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推進三產融合 打造振興樣板——黑龍江省興十四村調研報告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胡永萬 謝宗良 字號:【

  付華廷自1972年任興十四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憑借著“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不讓一人受窮,不讓一戶掉隊”“只要我干一天,就讓老百姓說共產黨好”的執著信念,把村黨組織建設成“鋼”班子,把黨員鑄造成“鐵”隊伍,帶領興十四村人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村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近期,我們到興十四村調研,一進村口,就被“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的牌子所吸引。這塊牌子就是破解新時代興十四村振興的密碼。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是1956年由山東臨沂地區移民響應黨中央開發北大荒號召組建起來的新村。幾十年來,興十四村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成為“龍江第一村”和首批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黨的十八大以來,興十四村統籌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和農村信息化、城鎮化,走出了一條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興十四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發揚“闖關東精神”和“拓荒牛精神”,堅定不移改革創新,全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初步實現了鄉村振興,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面旗幟。

  產業興旺融合強。興十四村依托農業機械化和農田水利化,實行土地規模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發展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等現代化大農業,實現農業提質增效;建設富華國際生態產業園,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物工程、綠色食品生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教育培訓、文化體育、休閑觀光、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農村,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全村2.4萬畝耕地只有2%的勞動力種植,98%的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全村和富華集團總資產達到24.1億元,2019年實現糧食總產量3650萬斤、總收入21.6億元。

  生態宜居村莊美。興十四村始終堅持以產業反哺農村農民,打造了一個生態宜居、生產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的農村現代化特色小鎮。商業服務一條街、省委基層干部培訓中心、五保供養中心、高級中學教學樓、幼兒園、文體場館等鱗次櫛比。全村1.16萬名村民(原住民2000人)全部住進136棟花園別墅和34棟公寓樓,住宅采用水源熱泵取暖,實現了低碳、節約、環保。住宅區內栽植松樹、云杉、杜松等10多個樹種40多萬株。環衛隊每天3次對村內進行清掃,做到環境衛生沒有死角。年產5000萬株苗圃1處,累計人工造林1.5萬畝,全村森林覆蓋率達40%。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旅游和客商投資。

  鄉風文明正氣揚。興十四村制定了涵蓋村風、民俗、婚姻、家庭等的村規民約,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倡導文明家風,培育淳樸民風,弘揚道德新風,激勵村民做文明人。先后選送136名年輕人到全國有關大專院校學習,有計劃開展文化、科技、衛生、法律、文明禮儀、體育健身等培訓,有效提高村民科學文化素養。組織三八婦女節巾幗奉獻表彰大會,五一勞動節黨員干部群眾整治村內環境衛生,六一兒童節為孩子們歡慶節日,“七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等,大年三十晚上全體村民一起吃大蛋糕;中秋節和國慶節一起扭秧歌、跳廣場舞,演自編自演的節目,篝火晚會,吃月餅、吃西瓜,熱熱鬧鬧。堅持每月都舉辦一次政治文化活動,不斷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質,傳承弘揚“艱苦創業、拼搏爭先、科技興村、共同致富”的興十四精神。

  治理有效黨建領。興十四村在村黨委書記、富華集團董事長付華廷帶領下,充分發揮黨委戰斗堡壘作用、班子成員骨干帶頭作用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圍繞自治、法治、德治做文章,走現代鄉村創新治理之路。將全村分成12個網絡小組,對村民實行網格化管理,各網格員協助村干部宣傳政策法規,解決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不斷豐富村民議事協商形式,拓展參與村級公共事務平臺,實現群防群治、共建共享。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村民法治意識和黨員干部法治觀念,提供公益法律服務,把各項涉農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對所有村民實行星級化管理,全面落實村規民約,形成了“群眾管群眾,不讓干部操心”的良好局面。

