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是農業的核心。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南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種業方面對南繁寄予厚望,早在2013年視察海南時就指出:“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八年來,海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托,不負使命,以“國之大者”的責任感為打好種業翻身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海南貢獻。
高質量建設南繁基地,為推進國家種業創新、保障糧食安全作出海南貢獻
南繁基地對我國種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位于海南的南繁基地,自然稟賦、歷史傳承與資源積累得天獨厚,冬季溫光資源能滿足農作物正常生長需求,在南繁基地加繁一至二代,可使品種選育周期縮短1/3甚至1/2,南繁已成為育種研究的必備程序。自1956年開展南繁育種以來,全國各地來海南從事南繁的人數累計近60萬人次。目前,每年有來自全國29個省份超過700家“育、繁、推”相關種業企事業單位近7000名科技人員從事南繁工作,每年有超過100萬份以上的動植物育種材料及品種進入南繁區,南繁作物種類越來越多樣化,已由過去的糧食作物育種為主,正在向棉麻、油料、薯類、水果、蔬菜、花卉、藥材、林木以及水產、畜禽等領域拓展,覆蓋物種達40多種。南繁基地已成為農業科研的“加速器”、種業安全的“避雷針”、種子供給的“常備庫”、種子質量的天然“鑒定室”、國際交流合作的“大舞臺”和人才培養的“搖籃”,是全國最大的、最開放的、最具有影響的農業科技試驗區。
南繁育制種有力推進我國農作物品種選育、推廣和提速。通過南繁,我國主要農作物完成了6~7次更新換代,每次品種更新的增產幅度都在10%以上。全國已經育成的28500多個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經過南繁基地的培育。南繁基地常年制種面積超過20萬畝,年生產種子超4500萬公斤,可種植水稻4500多萬畝,發揮著農業生產用種“儲備庫”作用。南繁雜交水稻累計種植面積超過3億公頃,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60%以上,累計增收稻谷5億噸。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自1996年啟動“中國超級稻計劃”以來,屢屢創下超級稻世界畝產紀錄,到現在已經實現每公頃18噸的目標。
南繁基地服務保障能力不斷升級。扎實實施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在三亞、陵水、樂東等3個市縣最適合從事南繁科研育種的區域劃定26.8萬畝國家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納入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全部上圖入庫,實行用途管制。推進南繁科研育種新建核心區流轉土地達3萬余畝,完成22萬畝的南繁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了南繁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南繁基地田間育種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在南繁新建核心區劃定745畝建設用地,集中建設專家住宿、科研、生活等配套服務區。其中,三亞市落根洋新建核心區配套服務區已經建設完成,江蘇省等南繁單位已進駐使用;陵水縣安馬洋新建核心區配套服務區一期工程2棟生活辦公樓主體結構已完工,其中,3號樓167套房已完成裝修,2號樓166套房正在組織裝修施工;樂東縣抱孔洋新建核心區配套服務區項目已完成13棟生活辦公樓主體結構封頂,正在進行二次結構建設,預計2021年南繁季前大部分配套服務區設施可以投入使用。
高標準發揮海南多方優勢,推動南繁育種實現“四個轉變”作出貢獻
以打好種業翻身仗為突破口,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是當前極其重要的任務。海南將重點發揮“四大優勢”,推動“四個轉變”,加快建設“南繁硅谷”,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海南貢獻。
海南擁有天然的資源稟賦優勢。海南素有熱帶動植物“天然基因庫”美譽,擁有作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等種類繁多的熱帶農業種質資源。同時,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匯集了來自全國的優異種質資源,極大豐富了海南省農業種質資源多樣性,帶動了冬季瓜菜生產、水產苗種繁育等特色產業經濟,有力支撐了海南農業農村快速發展。
海南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海南是我國南大門,區位靠南海、近東盟、通南亞,是我國聯結東南亞的海上中樞、連通兩洋的咽喉要塞,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關鍵樞紐,承擔著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打造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等重要使命,為南繁育種常年化創造了良好的區位發展空間。
海南具有優越的政策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南繁時為國家南繁硅谷擘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戰略部署,將舉全國之力、聚四方之才,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基礎設施、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金融財稅、人才引進、海關監管等領域給予更大的支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支持國家南繁硅谷建設,為南繁育種協同化創造了良好的政策條件。
海南享有自貿港制度集成優勢。中央賦予海南更大改革自主權,支持海南開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建設,國家南繁硅谷建設將擁有更多自主權和更高靈活性。《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推進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往來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等系列投資貿易便利化制度,為南繁育種產業化創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環境。
以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為基礎、以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為支撐、以南繁科技城為載體,推動南繁科研育種由季節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種子研發轉變,由單純育制種向種業全產業鏈轉變,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協同轉變,由南繁事業向南繁事業與產業并舉轉變,加快形成國家南繁硅谷,促進國家種業大發展,引領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高起點建設“南繁硅谷”,在新發展階段為打好種業翻身仗作出新貢獻
加快推進南繁硅谷建設。盡快編制完成《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2021-2030年)》并印發實施,加快建設南繁科技城、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和作物、畜禽、水產等現代種業產業園,全力打造國家種業創新公共技術平臺,推進國家精準設計育種中心、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南繁育種科技服務中心等關鍵共性平臺建設,建成生物育種專區和新建核心區配套服務區。開展農作物和水產聯合攻關創新,創建現代種業改革開放試驗區,在海南打造產業化、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和國際化的南繁硅谷。
加速形成要素集聚態勢。重點圍繞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業系等高端資源,逐步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種業創新發展體系,加快推進南繁科技城科研基礎設施和城市生產生活配套功能建設,爭取集中啟動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打造種業創新標志性工程。目前,已引進德國科沃施、先正達集團中國、隆平高科等國內外優質種業企業和中國科學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中國科學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科研樓、三亞南繁種業科技眾創中心、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等先導性項目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人才、產業、技術、資金等要素集聚的態勢初步形成。
持續推進種業制度創新。主動銜接將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核發權限下放至海南省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農作物種子進出口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印發《進境植物繁殖材料隔離種植場所考核互認工作實施方案》,創新植物檢疫聯巡聯檢新模式,入選海南自貿港制度創新案例。下一步,將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植物新品種保護管理方法》等種業若干規定,梳理現行的種質資源引進、審批、檢驗檢疫等種業相關制度,利用自貿港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政策,加快制度集成創新,探索實行“備案制”代替“審批制”,簡化審批流程,推進要素流動自由化、便利化,提高企業入駐效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