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南村、武夷山市西郊村、大渚村是“圓夢村”行動計劃試點村,他們通過強化黨建引領,深化“六要”群眾工作法,以機制建設規范村級管理,以村民參與促進鄉村治理,以組織振興推動全面振興,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探索打造有示范帶動作用、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示范點。
建強村級黨組織。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一個堅強有力的黨組織和帶頭人對于一個村的發展至關重要。“圓夢村”建設強調選準黨組織的“領頭雁”,從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新農人”中發展黨員和推選黨小組、村黨支部干部,發揮黨小組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方面作用,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執行力和凝聚力。
積極推行南平“四聯四促”工作機制,開展“百個支部聯百村”活動,導入優質黨建資源,選派各級機關干部到村任職第一書記,為“圓夢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水南村與南平市委辦第五黨支部、南平市檢察院第四支部以及區財政局和區農村信用聯合社、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等單位開展結對共建,進一步明確建設“建本小鎮”的思路,實施“建本文創園”項目,發展花境等產業,培育“鄉村創意經濟”,打造美麗特色小鎮,成功創建市“紅星村黨組織”,并被授予全市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等稱號。
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為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保障。“圓夢村”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聯社+專業合作社+產業”模式,促進特色產業發展。水南村成立圓夢村民合作社聯合社,大渚村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全體村民作為股東參與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股東利潤占50%,聯合社日常管理開支占30%,村集體收入占20%,同時成立花鏡、葡萄、養蜂和中藥材專業合作社,通過專業經營、規模經營促進發展集體經濟。
同時,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運用土地租賃、獨立經營、入股經營、流轉經營等模式,清理農用閑置土地、宅基地,把資源變資產,增加村民財產性收入。西郊村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把屬于村集體所有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資源納入股份經濟合作社,聘請評估公司對這些資產進行評估作價,茶山按每畝8000~10000元、林地按每畝15~30元、部分村道機耕道等按照每畝300~600元不等的價格入股,以農村集體資產存量激活集體經濟發展的增量,切實提高了集體資產使用效益,在盤活集體資產的同時,又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收。
建立要素導入承接組織。發揮“圓夢村”干事會的引導協調作用,推動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高位嫁接,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促成各方互利共贏。發揮科技特派員機制優勢,在“圓夢村”成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建設圓夢大學堂和“田間大學生課堂”,對接農科院、農林大學和人民大學的專家,到田間地頭舉辦培訓班或者指導,并引導大學開展社會實踐,建設成為農業實踐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農民知識學堂,促進農戶實現觀念更新、知識更新和技術更新。積極選派“圓夢村”農民骨干赴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學習一村一品建設、農業觀光開發、民宿業、農產品加工和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推動“信用村”建設,在“圓夢村”建設金融服務站,選派信貸員擔任“農村金融助理”,對接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商銀行、農信社等進行金融服務,對“圓夢村”實施的項目和農民合作社給予金融支持,開發村民“信用貸”,授信農戶388戶,解決鄉土人才融資難問題。在“圓夢村”設立流通服務點和流通助理,開展村級供銷社基層社創建,建設鄉村農產品交易展銷中心和鎮級農產品電商運營平臺,積極引入超市經營企業,主要農產品銷售到福州、上海以及武夷山等地的商超。
健全村民自治調節組織。以村民參與為主體,實現自治社會組織創新,推動基層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在市、區兩級司法局的指導下,探索推行以“黨建+三治(自治、法治、德治)+三平臺(綜合管理、道德評判、法律服務)”為內核的“1335”新型鄉村治理模式,打造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遴選村中文化高、明事理、有威望的村民25人組建成立“百姓評議團”,在村首席調解員的牽頭帶領下,通過入戶上門評議的方式,直接參與村民與村民之間、村民與村集體之間的重大問題、疑難矛盾、爭議糾紛及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調解。建設“美德銀行”,參照銀行運行模式,細化村民美德標準和具體行為評分細則,采取“申報—核查—公示—兌現—報賬”“五步工作法”進行評審,實行積分管理制度,獲得積分可以兌換物品。成立“圓夢村”老人協會、巾幗志愿服務隊、青年突擊隊、鄉賢理事會等組織,形成點對點、點對面互動模式,積極參與到鄉村事業的建設中去,起到動員、參與、監督的作用。建立“愛心超市”、組織“星級文明戶”“平安家庭”“最美媳婦”等評選創建活動,加強家庭建設、家教傳承和家風培育工作,促進村民自治調節。
(作者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