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南孔圣地擘畫鄉村未來畫卷——記浙江衢州鄉村“未來社區”創建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楊宗輝 劉秀峰 字號:【

  沿著蜿蜒的衢江,走近芝溪兩岸。青青草地上,孩童在嬉笑打鬧;鄉村振興講堂里,村民在認真聽講;到南孔書屋捧起一本書倚窗而坐,亦或到時空倉中,回味一下童年時光,村民生活好不愜意。這里的鄉村,一步一景,這里的鄉村,科技綻放,這里是蓮花鄉村國際未來社區,衢州鄉村未來社區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未來社區”這一概念,這是繼“千萬工程”之后,又一個推動浙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招牌動作”。在此基礎上,衢州市在全國率先啟動鄉村未來社區試點建設,以人為核心,緊扣“圍繞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依靠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通過造場景、造鄰里、造產業,實現有人來、有活干、有錢賺,體驗鄉土味、鄉親味、鄉愁味”“五個三”關鍵要義,在全國率先編制并且對外發布國內國際兩套指標體系與建設指南,推行“服務中心、鄰里中心、健康之家、創業家園”等4項標配加X項特色內容的建設配置,構建“未來文化、生態、建筑、服務、交通、產業、數字、治理、精神”等場景,打造“自然味、煙火味、人情味、生活味、鄉韻味、人文味、農業味、詩畫味、科技味”于一體的現代化、國際化的共同富裕社區樣本,打造鄉村未來社區“衢州樣板”。

  如今,在美麗的詩畫風光帶上,鄉村未來社區就像是鑲嵌在風光帶上的明珠,璀璨奪目。

  科技范、有人干、有錢賺,成為鄉村生產方式

  屋內科技滿滿,屋外別有洞天。在蓮花鄉村未來社區的九宮格民宿,充滿年代感的建筑外墻、感應樓梯燈、智能語音管家、可按摩床墊……古樸與時尚在這里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誰也不曾想到,這個曾經的閑置農房,如今已成為打卡觀光的網紅景點。

  為支持發展壯大美麗經濟,蓮花鄉村國際未來社區制定《關于加快民宿提質富民扶持獎勵辦法》,安排500萬元補助資金,引進“鋪里·九宮格”等5家主題民宿,打造高品質民宿集群。趙娜是開化縣金星村隱鄉民宿的老板,老家是安徽蚌埠市,因為喜歡鄉村的環境,毅然嫁到了開化,并在金星村開了這家民宿,用她的話說,“別人都有個城市夢,而我卻有個鄉村夢”。

  民宿經濟是鄉村未來社區產業發展的一種代表性新業態,衢州通過“造場景、造鄰里、造產業”等舉措,升級有人來、有活干、有錢賺的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讓產業在富有鄉土味、飽含鄉愁味的基礎上,為農民增添更多的收益。

  一根竹子能玩出什么新花樣?竹筒酒、竹紙盒、竹筷、竹鞋墊、竹凳、竹席竹炭制品,這里的竹子“竹夠好吃”“竹夠好用”“竹夠好玩”“竹夠好看”。近年來,龍游縣溪口鄉村未來社區立足龍南片區40萬畝竹海的生態本底,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利用一盒故鄉、無人超市、鄉愁博物館等“虛實”空間,吸引大莊等優質竹加工企業入駐,開發生產尖端竹制品,開發溪口IP系列文創產品,將竹制品向藝術品層面推進,并通過竹元素民宿等建設,探索其價值的落地轉化,逐漸形成竹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格局。

  “我們現在是景點化種植,主打采摘經濟,預留了游客采摘時的拍照打卡空間,讓消費者感受到采摘的樂趣。同時,收益也不錯,像這種小南瓜在我們這里采摘,小一點的10元一個,大一點的15元一個。”龍海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建海向記者介紹。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積極探索蔬菜生產新模式,為農民架起了“致富金橋”。

  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未來農業示范園,鄉村未來社區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升級,讓農業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更有“科技范”。在下淤未來社區的草莓種植孵化園內,還未進棚,就聞到了陣陣草莓香,草莓棚里數字化的溫濕度控制器、自動化排風孔等設施一應俱全。“我們這里的草莓直供盒馬生鮮,目前孵化園覆蓋全縣25個重點幫扶村,涉及9個鄉鎮,預計幫扶低收入農戶1658人。”開化縣推進辦專職副主任徐根旺說。