  生活富裕幸福足。興十四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讓廣大村民共享發展成果,村民過上了城里人羨慕的生活。村民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7.7萬元,本村村民一家一棟單體花園別墅,外來村民全部住上公寓樓,每位興十四村民都享受吃水、學生入托、上學等“十項免費”待遇,還享受米、面、油、肉等18項福利待遇,做到了村民口糧按小紅本免費供應。村學校和高級中學師生達1100多人,考上國家重點大學的獎勵2萬元,實現了從幼兒園到高中不出村。居民醫保參保率達到100%,實現醫保費用全免費,村民享受新農合醫療,每年到村免費為村民進行體檢篩查。村里成立了藝術協會、舞蹈隊、腰鼓隊、籃球隊等,舉辦農民書屋、文化大院,每年開展各項體育文化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村民有很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興十四村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鄉村振興要求,創新發展模式,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完善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全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推進現代化大農業提質增效。興十四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依靠先進的農業新技術,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有機農業,重點打造好“三個基地”。核心面積2.4萬畝,已建成萬米智能溫室1棟、3000噸庫容的馬鈴薯種薯窖、1200平方米的智能程控水稻催芽車間,溫室大棚總數達到1331棟,先后購置大型噴灌100多臺套,耕地實現100%高效節水噴灌。一是有機食品生產基地。依托園區溫室大棚,重點打造有機果蔬生產基地,“興十四牌”有機果蔬在全國已小有名氣。每年棚室內種植西瓜、香瓜、食用菌、草莓等各種有機綠色果蔬20多種。依托興十四大型農業機械作業合作社(覆蓋作業面積10萬畝、代耕30萬畝),全村共種植有機水稻1.5萬畝,優質馬鈴薯2100畝。全村有機認證土地15124畝,申請有機品種19個。二是名優特品種試驗基地。園區實驗種植的美國紅提、新疆的馬奶葡萄、大連的大櫻桃、山東的大油桃等優良品種取得成功。大櫻桃最大單果重18.6克,油桃最大單果重400多克,特大西瓜達168.8斤。2020年大棚內種植靈芝30000段,純利潤可達120多萬元。三是航天育種基地。園區與航天育種公司合作成立了甘南縣農聯雙創航育種業有限公司,種植展示品種有航天茄子、航天辣椒、航天紅小豆、航天大豆等10余個品種。航天茄子單株結果量普遍在110個以上,航天辣椒單株結果量普遍在90個以上,航天紅小豆畝產470斤,航天大豆畝產600斤。

  推進農業產業化項目落地開花。興十四村始終圍繞糧食生產做文章,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業產業化。一是做精做細有機大米、大煎餅、雜糧雜豆等加工項目。充分利用新建水稻加工廠的先進設備,加工高品質有機大米,銷售收入超千萬元,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為湖北孝感捐獻有機大米12萬斤。二是不斷開發高附加值新品種。黑龍江衛諾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酶制劑生產項目銷售收入比2019年增長30%,稅收增長50%,是甘南縣唯一有出口貿易額企業。三是做好糧食儲備與貿易。投資2億多元建設了擁有50萬噸儲備量的興十四村糧食倉儲有限公司,在全力做好國家臨時性儲備4萬噸水稻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糧食貿易,代收代烘代儲等業務。四是加快招商引資項目落實落地。與山東水發集團合作的黑龍江富華錦河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總投資10.56億元,同時用發電余熱帶動300畝連棟智能溫室,打造農業生態產業鏈。該項目已經完成設備調試,2021年并網發電后,年發電量4.32億千瓦時,供暖能力150萬平方米,可實現年均營業收入2.33億元,每年上繳利稅近1000萬元,帶動就業人數近千人;與黑龍江碩農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的70萬穗鮮食玉米加工項目,與山東水發集團農業板塊合作的300畝連棟溫室項目,與山西皓天弘毅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豐尚集團投資20億元年12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以玉米為原料生產花青素、生物質面粉、生物質玉米復合肥和土壤改良劑等產品),已經簽訂合作協議。

