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我們迎來了當今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大喜日子。此時此刻,作為全國9500多萬黨員中的一分子,我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回望百年坎坷之路,恪守“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眾利益無小事”宗旨的中國共產黨人,贏得“民心”是她披荊斬棘、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不二法寶。
前段時間,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一下子便緊緊抓住了廣大觀眾的眼球。《覺醒年代》以豐富的人物群像與高超的敘事手法,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時代風云,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早期在中國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這一時代主題。
看過整部劇情,我的內心五味雜陳,久久難以平靜。適逢建黨百年華誕,今天的國人都應該知道并牢牢記住這段歷史,以及中國共產黨的來歷和創建初心。
多年前在上海參觀黨的一大會址時,我曾在那塊著名的出自清末愛國人士、興中會會員謝纘泰之手,于1898年繪制的由各色動物標注的“時局圖”漫畫展板前,駐足良久,深陷沉思。看著當年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致使“租界”林立,把泱泱華夏“肢解”得四分五裂的慘局,每個中國人都會義憤填膺,怒火中燒。一個曾經的頭號主權國家在世界上這么毫無尊嚴,任人擺布、受人欺凌、被人宰割?天理在哪、公理何在?這究竟是為什么?思來想去,歸根結底還是長期一盤散沙的赤縣神州缺少了一個團結民眾、凝聚人心、替百姓做主的“主心骨”。
觀眾都不會忘記《覺醒年代》展現的1920年臘月二十三那個風雪交加的日子——李大釗趕著馬車,護送陳獨秀逃離京城的路上,看到海河岸邊成百上千災民衣不裹體、尸漂河面那慘不忍睹的場面。眼前的一切動人心魄,讓人震驚,他倆眼含熱淚,痛苦萬分:積弱積貧的中華民族前程何在?路在何方?苦難百姓的日子何時才能熬到頭?內心苦苦掙扎中,他們醞釀談論起建黨事宜,并從現實國情悟出:解決中國的問題,非要依賴主義不可,主義是綱,問題是目,綱舉方能目張;要想改天換地、除舊布新,非得把勞苦大眾號召起來擰成一股繩,必須有一個堅強的組織作“頭羊”引領。冰天雪地里,他們面對著身邊目光呆滯的死難同胞,高高舉起拳頭向天發誓:拯救民族和國人者,唯有創建信奉馬克思主義政黨,團結帶領民眾奮起抗爭!
事實勝于雄辯。回望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腐敗無能、備受欺辱,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暴政橫行,致使民族生靈涂炭,把一個好端端的中國搞成了這個爛攤子,怎能不叫人心寒。面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舊中國,正是因為有著眾多志存高遠、剛毅不屈的“南陳北李”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犧牲自我,苦苦奔波求索,大浪淘沙中接續涌現出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人民前赴后繼,才換來了今天安定祥和的生活;也正是有了中國共產黨,才使得曾經的“東方睡獅”省悟過來,昂首闊步走上世界政治舞臺。中國革命任重道遠,創造歷史唯有人民。時至今日,李大釗那句“社會主義不會辜負中國”言猶在耳。覺醒后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高擎改革開放大旗,強國富民安天下,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無限生命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近期播出的電視劇《絕密使命》,同樣再現了烽火歲月年代黨與人民群眾深厚的魚水情。每每想起那些不懼生死、挺身而出的人民群眾,那些為了確保黨的“紅色血脈”交通線暢通無阻、萬無一失,與敵特巧妙周旋斗智斗勇,冒死護送黨的干部和重要物資闖過一道道白色恐怖下的“鬼門關”,而不惜犧牲自己和家庭的感人故事,我都會被前輩們的義舉感動。這些可愛的百姓,有著對共產黨的樸素信仰和堅定信念,果敢地擔起了舍生取義之神圣使命。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勞苦大眾從奴隸到當家做主,人民共和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共產黨人踐行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回望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的奮斗歷程,怎能不叫人振奮!今天我們能夠取得令世界贊嘆的驕人成績,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是緣于中國共產黨正確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創新。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我們不會忘記那些曾經困擾國人的歷史教訓。只有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才敢于正視現實、正視自身不足,并勇于面對、善于破解難題,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啊!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黨的百年奮斗史是最具說服力的明證。立足新發展階段,今日之中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正以豪邁的氣魄、嶄新的風貌、昂揚的斗志,奮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長征路上。
以史明鑒,以規正我。當前,在我國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成就的重要節點,我們務必賡續奮斗,居安思危,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不負韶華,躬行實踐,勤勉工作,為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會計學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