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內蒙古商都一派繁忙的收獲景象。種植戶們坐在剛剛翻出土的馬鈴薯堆旁,舉著最大的一顆當“電話”,打給遠在山東的梁希森:“今年‘希森6號’一畝出5噸多,我想預訂明年的種子!”
2021年4月,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傳來好消息,由希森集團完成的“高產多用途希森系列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作為產業突出貢獻類項目,獲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位于黃淮海平原的山東省樂陵市并不是馬鈴薯主產區,但這里誕生了我國第一家馬鈴薯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擁有18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涵蓋早熟鮮食、加工專用和營養型等各類專用型品種,堪稱“土豆育種的王國”。
突破單一品種難關,“我們不比發達國家差”
1955年,梁希森出生在魯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由于房地產事業的成功,本世紀初就已是資產過億的富翁。他轉行做土豆育種的原因,卻意想不到的簡單:小女兒最愛吃某國外連鎖餐飲品牌的薯條,想自家炸卻得知,這些專用土豆品種全部來自國外。這讓一直想轉行農業的梁希森找到重點:“國外能研究出專門炸薯條的土豆品種,我們也能!”
馬鈴薯在我國種植面積8000多萬畝,面積、總產都居世界第一,單產卻僅居世界第93位,品種落后是主要原因之一。2001年,梁希森在家鄉黃夾鎮租地買設備,單槍匹馬開始種薯研發;2005年,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在許家新村正式成立;2007年,組建起全國唯一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雜交幾十畝,‘一株有用的都沒有’是常事。行業門檻高、技術要求嚴、投入周期長,堅持下來太難了。”樂陵基地總經理孔海明對記者說,梁希森董事長前前后后賣掉了全國多地的房產,最愛的豪車也或賣或押,共投資30多億元。
數年不停地投入和更新,海量數據和實踐經驗終于開花結果,希森系列新品種接連誕生:“希森5號”淀粉含量高,相比6~7噸才能加工1噸全粉的普通馬鈴薯,“希森5號”4噸就能加工1噸全粉;有“紫玫瑰”之稱的“希森8號”富含花青素和多酚等抗氧化活性物質,市場售價每斤可達5~6元;耐鹽堿育種已初見成效,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長出新希望。
2018年夏,二十余位專家對山東高密市種植的“希森6號”進行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希森6號”單季畝產達到9.58噸,這不僅比當時全國平均1.3噸左右的單產是個巨大突破,還再一次刷新了馬鈴薯單季畝產的世界紀錄;更重要的是,它的問世結束了國內黃肉薯條加工沒有專用品種的歷史。“‘希森6號’用了11年才選育成功,個頭大,薯型好,干物質高,抗病強。既能鮮食,又能炸薯條,還能加工成全粉、淀粉。堪稱目前‘最完美’的馬鈴薯品種。”梁希森自信地對記者說,我們的馬鈴薯不比發達國家差!
每個育種人都知道,種質資源是新品種不斷被產出的土壤。如今,希森集團建成全國最大馬鈴薯種質資源庫,2400多份種質資源保存在此。通過與哈薩克斯坦、埃及等國家的合作交流,希森集團還把新品種推廣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種植8萬多畝。
但資金緊張、知識產權保護也是企業面臨的頭疼問題,早年間,梁希森時常要借高利貸才能渡過難關;由于市場逐步擴大,假冒品種也困擾著企業的聲譽。他呼吁社會共同提高品種權保護意識,加強對非法制種的打擊,加大對原始創新的支持力度,為新品種的誕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拉起脫毒種薯推廣線,“農民覺得好才是真的好”
顯微鏡下,人們能清楚地看到馬鈴薯芽里三層、外三層的精細構造。研究人員用針將葉芽一層層撥開,直到露出最中心的葉原基,將其剝離下來放在培養皿中。這就是脫毒薯種的最原始形態。