  人才是產業落地與發展的“助推器”,衢州各鄉村未來社區注重“筑巢引鳳來”,好的營商環境,好的生態山水,好的政策感召,吸引一批批人才落地大田。“我們有幾十個年輕人在鄉村社區創業,這兩年,鄉村發展越來越好了,許多在外讀書的年輕人看到了發展機會,更愿意回鄉建設家鄉。”溪口鄉村未來社區項目總負責人雷雄偉說。把“兩進兩回”作為重要抓手,花大力氣吸引青年創客回歸,與衢州學院等高校合作,有效實現雙方“校地合作、產學共贏”。同時,在植入高校資源基礎上,導入大師、教授,簽約鄉村工匠和農戶,由大師帶著鄉村工匠和農民一起創業。應軼是一位年輕的“90后”老板,2018年大學畢業后,從杭州回到家鄉,圍繞竹產業做文章,打造了集觀賞、體驗、銷售為一體的竹居生活體驗館,用他的話說,“我有一種建設家鄉的情懷,希望把我們的鄉村建設得更好。”

  在未來社區,產業發展的成果惠及了更多的群眾。在柯城區余東鄉村未來社區的村播產業中心內,記者見到了在做直播準備的余永紅。據他介紹,在抖音平臺直播,主要是銷售他畫的農民畫和一些本地的土特產,剛直播沒多久,現在已經有2000多粉絲。“我是一名重度殘疾人,平常也干不了重活,自從學了農民畫每天做直播后,收入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心情更加愉悅了。”

  整房、治污、清垃圾,美麗環境成就美麗經濟

  2006年8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金星村考察,在要離開金星村時,看到村口的銀杏樹幾乎沒了生機,他囑咐村支書鄭初一要保護好這棵樹。

  “總書記不光是要我們保護好這棵古樹,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我們黨員干部每年都會在這棵銀杏樹下召開黨組織會議,重溫總書記對我們的殷切囑托。”村里的老書記鄭初一說。十幾年來,金星村牢記囑托,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積極開展“五水共治”,先后建成溪畔埠頭、銀杏公園、村口公園、環村江濱綠色休閑長廊、香樟大道、銀杏大道等景觀。環境美起來了,村民也富起來了。依托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和一橋之隔的“花牽谷”景區,金星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村里老百姓辦起了農家樂、民宿,與此同時,開化硯、開化青瓷、吳府竹藝等一批特色產業陸續落戶金星,為村莊發展帶來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衢州未來鄉村社區建設堅持生產生活低碳環保,山水林田生態自然,致力于打造“詩畫浙江”大花園最美核心區。

  “那邊是我們村里的公共洗衣房,洗滌過后的臟水會統一納入村級污水管網進行凈化處理,村民們在這里洗衣服不僅省了水費,還有效地避免了洗衣污水亂排。”開化縣音坑鄉鄉長胡煒說。近年來,下淤村以“治水造景、強村富民”為目標,堅持“農業+產業+旅游+文創”四輪驅動,連接打造錢江源未來農業園、藝術家基地、中蜂體驗館、漢唐香府、水上樂園、鄉村音樂節等多個熱門IP,通過污水治理、垃圾分類、修繕閑置農房建筑等,不斷從美麗環境中獲得美麗經濟,將美麗環境轉換為美麗經營,將寂寂無聞的“打工村”“無名村”打造成全域秀美、生態富美、和合共美的“景區村”“網紅村”,創造了“百畝水岸勝過千畝良田”的下淤神話,用鮮活的事例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在“鳳凰部落”親子游樂村開園儀式上,竹竿舞、迎婚嫁、打麻糍……畬族特色表演精彩紛呈。浦山鄉村未來社區以山水林田為空間依托,以生態農旅融合為基礎,通過場景塑造、社群營造、產業再造“三造”方式,實行“低碳生活”和“變廢為寶”。利用積分獎勵機制,創辦低碳實驗室,倡導綠色出行、綠色生產,鼓勵使用可再生能源,激勵村民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同時,對泉井壟自然村62幢房屋進行外七彩立面改造,村莊風貌極具特色,仿佛置身童話世界,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集體經濟持續壯大,打造“民族+鄉村振興”的浦山樣板。

