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加快構建創新聯合體,做好育種事業出題者——訪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作物科技產業總裁劉石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錦華 字號:【

  在5月28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增強企業創新動力,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的根本性一環。下一步如何破卡點、補短板、強優勢,本期特別報道走進三個龍頭種企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聚焦種業創新相關問題。

  種子作為農業“芯片”,成為農業科技的重點攻關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

  我國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玉米生產國和消費國,并且在國際玉米貿易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自2012年產量首次超過稻谷后,玉米連續多年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品種。目前玉米種業面臨種質資源缺乏、種源認知深度不夠,關鍵技術原創性不足、科研育種體系及加工體系需要完善等一系列問題,急需逐項破題。

  龍頭企業作為育種創新及推廣應用的中堅力量,能否加快培育重大新品種,肩負起大幅度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的責任,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記者圍繞如何加強我國玉米育種創新能力,如何更好實現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等相關問題,專訪了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作物科技產業總裁劉石。

  “急需開展玉米科研聯合攻關”

  記者:5月28日,總書記強調要增強企業創新動力,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作為先后在杜邦先鋒、隆平高科、大北農等國內外龍頭種企任職多年的資深管理者,您有何感想?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國玉米種業的發展水平,以及大北農在這一領域有何積累及優勢?

  劉石:5月28日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農業科技戰線的奮斗者倍感振奮,作為育種企業,既感到責任在肩,也收獲了奮進的力量。我們一定會加倍努力,加快構建創新聯合體,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推動我國育種事業大步前進。

  縱觀近十年的數據,2011-2019年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整體呈先增加后下降趨勢,種植面積變化幅度在36.77百萬~44.97百萬公頃之間,2015年達到頂峰。2019年播種面積為41.28百萬公頃,全國玉米總產量為260.77百萬噸,單產為6.32噸/公頃。截至2019年底,我國持有效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數量為6393家,其中經營玉米種子的企業1697家,銷售本企業玉米商品種子的企業有998家。

  大北農集團是以邵根伙博士為代表的學農人士于1993年創立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大北農集團技術中心于2006年被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建有作物生物育種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生物技術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等國家級研發機構,這些年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20多所院校開展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目前集團擁有近2萬名員工,包括2600多人的核心研發團隊、120多家生產基地和300多家分子公司,在全國建有1萬多個基層科技推廣服務網點。

  大北農在玉米育種方面的積累可以總結為三個優勢。第一是平臺優勢。大北農擁有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4家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建有北京市首家民營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園博士后工作站分站。第二是管理體系優勢。在玉米育種方面,公司自2003年組建研發平臺以來,依托完備高效的管理體系取得豐碩成果,創制了大量優異種質資源,初步建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效的工程化育種體系。截至2020年12月底,自主選育玉米國審品種53個,累計申請玉米植物新品種權341件,授權111件。第三是應用推廣優勢。我們自主選育的玉米品種農華101,連續6年被農業主管部門定為北方玉米主導品種;新一代自主選育的品種農華5號、農華803、農華221、農華312等品種在不同區域均表現突出,正在大面積推廣中;獨 立開發的中單808連續14年被列為西南主導玉米品種;除此之外,公司還與國內知名育種單位和育種專家簽訂了廣泛的戰略合作協議,在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品種的推廣方面廣泛合作。

  記者:目前我國的玉米育種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劉石:我國是全球第二大農作物種子市場,僅次于美國??傮w上,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可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玉米種業發展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種質資源利用效率低、育種“代際”差距明顯,生產加工的理念和技術還不到位,在技術推廣和售后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差距也十分明顯等。

  首先是種質資源利用效率低。我國不是玉米起源地,有著種源豐富程度先天不足的問題;另外我國商業化育種起步晚,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夠成熟,大部分種業公司沒有中長期種質改良計劃,也沒有種質資源長期改良積累過程,對資源的認知、改良缺乏系統的設計,更談不上高效利用;國有科研機構對此投入得有限,公共資源的共享機制也有待加強。未來幾十年內,玉米育種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擁有多少遺傳多樣性核心種質及對此的深入認知。當前,基于種質資源形勢和種業未來發展趨勢,需要長遠規劃以解決種質資源利用效率低的問題。

  二是育種“代際”差距明顯。育種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0時代是農家育種,2.0時代是雜交育種,3.0時代是分子育種,4.0時代是“生物技術+大數據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育種。目前,國際上一流育種企業正從育種3.0向4.0邁進,而我國尚處于育種2.0向3.0的過渡時期,育種3.0所需的多項核心技術仍在西方國家手中。

