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袁隆平的那一天,長沙花店里的菊花全部售罄,明陽山殯儀館外排隊的人群,足有兩公里。正如詩人臧克家所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91歲高齡還堅守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稻田旁,這在世界科學史上都極為罕見。他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科學家,他是世界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對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紀念,就是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于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范。
袁隆平曾經對媒體說過:“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度過的,我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難。當我能夠用科學成就在世界的舞臺上,為中國爭得一席之地時,‘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謂也好,各種科學大獎也好,就都不重要了。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為中國人贏得了榮譽和尊嚴。”
贏得榮譽和尊嚴,是因為他的科學成就,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源于他的科學精神。2008年9月初,在安徽蕪湖六郎鎮東八村的雜交稻示范田里,他為畝產700公斤興奮得手舞足蹈。他說,我們推廣“種三產四”工程,就是要在三畝田里,產出四畝田的稻谷,你們這塊田往年畝產500公斤,今年700公斤,三七二十一,我們三畝收四畝的產量,還多出100公斤!田埂上的掌聲,讓當年已經78歲的老人笑容滿面,那笑容充滿著智慧,充滿著天真。
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袁隆平追求的科學目標永遠在前方。2021年5月9日,在海南三亞國家水稻公園示范點,袁隆平團隊研發的超級雜交稻,最終測產結果為畝產1004.83公斤。已經重病臥床的袁隆平得知這個喜訊后,臉上又露出了那可愛的我們熟悉的笑容。
13天之后,袁隆平“帶著億萬人民溫飽無憂的幸福感走了”。但是,作為一名永遠站在稻田里,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農業科學家,他的心中一定還有許多新的目標,他一定希望親眼看到禾下乘涼的美景。
“電腦里種不出水稻,書本里長不出水稻,要種好水稻必須得下田!”袁隆平帶研究生有一個硬性的規定,不下田的學生不帶。有人做過統計和測算,袁隆平在網上的照片百分之八十是站在稻田邊上看稻穗。這就是一個同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業科學家,對待雜交水稻這門科學的態度。
創新往往伴隨流言。袁隆平青年時代研究雄性不育系,就曾被人指為“科學騙子”。進入“80后”,他和他的團隊研究海水稻,同樣受過非議,但他從來不受干擾,兩眼緊緊盯著稻田。如今,10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已經穩定超過800斤,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將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擬用8到10年時間,實現1億畝鹽堿地改造整治目標,實現“億畝荒灘變良田”。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袁隆平用一生的時間,把雜交水稻這一件事,做到了極致。他希望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實際上是希望全人類都能吃飽飯、吃好飯。他沒有用他的科學成就去搞錢,他也沒有用他的科學成就去謀官,他用他的科學成就為中國、為人類做出了自己的巨大貢獻。
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偉大事業,關乎中國飯碗,關乎人類溫飽,這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