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湖州市以產業問題和需求為導向,針對科技要素短板,深化市校、地校合作,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技術、人才、資金全要素推動農業農村創新發展,通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上中下游有機銜接的協同協作機制,優化科技供給結構,提升科技供給質量,推動科技與服務、科技與產業、科技與人才的加速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農業科技資源共享“一盤棋”,集成解決問題“一體化”,農科教緊密結合“一條龍”的產學研2.0新發展格局。
構建“科技+服務”供應鏈,成果轉化和公共服務同步推進
湖州市不斷深化與浙江大學合作,持續完善“1個高校院所專家團隊+1個本地農技推廣小組+若干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1+1+N”的農推聯盟體系建設,大力推動科技進鄉村,讓科技成果在基層“用起來”,實現對全市農業主導產業、區縣和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的科技服務全覆蓋。
“面對面”服務。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制定實施《產業聯盟“1311”助推鄉村振興三年行動方案》。以百項科技成果富民惠民、百名專家駐村服務“雙百”工程為載體,推動農推聯盟專家下鄉聯村面對面開展技術幫扶和生產服務。目前已選派101名省級高校院所專家、210名本地農技專家進駐鄉鎮農服中心、行政村結對指導,聯結服務行政村達100個、農業主體1403個,推動66項科技成果進村入戶,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點對點”幫扶。加大對市級科技特派員項目扶持力度,制定出臺了《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將個人項目資助額度增加至4萬元,團隊項目資助額度增加至8萬元,進一步推動本土科技人才攜帶項目下基層,到鄉村、到基地、到企業建立項目試驗示范點。目前全市已累計選派市、縣、鄉三級科技特派員545名,立項實施項目359個,資助資金達2100余萬元。
“手把手”指導。將產業聯盟融入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依靠產業聯盟農技推廣體系,建立中高級農業技術人員聯系職業農民制度,在每個鄉鎮安排10名左右的農技推廣人員,手把手指導農民生產實踐,實現農技人員“保姆式”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著力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難題。平均每年培訓農民和技術人員1.4萬余人次;組織各類下鄉服務400余次,現場服務農民5000余人次,解決重要技術問題1000余個。
構建“科技+產業”創新鏈,科研攻關和基地生產無縫對接
以農業產業基礎性重大關鍵問題為導向,打破部門、學科、區域界限,以市校合作、地校合作形式整合力量,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聯盟建設,建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構建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供給,讓農業企業“強起來”,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簡單相加向深度整合實體化的階段發展。
搭建一體化“雙創”空間。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要求,深化和浙江大學、浙江省農科院、上海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創建南潯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打造區域農科教創一體化眾創平臺。構建“5個首席專家+5個本地農創客+5個孵化基地”孵化聯盟,建立孵化基地50畝,給予三年免租、金融支持(兩美農合貸、農情綠意貸等惠農貸款)、技術配套等優惠政策。
共建產業化研究平臺。依托“1+1+N”產業聯盟共建特種水產、家禽、桑茶果等湖州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研究院,引導省級聯盟專家教授參與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政府政策咨詢、企業技術指導。分別與國家級、省級產業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合作組建了浙江大學安吉竹產業研究院、浙江湖羊研究所、浙江安吉白茶產業研究院、浙江大學(南潯)物聯網產業研究院、浙江大學湖州休閑農業產業研究院、湖州市蜂業研究院、長興紫筍茶研究院等7大主導產業研究院。
組建項目化科創團隊。針對湖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的共性關鍵技術難題,圍繞生物種業、循環農業、種養結合模式、設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方面,擇優組建了特色養殖種業、低碳循環漁業、農業生物資循環利用、果樹種質資源、蔬菜瓜果種業及竹林機械裝備等9個農業科技創新團隊,給予每個團隊45萬元項目補助。目前,通過產業技術聯盟共參與申請、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550余項,聯盟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或新模式累計1800余項。
構建“科技+人才”政策鏈,農技推廣和人才培育互促共贏
通過盤活機制,為科技人才解除束縛、賦權加能,綜合創新實施人才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引育、人才定向培養等政策激勵制度,讓人才“活起來”,最大限度釋放人才活力和“紅利”。
創新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機制。全市出臺了《關于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鼓勵科技人員攜帶科研項目、成果、技術到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服務。以市農科院為試點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權益分配制度,目前已通過新品種經營權轉讓、合作研發等形式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協議4項,轉化收益145萬元。建立健全產業聯盟專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合作協議技術入股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技術分紅,技術入股總收益達12萬余元。
創新農業專業精英柔性引才機制。新實施《湖州市鄉村振興首席專家制度》,推行柔性引才、以才引才方式,從省內外高校院所中選拔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聘請為“市級鄉村振興首席專家”,開展結對幫扶。全市遴選首批首席專家10名,每人每年給予5萬元津貼,連補3年,涵蓋漁業、湖羊、安吉白茶等湖州重點特色主導產業。
創新本土農技人員強化培養機制。整市推進大學生基層農技人員定向培養模式,全市累計定向培養大學生基層農技人員56人,覆蓋農學、動物醫學、農經等7個專業。開展百名“湖州農民專家”遴選,對在專業工作、技術革新等方面具有較高示范帶頭作用的農村技術人員評聘為“湖州農民專家”,并給予每人每月600元補助,連補3年。目前全市上下已穩步建立了千人農技人員專業化服務隊伍。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