  三是玉米品種選育能力較弱。我國玉米本土育種能力與國際差距較大,這跟研發導向、利益分配激勵及商業化體系成熟度等等因素相關,急需開展玉米科研聯合攻關,培育適應我國獨特生態類型的抗逆、優質專用型玉米新品種。

  但是,要客觀認識差距,而不是簡單地做單產數量對比。很多人一看我國玉米單產還不到美國的60%,就覺得我們很落后。實際情況可能沒那么糟糕。首先,要看生育期,我國華南地區屬于夏玉米,一年兩季,玉米的生育期短,產量自然較低。而且單純做產量比較并不能代表競爭力,還要看勞動效率以及穩產的能力,所以未來要加快培育適宜機械化和輕簡化作業的玉米新品種,提升我國玉米單產和穩產水平,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作出貢獻。

  “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利益分配工作機制”

  記者:請問在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方面,大北農有什么成功經驗,效果如何?

  劉石:我們以開放和共享為基礎,充分尊重原始創新,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利益分配工作機制。目前大北農種業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20多所院校開展緊密的產學研合作,從經費投入、合作機制和利益分配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能保證科企合作順利進行。

  玉米新品種審定通過后,如何在地方做好推廣,讓農民、新型經營主體愿意大面積種植尤為關鍵。大北農種業已然成為育繁推一體化的優秀代表,采用的是“T+2”模式,即在品種正式推廣的前兩年提前準備試驗制種、品比試驗、品種示范各項工作,一旦審定通過,就能做到快速推廣,第二年即達到銷售

  高峰。

  如果要說推廣經驗,大北農率先使用了“1240推廣模式”。即1次大型的技術培訓會,2次示范戶田間拜訪,4次短信服務,10次以上的測產。借著測產時農戶的對比心理,進一步讓科普服務落地。大北農秉持“不敢賣給自己父母的產品絕不推向市場”這一質量方針,建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

  說到育繁推一體,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看“育”的方面。品種材料是基礎工程,好比蓋房子的磚塊。大部分人喜歡做新品種選育,這就相當于喜歡蓋房子。而我國缺少好磚,但沒人愿意花工夫做這個。這部分工作需要集聚公共資源來加強,而不是讓企業各自做材料改良,會造成浪費。其次是品種審定標準需要根據產業需要多元化,而非僅圍繞高產單一指標。為什么要多元化,比如穩產比脆弱的高產更重要,抗逆性和早熟對產業也很重要。最后,是要繼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開發主體之間的合作模式等體制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繁”的方面,包括生產和加工。發芽率高一點低一點,不僅是一個數字,對用戶來說那就是殘次品的比例,需要孜孜以求不斷提高。并且,烘干環節可以提高芽勢。自然晾曬的種子在東北地區遇到凍害就會發芽困難。

  在“推”的方面,需要進一步借助市場營銷的力量。目前大北農是通過發揮經銷商隊伍的力量,以全程跟蹤式科技服務的辦法,實現有效推廣。需要注意的是,應該重視培訓與內部反應機制的建設,對一線信息做到及時反饋和應對。新特點是以新媒體為傳播手段,線上商城線下銷售相結合,通過粉絲打造、訂單引流、體驗互動實現全面營銷升級,專家、客戶、用戶聯手做市場、做銷量、做利潤。

  “認知的維度決定了未來競爭的成敗”

  記者:種業企業強起來需要哪些條件?請您為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一些建議?

  劉石:種業企業強起來主要還是要加快構建種業創新體系,包括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產業體系和治理體系三大體系,全面提升自主創新、企業競爭、供種保障和依法治理四種能力。為國家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建議,一是營造更加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逐步取消種企關于設施自有產權等限制,改革品種審定制度,同時加強種子市場監管力度,通過市場手段導向使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快速成長壯大;二是要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綜合開發利用,依托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具有我國特色優勢互補的創新研發體系,完善科企緊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業化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三是要加大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力度,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引入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建立全國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并對公眾開放。

  除了在具體的工作環節上進行諸多的改進和提升以外,我們更應該深入研究和認清產業發展的規律,并從產業化發展的角度從制度和機制層面深化改革,確保糧食安全和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使產業的發展少走彎路。

  記者: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我國種業創新如何實現彎道超車?

  劉石:科技進步的本質是人類認知能力的延伸。我對于未來(現代)農業科技的認知是,有兩項技術最為重要:一是生物技術,這是從內部和微觀層面揭示、改造物種的遺傳規律,提高生產效率;二是數字技術,這是從外部和宏觀層面揭示生命與環境復雜要素之間的互作關系。二者雙輪驅動,即“生物技術+數字技術”是未來農業科技的核心,也是種業創新的核心力量。種業產業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主導未來世界農業發展的三大要素是:技術、資本和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