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要指示要求,2018年起,江蘇省南京市認真做好“分類規劃+分層推進、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村莊清潔、公共空間+美麗庭院、農民主體+長效管護”等“五個加法”,扎實有序推進各項重點工作。截至目前,南京6000多個自然村全部開展垃圾分類,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99.9%,“四清一治一改”全面完成,涉農鎮街100%推進美麗庭院創建工作……如今的南京農村,干干凈凈迎接小康、美麗宜居邁向振興!
“分類規劃+分層推進”, 全域推進美麗宜居
整治建設,規劃先行。新一輪村莊分類規劃進一步明確了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等要求,建設了1200多個重點村,通過大力開展規劃師下鄉活動,堅持開門規劃,實現了行政村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美麗鄉村村莊規劃建設全覆蓋。
“村莊肌理、鄉土風貌是鄉村最寶貴的氣質,突出節點建設、連點成線帶片,不搞大拆大建,在對原鎮村布局規劃評估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村莊布局規劃,強化科學引領,是我們一直堅持的路子。”南京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還充分考慮村莊自然條件、空間形態、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區域文化等因素,因村施策、分類推進行政村、自然村、規劃布點村等村落建設,全面建成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對5年內可能拆并或居住過于分散的自然村,大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實現村容村貌干凈整潔;5年內不拆并的自然村,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實現人居環境全面提升;有條件的規劃布點村,全面建成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同時選擇111個行政村,整村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基本實現垃圾減量化、污水資源化、廁所無害化、村莊綠色化和配套標準化。
“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應改盡改強力攻堅
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污水處理、廁所革命便是其中難啃的硬骨頭。協同推進,實現“廁污共治”,南京拿出了應改盡改、一票否決的硬招實招。規劃布點村首先實現全覆蓋,非規劃布點村則分類梯次推進,對于臨近城鎮且條件允許的村莊,納入城鎮污水管網統一處理。
在南京江寧,全區采取“特許經營”的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國企參與,實現污水建設運維的市場化運作。“街道作為污水設施使用主體,按特許經營方案和約定向特許經營者交納污水處理服務費、污水管理費。”南京市江寧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區采取‘街企結對’方式實施,經雙方充分協商后,簽訂結對代建協議,由集團按規范程序組織工程實施,街道配合,共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小康不小康,廁所是一樁。”南京市三年投入3.29億元,做到改廁的圖紙、培訓、施工和驗收“四統一”,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為保證改廁質量,南京市嚴格規范項目招標、加強施工隊伍培訓,強化施工質量監管,統一編碼建檔,逐戶嚴格驗收,并把戶廁改造接管需求納入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統一考慮,盡可能與污水處理設施同步設計、同步建設、一體化推進,能接入管網的首選入網,暫時不具備條件的預留好接口。
穩步推進“改廁”工作,不是光使勁就行,還考驗著基層治理的智慧。六合區雄州街道臺園社區的“廁所革命”,社區黨員干部們就花了“大力氣”,用了“巧功夫”。有的居民擔心化糞池處理過的糞便不能用作施肥。臺園社區網格員宋誠全程跟進了轄區的“改廁”工作,他表示,糞便在化糞池內經過密封、發酵后,保氨效果可達95%以上,肥效反而能增高2~3倍。
“垃圾分類+村莊清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小朋友們以及各位居民朋友們,你們知道垃圾是如何分類的嗎?垃圾桶上的標識你們認識嗎?”在南京,垃圾分類知識小課堂逐步走進了各個社區。南京市自2017年全面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采取農戶初分+保潔員上門分類收集模式,在全市已初步形成“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鎮回收清運、區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加快向自然村組延伸拓展,聚焦提升硬件水平和分類投放準確率,力爭實現村組垃圾分類全覆蓋。
在村莊環境整治過程中,各郊區切實扛起責任擔當,用心用情投入,見事早、行動快,農村垃圾分類早于城區、好于城區。
實施“村莊清潔行動”是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項基礎性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以來,南京所有自然村全面開展清潔工作,對村莊環境衛生臟亂差問題進行集中整治,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有序,村容村貌明顯提升。“改變最大的應該就是村里的污水沒有了。”江寧區谷里街道雙塘村工作人員鄭川說。曾經的雙塘村張家村常被村民吐槽“村里的廁所沒水沖,衛生差”“家里的污水就在村路上流”……如今的張家村變成了風景如畫的小村落。
“公共空間+美麗庭院”,扮靚“小家”和諧“大家”
在全面完成“三清一改”基礎上,南京市集中各方力量清除斷壁殘垣,加大公共空間治理力度,解決占用公共資源、私搭亂建、無序種養等難題。溧水區晶橋鎮提出村口是形象、門口是自律、塘口(水)是重點,潔化是基礎、綠化是提高、美化是追求的“三口三化”行動。通過治亂整破,真正把公共空間精準“騰出來”、有效“用起來”、長效“管起來”,最終讓公共空間“美起來”。
南京市以美麗庭院的建設為抓手,通過充分發揮廣大婦女在社會家庭中的獨特作用,以“五清”行動為抓手,深入開展“四美”示范庭院創建活動,積極打造美麗庭院示范片(帶)。高淳區婦聯通過廣泛動員,開展多項活動,引導農村婦女主動“美化小院子”,打造一批特色庭院;“富裕錢袋子”,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幸福一家子”,以良好家風帶動淳樸民風,促進文明鄉風。
“農民主體+長效管護”,共建共享共治共贏
在打造提升硬件之余,必須落實長效管護機制,改變村民生活習慣,發揮村民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為此,南京充分尊重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創新鄉村治理模式,讓農民參與環境整治與長效管護,堅持農民主體、實施多元共建,目前已基本建立起政府、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等多元投入、合力共建機制。
在溧水區白馬鎮曹家橋村尤陳邊自然村,“門前三包”責任制的實施讓全村近80戶人家共同參與鄉村的共建共治共享。“我們為每家每戶劃分了衛生保潔責任區,同時每季度安排專人統一檢查,對排名靠前的家庭發放日常用品獎勵,全年分數匯總后還會再次進行獎勵。” 曹家橋村村委會副書記曹世龍說。從最初的不理解、不支持,到現在全民參與,共建共治共享已經成為曹家橋村、白馬鎮乃至溧水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一大利器。
如今,南京市正按照“五有”標準,健全完善鎮街綜合管護、村級自行管護、專業化第三方管護互為補充的長效模式。浦口區構建起長效管護“四個一”的標準化模式,即“一張清單”明確方向、“一支隊伍”保障運行、“一把尺子”確保公證、“一套機制”健全體系,長久有效保持整治成果;棲霞區龍潭街道則以水美引領特色,通過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水一方”鄉村旅游品牌,促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今,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持續深入推進,帶來的不僅有鄉村干干凈凈迎小康的環境新面貌,更有鄉村產業融合新氣象!
(作者單位:南京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