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山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和傳統農業大市,平度市農業比重大、農村范圍廣、農村人口占比高,是青島市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近年來,平度市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以高質量黨建為統領,用好用活各級扶持政策,在鞏固脫貧成果、農業園區建設、鄉村建設行動上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累計投入財政涉農資金142億元,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奮力趟出了鄉村振興平度路徑。
共建共享
實現扶貧效益最大化
充分發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效能,重點圍繞平度市優勢特色產業,因地制宜打造了扶貧農創體,在扶貧對象與農創體共建共享中,構建起“扶貧農創體”帶貧幫扶機制。
統籌利用,資金效能更明顯。依托現有特色農產品集中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村社合作”和“鎮社合作”方式,統籌貧(弱)村扶貧資金集中建設聯村創業園,2016年以來,平度市共投入上級專項扶貧資金約4.4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63個,項目收益逐年遞增,截至目前,累計收益已達6000多萬元。
明晰“四權”,規范管理更長效。明確劃分扶貧農創體所涉及的扶貧資產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監管權等,由鎮街對扶貧資產的界定和監管承擔主體責任,建立扶貧農創體管理臺賬,對資產維護、運營狀況、收益分配、貧困戶培訓就業等進行登記,定期更新、動態管理。通過健全權責明晰、公開透明的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保障收益的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投資1.75億余元打造的32個扶貧農創體,每年收益可達1500萬元。
綁定“四金”,穩定收入更多樣。扶貧農創體收益分配體系體現為“四金”,即貧困戶土地流轉獲得“租金”、進入“農創體”打工獲得“薪金”、村莊與“農創體”合作獲得穩定的集體“收益金”、各鎮街通過農創體獲得收益建立貧困幫扶“基金”,統籌用于老弱病殘等特困群體的定向幫扶,累計帶動了209個貧(弱)村莊和4936戶低收入人口脫貧致富。
多元投入
實現現代農業園區化
平度市聚焦鄉村振興目標任務,進一步優化財政資金供給體系,積極探索政府、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合作投入機制,吸引撬動更多資金參與鄉村振興。
加大財政資金扶持。以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為目標,聚焦種業、蔬菜、果品、畜牧四大主導產業,聚合政策、資金等要素,著力提升鄉村振興投入針對性,以工業園區模式加快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十三五”期間,平度市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累計投入96億元,用于園區農田水利、河溝灣塘、連接道路、綠化美化等完善提升,建成高標準農田63.4萬畝。通過產業資金、扶持政策、重點項目的“大整合”,目前,全市六大現代農業園區已初具規模。
強化金融支持。把促進農村金融發展作為財政支農的重要著力點,有效引導銀行、保險、擔保、基金等金融資源,全方位支持服務農業園區建設。比如,櫻桃西紅柿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應用“平臺公司+鎮村+農戶+保險+金融”模式,金融部門負責全產業鏈融資及資產保值,專業公司負責經營,將大棚租賃給當地農戶種植,實現了村民集體增收和產業規模壯大雙贏。同時,加快涉農金融聚集區建設,目前已聚合各類金融機構47家,總管理資產規模達526億元。穩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改革試點,“整村授信”模式將于今年年底前實現298個新村全覆蓋。強化信貸擔保風險補償資金運作,在省內率先開展“政銀保”“助保貸”融資服務,在全國率先開展“保險+期貨”業務。積極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新增13個政策性險種和16個商業農險承保險種。
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積極穩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領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采取競爭性方式優先選擇具有投資、運營管理能力的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以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助推產業融合發展。2020年新組建的平度農旅集團,架起了社會資本與農民之間的橋梁,在去年融資35億元、投資46億元的基礎上,今年計劃開工建設總投資102億元的20個鄉村振興類重點項目,預計可帶動3萬余農戶增收致富。
統籌推進
實現鄉村建設一體化
堅持片區化打造,破解資金使用碎片化難題。自2017年開始,平度市按照特色鮮明的山區、景區、園區、沿河流域等區域劃分片區,統籌考慮基礎設施建設、景觀整體提升,分片打造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在推進過程中,注重強化政府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平臺公司、群眾主體作用,完善獎補措施,推動政策、資金、項目等優勢資源向片區流動,實現了資源的有效疊加。總投資25.7億元、總里程6200余公里的農村“四好”公路和通戶道路在實現通達暢捷的基礎上,注重與旅游資源、歷史人文及特色小鎮相生相融,串聯起了“山水林田湖、城鎮鄉村景”,實現了片區化規劃和景區化提升。在資金管理上,采取分期撥付的辦法,分三年將獎補資金撥付到位,確保財政獎補資金的安全有效,目前全市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已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3億元,先后建成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1200個達標村。
堅持常態化管護,破解農村基礎設施建管“兩張皮”難題。平度市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則,堅持以“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為標準,精細化管理,落實落細“建起來、用起來、管起來”的長效機制,積極籌措政策資金,足額保障基礎設施管護資金需求。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21.35億元,完成25.5萬座農村無害化改廁,并對農村改廁后續管護進行規范升級,建成首個智能化后續管護平臺、16處糞污處理設施及改廁管護服務站;配備保潔員4265人,配置垃圾桶4萬個、垃圾收運車104輛,建成生活垃圾中轉站15座、污水處理站49處。
堅持集團化發展,破解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難題。通過整合城鄉教育、醫療資源,組建教育、醫療集團,推動集團內人、財、物、事實現統籌調度、統一管理。在推進過程中,通過給予財政經費保障,出臺集團人財物管理辦法及建立干部交流、輪崗和評估機制,推動集團內資源有序流動,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自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47億元,對基層衛生院、農村薄弱學校硬件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建成中心村衛生室80個、學校10所,修繕改造基層衛生院12處,4個醫療集團、9個教育集團組建運行,城鄉教育、醫療服務加快同質化發展,服務質量顯著提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