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縣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全境地勢平坦,平均海拔20米。當地屬暖溫帶半干旱氣候,氣候溫和。全縣總面積830.1平方公里,轄7鎮2鄉1區,共524個行政村,總人口33.5萬,農村人口28萬,共80634戶,常住戶62577戶。全縣耕地面積89萬畝,人均耕地2.66畝,是傳統農業大縣。
2018年以來,武邑縣把改廁作為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頭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糞污和生活污水協同處理的長效機制。截至2019年底,全縣累計完成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40074座,2020年計劃完成改廁任務18210座。
“懂”“干”“管”“驗”,群眾全程參與
萬事開頭難。改廁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各地農村基礎條件不同,情況千差萬別,哪一種模式最適合我們呢?誰也不敢說。”談及改廁,武邑縣委書記劉勇感慨:“最笨也是最快的辦法就是去‘偷師學藝’。”
2019年3月,縣農業農村局牽頭,邀請有關專家和衛健局技術人員,先后到北京市密云區、石家莊趙縣和井陘縣等地“取經”。經過多次調研,結合當地實際、科學論證后,決定采用大三格式化糞池。
“大三格式化糞池糞污處理能力強,占地面積小,節省土地資源,場地選擇靈活,抗壓、抗腐蝕、抗沖擊,使用壽命長,施工快,經濟實惠,這個‘鞋子’適合我們這兒的‘腳’。”劉勇介紹大三格式化糞池的特點。
確定方案后,武邑縣聘請石家莊新中遠工程設計有限公司進行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施工圖紙設計,單個招標采購價1444.47元,是目前為止衡水市投資最高、標準最高、無害化處理最高的民生工程。為了把好事辦好,確保施工人員掌握施工標準要求,縣農業農村局先后兩次邀請市、縣業務骨干就三格式玻璃鋼化糞池的施工技術進行培訓,防止后期安裝出現問題。
“改廁得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依靠群眾。”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縣長李昌介紹,“離開老百姓,干啥都不行。”整個改廁過程中,群眾“懂”“干”“管”“驗”,全程參與。
宣傳群眾懂。縣衛健局印制了2000份《農村廁所革命技術指導手冊》發放到鄉鎮和施工單位,印制20000份《農村三格式化糞池廁所建造技術要求》發放到改廁戶,做到施工者“人人懂技術”,改廁戶“人人懂要求”。
引導群眾干。動員改廁戶按照施工標準,自己動手將化糞池、蹲便器所需坑道挖好,既縮短了工期,又使老百姓掌握了技術。“政府掏錢買馬桶,農戶動手挖坑池,最后政府把1000元工錢補給農戶。”在龍店鎮陳家屯村,支部書記陳占國說,“這個做法讓老百姓很高興。同樣是1000塊錢,你是給施工隊呢還是給老百姓呢?讓老百姓自己動手,效果要好得多。既發動了群眾,又讓群眾得到了實惠。”對于一部分青壯年長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婦女的農戶,政府付費組織施工隊上門施工。
動員群眾管。每村成立改廁質量監督小組,成員由村“兩委”以外的村民代表組成,監督小組全程參與改廁工作,形成鄉政府主管、第三方監理、村民代表監督的全方位監管體系。
效果群眾驗。全部安裝完畢后,竣工驗收實行鄉鎮、第三方監理單位、監督小組、改廁戶四方簽字,達不到標準的限期整改,整改完四方簽字后再跟第三方統一結算。
因地制宜,妥善處理糞污
武邑縣“決不就改廁搞改廁”,將改廁與生活污水收集利用以及后期管護機制統籌考慮,綜合考慮鄉鎮規模、發展規劃、人口集聚程度、管線鋪設情況及自然條件等特點,因地制宜。
在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石華康看來,改廁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總得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點到面。城中村、城郊村住戶相對較集中,武邑縣將25個城中村、城郊村的糞污全部接入縣城污水收集管網,通過縣城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