  智慧賦能美好生活,文化底色留住鄉愁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多地發生“獨居老人在家去世”事件,獨居老人的生活狀態與安全問題一直都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農村,很多年輕人在外打工,獨居老人在一些地區已是常態。怎么保障獨居老人的生活與安全,避免悲劇的發生?余東村有一個“妙招”。

  “我們在村里3位獨居老人的大門上安裝了磁吸,通過‘鄉村大腦’智慧平臺進行監測,如果監測到獨居老人的大門超過12個小時沒有正常開關的情況,村干部會迅速上門查看情況,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余東村駐村干部余旎婷介紹。“鄉村大腦”是村里打造的鄉村治理智慧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村干部可以監測村里的實時人流量、民宿預訂量、農產品線上銷售訂單量、水位高度、村干部走村入戶情況等,“前兩天我們這里下大雨,水位監測系統根據河道里的上漲水量,進行不同程度的預警,每個村干部手機都會收到預警短信,同時用廣播的形式提醒告知村民。”掛職村干部黃杰介紹說。

  在衢州的鄉村未來社區,智能垃圾回收站、智慧廁所、感應路燈、智慧停車場等智慧場景處處可見,村民們紛紛感嘆“真是想都想不到,現在的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未來社區發展的好,不光要靠產業留人、環境留人,更要靠文化留人。留住記憶,留住鄉愁,這是農村地區群眾的熱切愿望。

  你見過用竹子編織的二維碼嗎?在余東竹編館里,余統善向我們展示他不同尋常的微信二維碼,在這個不大的竹編館里,陳列著用竹子編成的十二生肖等藝術品,這些都是余老的杰作。歷朝歷代,竹編技藝一直接續傳承,如今在鄉村,竹編文化已沒有了往日的興盛,余統善的心愿就是靠自己的一點努力,將竹編文化傳承下去。“現在沒有多少年輕人愿意學竹編了,我每周都會到學校里教小孩子竹編,我希望能把這個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

  到黃泥山照相館拍一張老照片,到黃泥山記憶博物館感受一下黃鐵礦精神,在溪口未來社區,重溫溪口公社、感受快樂老家。溪口以黃泥山片區為核心,依托懷舊的國營老廠塑造鄉愁標志,保留黃鐵礦小區內現有的綠化植被及景觀小品,對原有招待所、食堂、禮堂等工礦建筑進行加固整修,恢復昔日特色風貌。通過改造溪口老街,建設鄉愁文創中心,培育孵化“鄉愁郵局”“尋味坊”“革命小酒吧”等特色創業作坊,打造“鄉愁經濟”實踐區。

  鄉愁可以是一件承載著歷史的小物件,也可以是記錄著村莊發展變化的一幅畫。

  全村800多人,有300人會畫農民畫。在中國鄉村美術館的走廊里,陳列的是余東鄉村未來社區村民的農民畫大作,有的畫豐收場景,有的畫村莊環境,有的畫庭院生活,既接地氣又妙趣橫生。在余東有一句俗語,“白天扛鋤頭,晚上拿筆頭”。農民畫早已成為了文化鄉愁的象征。余春良是當地一位農民畫的“老把式”,從事農民畫創作已有數十年,受他的影響,女兒和外孫女也都是農民畫的好手,多次參加國內畫展。

  農民畫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生活,留住了文化鄉愁,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余東探索謀劃推出“農民畫”系列網絡課程,為農民畫商業化推廣打好基礎。2020年,已吸引研學學生和家長約1.3萬人,實現營業額70萬元。同時,與華為合作,在華為手機的主題商店中,可下載農民畫主題壁紙,收費在2~6元不等,該項收入在“鄉村大腦”系統中實時顯示,并直接打入村集體經濟賬戶。余春良說:“畫農民畫讓我感到心情舒暢,這些年農村發展越來越好了,只要我還能畫得動,就會堅持用手中的畫筆來記錄我們的美麗鄉村。”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