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當我國夏季糧食收獲在即時,東北平原才剛剛蘇醒。遲來的春風吹化了三江的冰雪,100多萬畝黑土地上,水稻、玉米和大豆正在播種。作為我國商品糧基地重要供種公司之一的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此耕耘近20年,如今經營著238個糧食品種,其中自主知識產權72個。如果說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國有控股的特殊背景是墾豐成長的根基,那“3+1”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則是持續創新的動力,支撐墾豐為“中國飯碗”生產出更優質的“中國種子”。
聚合研發力量,國家商品糧基地用“國種”
伴著拖拉機開過帶起的黑色塵土,肩上搭著兩袋大豆種子的技術員郭廣新正在試驗田播種今年的大豆。他對記者說,這是去年選擇出來的100個品種,今年要全部播種一遍,目標是培育出具有高油酸和高產特性的大豆新品種,減少對國外進口的依賴。
墾豐前身是黑龍江省農場總局種子公司,20世紀還是一個以賣種子為主要業務的小公司。2001年起,國企全面深化改革,農墾將系統內有種子業務的各個板塊重組合并,并前后多次注資,逐漸形成了育種、制種、推廣為一體的種業專業公司。當前,墾豐仍是一個國有資金占比近50%的國有控股公司,研發的新品種中,有50%左右的玉米、80%~90%的水稻和大豆種子用于滿足北大荒集團各個農場的需求。
“一個品種研發周期內,倘若中間停了1年,就等于之前的工夫全都白費。”開發新品種需要人力物力極多,周期長、失敗是常事,如此“燒錢”讓不少小型種業企業望而卻步;而國有控股的機制,是持續的研發投入的基礎。依托于北大荒集團,企業在研發初期便可集中精力、保證育種項目的持續推進。如今,墾豐已經培育起不依靠補貼的自生能力,形成了“雜交玉米研發投入應占其銷售額的8%以上,自交作物研發投入應占其銷售額的3%以上”的種業研發費用穩定投入機制,保證了持續的研發進程。
近年來,優質新品種在墾豐強力研發下不斷涌現:“墾沃”“龍墾”系列玉米,讓黑龍江省北部地區實現合理輪作、糧食增產;“龍墾306”“龍墾310”等大豆新品種,加快了大豆主栽區第四積溫帶品種的更新換代;“龍墾2021”優質香稻新品種,更是填補了第二積溫帶早熟、長粒、優質品種的空白。墾豐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世軍說:“今年年底‘龍墾2021’種子繁育量爭取達到1萬噸,如果明年能推廣200萬畝,就能增收10~14億元。”
近年來,墾豐已經基本完成商業化育種研發體系構建,形成研發中心、區域育種站、生態測試站、農場試驗鑒定站全方位的研發布局。作為國企,他們承擔了一些公益性研發和救災備荒儲備種源,這是大多數普通企業不想做也不敢做的。
針對我國玉米、大豆產量僅是發達國家60%~70%的現實情況,墾豐正全力研發高產、耐密、優質、多抗、適于機收籽粒的玉米品種選育和高產、優質、廣適性大豆新品種選育,同時,還在功能性食品開發上加強力度,讓消費者吃上更加營養健康的糧食。
增強推廣力量,鋪好種子到家“最后一公里”
丁香盛開時節,賓西開發區管委會在墾豐總部召開“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鏈聯盟座談會”,十多位從事飼料、大豆蛋白、豆食品生產的企業負責人共聚一堂。會上,加工企業提出了高淀粉玉米、無腥味大豆等的改良新需求。墾豐明白,下游加工企業的需求決定著他們種業研發的方向。
“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成果轉化率明顯低,全國種子企業前50強不及世界第一種子公司效益的三分之一。”墾豐副總經理劉輝說。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將企業作為商業化育種的創新主體,看重的便是企業對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力,這也是商業化育種的核心問題。
墾豐已做到獲得新品種審定后的第一時間向種植戶推廣。新品種在實驗室經過擴繁和測試,已經形成了具備制種的規模。之后運往制種加工廠,依托先進的加工設備,新種子就會源源不斷被生產出來。目前,墾豐主要采取訂單生產模式,即種植戶頭一年提交訂單,公司按照需求啟動種子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