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西部脫貧地區的一名縣委書記,我將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通過“三四五”發展路徑和舉措推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
聚焦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建立“三大工作機制”促有效銜接
認真貫徹黨中央部署,結合實際研究出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辦法意見,通過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為有效銜接提供根本保證。
建立常態化幫扶機制。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監管機制總體連續穩定。繼續健全駐村第一書記的選人機制和駐村制度。推動縣鄉村三級書記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牢牢抓在手上。
建立常態化監測機制。對全縣所有脫貧鄉鎮、脫貧村、脫貧人口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進行全面排查并開展常態化監測,確保脫貧人口不返貧和防止發生新的貧困。對全縣脫貧不穩定戶開展常態化監測,繼續加大就業、產業、教育、生態、消費等幫扶力度,加快實現“輸血”脫貧向“造血”致富、數量達標向質量提升。對全縣邊緣易致貧戶和特殊困難群體開展動態監測和回訪,推動綜合性社會保障應保盡保和有勞動力脫貧家庭一戶至少一人以上就業,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
建立常態化幫轉機制。借鑒精準扶貧經驗辦法推進鄉村振興。依托農業農村部幫扶,搶抓黨中央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機遇,努力將劍河縣納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推動定點幫扶脫貧攻堅工作機制轉化為幫扶鄉村振興工作機制。用好“東部企業+劍河資源”“東部市場+劍河產品”“東部總部+劍河基地”“東部研發+劍河使用”等模式,進一步在產業、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動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轉化為幫扶鄉村振興工作機制。
緊扣高質量發展,推動“四個輪子一起轉”促有效銜接
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最根本的支撐。
做強工業經濟,著力解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動力問題。按照“圍繞農業抓工業、圍繞林業抓工業”思路,依托現有特色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精準招商,積極承接“雙循環”下的產業轉移,大力推動以食用菌、中藥材、肉制品、林產品等為代表的特色農林產品精深加工業做大做強,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林產林化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億元,年均增長12%。
提升農業效益,著力解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支撐問題。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大力推動劍河縣以食用菌一縣一業為主導,林產林化、中藥材、生態畜牧為支撐,多種林下經濟業態并存的“1+3+N”鄉村產業體系提檔升級。積極搶抓黨中央啟動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以縣為單位開展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等機遇,加快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全力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特色化、標準化發展,著力打造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縣、林下經濟發展示范縣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先行示范縣。力爭到2025年,全縣“1+3+N”產業體系總產值達30億元以上,其中食用菌年產值達10億元以上,形成全產業鏈、全價值鏈,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認真貫徹中央關于“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決策部署,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積極搶抓黨中央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機遇,大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十四五”期間,全縣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4萬畝,每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6.5萬噸以上。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長江十年禁漁”指示精神,主動參與長江保護開發。
推動城鄉融合互動發展,著力解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動能問題。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著力提升城鎮綜合服務品質。大力發展城鎮服務經濟和消費經濟,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鎮,把城鎮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平臺和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城鄉融合互動發展,充分激發城鎮化最大內需潛力。力爭“十四五”期間,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左右、5%左右,分別達44440元、15073元。
推動旅游業提質增效,著力解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效供給問題。積極搶抓全國旅游業“大洗牌”的機遇,加快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智慧旅游示范區,著力打響“劍河溫泉”“劍河華潤希望小鎮”“仰阿莎國家森林公園”等旅游品牌,發展鄉村旅游,力爭到2025年,實現旅游總收入達到64.47億元,年均增長15%,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立足鄉村振興要求,補齊“五大鄉村短板”促有效銜接
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建設行動的決策部署,加快補齊鄉村振興“短板”“弱項”。
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工程,力爭到2025年,農村水、電、路、訊、房、氣、廣播電視、物流等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農村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取得明顯成效。
加快補齊鄉村生態短板。積極搶抓黨中央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的機遇,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整縣推進工程,采取運行管護經費由“財政補助一點、社會籌一點、村集體補貼一點、農民適當出一點”等方面,建立“建管養用”一體化機制,因地制宜推進“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村容村貌,建設幸福宜居的美麗鄉村。
加快補齊鄉村人才“短板”。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鄉土人才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扎實推進農民合作社負責人提升計劃和現代農民培育計劃,實施農業企業家、農村創新創業人才重點培育工程,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服務。
加快補齊鄉村文化“短板”。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著力培育文明鄉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著力打造文明鄉村。加強對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鄉村風貌、農村文物古跡的保護開發,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避免大拆大建,確保留住鄉愁。
加快補齊鄉村組織“短板”。實施全面提升農村黨建質量三年行動計劃,依托縣鄉村三級換屆建強村“兩委”班子,全面整頓農村軟弱渙散黨組織。認真開展“忠誠干凈擔當、喜迎建黨百年”專題教育,把廣大黨員和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認真指導180個行政村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制定村規民約,探索成立鄉村振興協會,充分發揮鄉賢作用,提高鄉村治理能力,著力構建自治、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打造平安鄉村、法治鄉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