“較少使用脫毒種薯,是造成馬鈴薯單產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樂陵市農業農村局推廣研究員劉新華對記者說,“曾經農民對馬鈴薯種先天攜帶的毒性認識不足,隨著芽苗在生長過程中一步步顯現毒性,結出的馬鈴薯產量質量都不合格。”種薯脫毒的過程,就是要趕在發芽前病毒生長速度慢時,將尚未感染的頂芽摘下來,進一步擴繁,育成原原種、原種后結出不帶毒素的商品種薯。使用脫毒種薯不僅省了農藥,還能帶來更多的產量和更優的品質。
原原種的繁殖在溫室大棚中進行。“使用營養液和基質做無土栽培,防止土壤帶細菌;大棚外置一層網紗,既通風又防蟲。”原原種繁育基地負責人張仁輝說。
為了推廣脫毒種薯,集團用過給農民直接發種子的老辦法、笨辦法。但這些種子農民不愿種,也不會種,最終只好在倉庫里吃灰。收獲時節,梁希森并沒有聽到脫毒種薯的好消息。怎么辦呢?大家議論紛紛:讓農民“眼見得實”最重要。
秋風起,使用脫毒種薯種植的馬鈴薯收獲在即。在梁希森召集下,全國500多名供銷商齊聚內蒙商都基地,他們一人帶著兩個敢于嘗試的農民。現場收獲的馬鈴薯個大光滑、產量又高,在場的農民禁不住發出聲聲贊嘆。第二年,全部脫毒種薯被各地種植戶提前訂走。
為了解決農民不會用種的問題,希森集團為農民提供栽培技術指導。他們成立技術服務部,根據品種特性,各地“光溫水土氣”條件,分區域、分品種組織線下培訓,深入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配套栽培技術,幫助薯農解決種植中的實際問題。
目前,集團在山東樂陵、北京延慶、內蒙商都建設了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年可生產原原種8億粒、脫毒種薯15萬噸。截至目前,希森系列品種種薯已在全國24個省、自治區推廣應用,累計種植推廣面積3150萬畝。當前,希森集團正加速向剛脫貧的地區推廣脫毒種薯,讓當地農民賣上好價錢。
打造馬鈴薯主食產品,“別拿土豆不當干糧”
2015年,我國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早年辦過面粉廠和饅頭廠的梁希森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馬鈴薯可以做成饅頭嗎?“面筋”是制成蓬松暄軟饅頭的必要條件,但馬鈴薯粉中面筋太少,做出的饅頭不成型。有的企業通過使用食品添加劑可將饅頭中馬鈴薯全粉的含量提高到70%,一個饅頭賣5元錢;但梁希森認為,這樣做出來的饅頭盡管馬鈴薯全粉含量高,但成本高、不適合大眾消費,況且老百姓在自家蒸饅頭過程中更不會使用食品添加劑,這也是“馬鈴薯饅頭遭到誤解的一大原因”。
經過數次試驗,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發現,并不是馬鈴薯全粉越多越好,而是控制添加量在10%~30%,這樣的“薯麥混合”饅頭既好吃,成本也可控。希森集團嘗試和本地饅頭廠合作,普通饅頭一個賣5毛,馬鈴薯饅頭賣1元到1.5元,產品已是供不應求。目前,希森集團已研發出馬鈴薯全粉制作的饅頭、面條、點心等五大系列六十余個品種的主食產品,用“接地氣”的方式讓消費者不知不覺中習慣馬鈴薯粉的口味。
作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農民企業家,梁希森對農民總懷著深厚的情感,站在農民角度想問題是他的習慣。他說,當馬鈴薯真正成為“第四大主糧”時,我國將會節約更多的土地和水資源,薯農也能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而更加富裕。
打好“種業翻身仗”,需要更多育種企業腳踏實地開展技術創新,政府更需做好服務。梁希森計劃今后每3年推出一個新品種,早熟、高淀粉、耐鹽堿馬鈴薯將是未來育種的新方向。
當前樂陵市正配合希森集團品種研發,全力做好服務和支撐,成立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專門制定良種繁育基地發展規劃和產業推進工作方案,在土地、投融資、科研項目和人才引進上給予優先支持。樂陵市委常委趙攀對記者說,下一步樂陵將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育繁推一體的育種創新體系,建立健全“公司+研發平臺+研發團隊”協同創新機制,實施重大品種聯合攻關,做好種業發展大文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