緣70年,他是我國天然橡膠事業的奠基人。他說,“干橡膠那是陳云點的將”。今天,橡膠已成為中國農業一個很大的產業,膠乳、紫膠等相關產品也用途廣泛。橡膠的大面積產業化種植,包括林下多種經營等,成為熱作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說起橡膠這個何康為之奮斗了整整26年的事業,老部長兩眼放光。
“窮則思變,新中國的天然橡膠產業是被逼出來的。”他回憶說,1952年,時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的他接到通知,讓他去林業部報到,主抓橡膠。原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美國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天然橡膠作為軍需物資嚴重匱乏。合成橡膠不耐高溫,用于飛機、卡車等戰略物資就不行。在現代戰爭中,沒有天然橡膠,飛機飛不起來,汽車也跑不了。
國家利益面前,唯有知難而進。面對雜草叢生的荒地荒山,他和員工們自搭茅草房,常與蛇和蜈蚣為伴,成功地在我國北緯18度~24度地區大面積引種天然橡膠成功,打破了《大英百科全書》“橡膠樹僅僅生長在界線分明的熱帶地區——大約赤道南北10度以內”的斷言。
好不容易培植成功了橡膠樹,割膠又成了新的難題。“畢竟是在熱帶,膠林密不透風,異常悶熱,蚊蟲又多。再加上割膠要靠水分作用形成根壓,我們只能天不亮就起來割膠。”老部長對當時的創業情景記憶猶新。他興奮地告訴我們,后來設計了一套裝電池的頭燈,工人們戴著頭燈割膠,解決了摸黑作業的困擾。
他說:“離休后,我還多次去海南、云南、廣東農墾考察過,那里的膠農告訴我,他們靠種植橡膠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在橡膠林下,他們搞綜合開發經營,有劍麻、咖啡、可可等熱帶經濟作物。這成了當地山區扶貧的一個重要抓手。”
遙想創業之艱,更嘆成就之巨。從最初的年產不足萬噸,到今天年產70萬噸以上,中國天然橡膠產業已穩居世界第五位。
“豬八戒吃豬蹄兒”
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民創造了鄧小平稱道的“偉大創造”,那就是發展鄉鎮企業。何康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