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環縣踞陜、甘、寧交界,生態環境脆弱,曾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環縣有廣闊的天然草場,養羊歷史悠久,以環縣黑山羊、環縣灘羊為代表的環縣羊羔肉品質優良,遠近聞名。近幾年,環縣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羊產業,于2020年2月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摘掉了“窮帽子”。
立足資源興羊業
2000年,環縣縣委、縣政府提出“把草當糧種、把羊當豬養”的發展思路,鼓勵扶持“漫山遍野種草,家家戶戶養羊”,生產方式由農戶分散養殖逐步轉向舍飼規模養殖。近年來,環縣以合作社、產業聯合體為抓手,構建了專業化生產模式,形成了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循環鏈的肉羊產業發展新體系。
一是黨政抓統籌、搞服務。從頂層設計抓起,編制環縣現代肉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出臺了48項配套政策,使羊產業發展各類主體、各個環節都有項目資金支持。對企業實行辦事零障礙、服務零距離、企業零跑路和貼心式、保姆式、幫辦式的幫辦服務,為合作社、農戶提供一對一、手把手的指導服務。
二是龍頭企業供良種、拓市場。引進省產業化龍頭企業中盛公司建辦肉羊屠宰加工廠,配套建成基礎母羊繁育場和育肥待宰場。采取“政府配股建設、企業租賃經營、貧困村戶分紅收益”的輕資產模式,與甘肅德華公司聯合建辦慶環肉羊制種基地。啟動實施奶業發展規劃,引進偉赫乳業投資建設乳制品加工廠和純進口奶山羊良種繁育場。組建國有獨資企業薈榮草業公司,鼓勵支持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辦牧康公司,按照每帶動1戶貧困戶穩定脫貧一次性獎勵1500元的標準,購買牧康牧業公司社會化力量開展技術和防疫服務,實現了草畜產業各環節都有龍頭帶動。
三是合作社當紐帶、搞育肥。研究出臺《環縣扶持多元經營主體創辦肉羊合作社的意見》,扶持在職干部和畜牧技術人員、未就業農牧專業大學生、企業、村干部、在鄉能人創辦帶貧養殖合作社。合作社上聯龍頭企業、下聯農戶,通過“戶托社養”、“投羊還羔”、訂單養殖、技術幫帶、就業帶動等方式,把養羊戶、種草戶全部聚集在產業鏈上,從事育肥的合作社按20元/斤敞開回收農戶斷奶羔羊,組織起來搞生產,聯合起來闖市場。
四是農戶抓擴繁、發羊財。出臺了種羊、棚圈、草棚、飼草機械“四項物化補助”政策,全覆蓋帶動、全方位扶持農戶自主發展,全縣養羊農戶達到4.8萬戶。
五是村級搞協調、享紅利。堅持以村級為主宣傳政策、組織生產,統籌抓好要素供給、內外關系協調等工作。設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通過創辦合作社或參股龍頭企業、合作社,每年按不低于6%分紅。對養羊先進村,優先評優選模,并獎勵村班子成員,實現班子得榮譽、個人得實惠。
五好標準促羊業
一是好地好肥種好草。堅持“草畜配套、種養結合、農牧循環”,鼓勵引導農民把地力好、便于機械化耕作的地塊優先用于發展草產業,支持養殖企業建辦生物肥廠,生產有機肥,通過“以草換肥、以肥易草”的方式,促進化肥減量,形成“有機草→有機羊→有機肥”的種養互補良性循環。按照“新增一只羊,新種一畝草”的思路,組建了65個專業服務隊,全程機械化作業,種草效益較種糧提高了1.6倍。
二是好草好方配好料。實行配方飼喂,推動由“有什么喂什么”向“需什么喂什么”的轉變,建成飼料加工廠,開展精補料和濃縮料加工;牧康豐茂草產業聯合社開展秸稈收儲加工,生產配合飼料;依托慶環飼料加工車間和營養分析中心,試點供應全混合日糧、全發酵日糧。全面推行“分圈養”“分灶吃”的健康養殖模式,聘請12名養殖專家定期指導,全縣湖羊基礎母羊單胎平均產羔2.1只,成活率達到90%以上。