  推進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興十四村圍繞服務一二產業,適應農村信息化和城鎮化發展需要,加快發展教育培訓、文化體育、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一是教育培訓。興十四村人才培訓基地14年來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8900人、基層黨員干部24310人。付華廷書記為每期培訓班講第一課,讓學員經受艱苦創業、奮發圖強、敢想敢干的精神洗禮。帶領學員看、講給學員聽,把興十四村“生態農業、產業鏈條、集團推進、規模經營、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格局經驗全面真實展現給大家,可學可鑒可行。村里先后接受127名大學生村官,有20多名得到提拔重用,今年村黨委副書記王淑媛被提拔為甘南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二是文化體育。興十四村文體館承接黑龍江省空手道錦標賽等大型比賽4次,舉辦羽毛球、籃球、乒乓球、臺球等中小型比賽30多場,形成了全民運動、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2020年投資3000萬元建成的5000多個座位的體育場,成為全省最大的村級體育場,更好地發揮黑龍江省重競技培訓基地優勢。三是休閑旅游。近年來投資2600萬元新改擴建富華賓館,裝修運動員公寓,可同時接待1200人住宿和就餐。在原有村史展覽館等30余處景點的基礎上,打造文體館、龍泉綠色莊園、荷花湖等田園風光,大力發展旅游產業。2019年接待來自八方的游客近20萬人。四是電子商務。成立黑龍江興十四信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建設“興村網”,涵蓋便民服務、電子村務、電子商務、電子農務,提供650多項服務內容,打好興十四村的牌。“興村網”淘寶店鋪、霽朗天貓店鋪、東北惠微商城等已經全面上線,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興十四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多渠道就業,拉動了人口聚集,加快了農村信息化和城鎮化步伐。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啟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從興十四村做法經驗來看,新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們有幾點啟示。

  一要有好的帶頭人擔當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付華廷自1972年任興十四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憑借著“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不讓一人受窮,不讓一戶掉隊”“只要我干一天,就讓老百姓說共產黨好”的執著信念,把村黨組織建設成“鋼”班子,把黨員鑄造成“鐵”隊伍,帶領興十四村人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村集體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興十四黨委班子從嚴要求自己,始終真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村黨員干部和“兩委”班子得到了群眾的真心擁護和全力支持。興十四村之所以成為“龍江第一村”,成為農業農村戰線一面始終高高飄揚的旗幟,實踐表明一個好的帶頭人、一個好的黨支部,是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的堅強組織保障。

  二要有好的思路和規劃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興十四村經過多年的集體經濟實踐和摸索,確定了自己的發展思路和戰略規劃:一是以農民思想道德建設為保障,依靠高度水利化和機械化,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和集中連片種植,加快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二是依靠本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進而實現農村新型工業化;三是依靠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等第三產業,使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四是依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人口向興十四村聚集,村集體經濟增加對公益事業和公共設施的投入,實現公用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推動城鎮化加快發展。興十四村發展歷程表明,正確的思路和規劃,是引領農業農村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指路明燈。鄉村振興是篇大文章,必須統籌謀劃、規劃引領,有序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三要有產業融合和人才支撐。興十四村緊扣產業發展布局,全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確定的“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依托農業機械化和農田水利化,實行土地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依靠科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業產業化;建設農村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電子農務和便民服務綜合服務平臺,實現農村信息化;靠產業、上項目、搞服務,實現多渠道就業,拉動人口人才聚集,實現農村城鎮化。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是支撐,人才是關鍵,要實行更加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評價激勵機制,留住人、增能人、育新人,形成依靠人才推動產業發展,在產業發展中培養人才的局面。

  四要有精神文明強化內生動力。農業農村現代化,也包括農民現代化,推進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不僅需要產業來支撐,更需要黨建引領和精神文明來鑄魂,只有釋放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活力,才能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興十四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加大教育、醫療、社會救濟、環境保護等公益事業的投資力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定期開展文明戶評選,有力提升了村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口袋鼓了腦袋不能空,生活富裕了精神要充實,興十四村實踐表明,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保證,也是促進農民現代化的關鍵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學好用好習近平總書記“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開展農民思想文化教育,宣講黨的“三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強化振興家鄉的內生動力,煥發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FormatImgID_0#

  (作者單位:中央農廣校、中國農民體協)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