三是好料好種育好羊。大力推廣“三級二元”雜交繁育模式。一級純種選育。建成全國最大的純進口良種奶山羊繁育基地,擴繁良種奶山羊1萬只。建成慶環肉羊制種基地,引進優良品種,大力推廣先進制種技術,培育環州肉羊新品種。二級雜交生產。依托合作社和肉羊雜交示范場,示范帶動養殖戶全面開展二元雜交,提高生產效率。三級集中育肥。借鑒山西“懷仁模式”,按照“分社擴繁、集中育成,統購統銷、聯動發展”的思路,分期建設標準化規模育肥場,合作社、專業戶雜交羔羊二月齡全部轉入育肥場集中育肥,使養殖周期平均縮短20天。
四是好羊好廠出好品。全面落實羊只屠宰獎補政策,支持中盛公司肉羊屠宰加工生產線和低溫凈化車間持續擴大產能,開發“中盛環有”系列冷鮮產品80多種。支持偉赫乳業建辦乳制品加工廠,聘請世界奶羊協會主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曹斌云博士專業團隊擔任顧問,研發“領鮮”羊乳產品,打造有機高端羊乳產業鏈。
五是好品好評賣好價。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發布了“環鄉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環縣羊羔肉”榮登全國十佳羊肉品牌榜首,帶動環縣羊肉平均溢價20%以上。中盛公司產品遠銷香港、出口迪拜和阿聯酋。“山童牧歌”系列隴東黑山羊產品被認證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有機產品。同步開拓線上市場,培育羊肉電商企業10家,累計銷售1.2億元。大學生劉國寧創辦的“古耕農夫”公司2020年網上銷售羊肉2950萬元,被商務部列為電子商務典型。
服務支撐保羊業
一是健全常態化黨建引領。堅持黨建先行,縣鄉均成立了羊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全方位部署推進羊產業。堅持“村社合一”,成立龍頭企業黨支部4個、合作社黨支部23個,優秀村支書200名,優秀黨員干部、農民黨員活躍在產業鏈上。2019年以來,先后在產業一線考察提拔優秀干部18名,形成了以抓產業論英雄的鮮明導向。全面落實任務分解到鄉、合作社覆蓋到村、干部包抓到社、服務蹲點到戶、獎懲兌現到人。近三年累計投入黨費98.8萬元扶持羊產業發展,每年列支200萬元進行重獎激勵,推動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開辟多元化融資途徑。深化“政銀擔”三方合作,持續推進“十鄉、百村、千社、萬戶”普惠擔保。在養羊專業村,發放“金羊產業貸”,全面推行“三零三不”信貸模式,即零擔保、零抵押、零跑路,貸款不出村、還款不出戶、資金不亂用。
三是培育專業化養殖團隊。與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成立了隴東現代羊產業研究院、草產業研究所、奶山羊研究所、制種研究所。大力實施引進“百名高端人才”、留住“千名大學生”、培養“萬名職業農民”的“百千萬”人才引育工程。實施大學生養羊“三年千人計劃”,吸引718名大學生回鄉創業當了“羊倌”。支持16名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辦合作社,帶動全縣1.35萬名職業農民從事專業養羊。
四是實行立體化風險保障。堅持無保不養,推行“三全兩不”,即羊羊全覆蓋、戶戶全覆蓋、社社全覆蓋,投保不出村、理賠不出戶服務,縣財政每年列支2000萬元保險補貼,在全面落實自然災害保險的基礎上,推行肉羊全產業鏈價格指數保險,每只羊保費70元、保額1400元,實行四方聯保、一保五年、按季收保、當年兌保。
五是織密社會化防疫網絡。購買兩家社會化防疫服務公司專業服務,實現集中免疫和常年補免。在全省率先開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通過全覆蓋檢測、無害化處理,凈化養殖環境,嚴格落實羊只調引落地免疫制度,確保內疫不發生、外疫不傳入,逐步實現環縣肉羊全國免檢。按照每只羊5元的標準,每年安排防疫經費1000萬元用于專業化防疫,成立了“環縣羊產業120”平臺,普及防疫知識,開展技術指導,有效增加了防疫密度,提高了防疫質量。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