大部分村莊居住分散、點多面廣,改廁的同時,將廚房和生活用水通過地下管道排入廁所儲水桶用,利用小型提升泵自動沖廁。廁所糞污通過吸糞車轉運至鄉鎮地埋式大三格化糞池進行處理,出水進入鄉鎮污水處理站進一步處理,然后將糞污轉運至有機肥廠。
縣生態環保局污染防治科工作人員晉冰介紹:“我們在8個鄉鎮政府駐地各建設1處集中式污水處理站和大型地埋三格式化糞池。全縣購買50輛抽糞三輪車,交給第三方公司來干,清掏農戶廁所糞污。”
“糞池滿了之后,打電話給服務公司,每次抽取費用40元,價格是原來市場價格的一半,便宜衛生又高效。”談及改廁后的變化,龍店鎮陳家屯村村民武東菊喜上眉梢。
在龍店鎮污水處理站,站長李彥軍介紹了整個污水處理的過程,“污水管網收集的污水和三格式化糞池里的糞液靠重力流入格柵渠,由格柵截留較大懸浮物和漂浮物后進入調節池,使污水均質均量。調節池出水再經過提升泵提升,進入污水處理設備,經過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MBR膜池-污泥回流池等工藝處理后,實現達標排放。”
技術員杜毅祥補充說:“MBR膜出水進入紫外線消毒器進行消毒,經消毒后的污水達標排放。沉淀池的污泥,一部分經污泥回流泵返回生化池,剩余污泥進入貯泥池。”
糞污還田,形成生態循環
“這些糞污最后如何處理?”
面對提問,地方同志帶我們來到位于清涼店鎮開發區的河北隆大莊園生物有機肥有限公司。
“這是縣花了1400萬元建設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項目建有8000平方米有機肥車間、800平方米有機肥檢測和研發實驗室,占地面積100畝。還購置了有機肥生產設備及配套設施、菌種生產及檢測設備等,生產有機肥,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于2019年12月底建成投產。”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魏永順解釋。
“老白,你給講講具體情況。”
魏永順喊的“老白”叫白廣洲,是該公司負責人。
“我們利用人畜糞便與植物秸稈、微生物菌,依托中國農業大學技術優勢,與上海萬木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利用生物發酵,生產高端生物有機肥,能有效抑制蟲害、分解土壤藥物殘留、解決土壤板結等問題。”
整個養殖場有800頭奶牛,周邊種植了1500畝玉米。
他邊走邊說:“我之前就是搞養殖的,在養殖場基礎上,加上這個有機肥項目后,形成‘畜禽養殖-糞污處理-有機肥還田-農作物種植’生態循環模式。等于在原來的基礎上,政府出資購買有機肥生產設備,我們把人畜牧糞污綜合利用制作有機肥,形成一個閉合的循環生態產業鏈條,既利用了資源,又提高了效益。”
鄉鎮的大型地埋三格式化糞池滿了之后,公司會派人前去抽取,回來再做干濕分離處理,將糞渣、糞皮等用作生產有機肥。
“政府投資建設后,公司有機肥利潤如何分配?”
對這個問題,魏永順介紹:“公司設計年生產有機肥10萬噸,年銷售收入5600萬元,年創利潤500萬元,每年交納70萬元的收益資金用于縣脫貧攻堅,實現穩固脫貧。”
明確分工,構建長效機制
“武邑縣整個改廁情況在衡水處于前列。2019年10月,衡水市農村改廁現場會在我們這兒開。改廁是民生工程,之所以能夠高效推進,靠的是部門間責任明確、分工協作、各司其職,這是改廁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劉勇說。
據介紹,在改廁中,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糞污集中處理的組織協調、指導推進、考核評價;生態環境分局負責第三方運維公司公開招標、檢查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情況、定期對出水水質進行監測;農業農村局負責購買清掏、運輸、干濕分離車輛,指導鄉鎮成立第三方清掏公司;財政局負責統籌財政涉農資金以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改廁、畜禽資源化利用、污水管網建設等各級專項資金。
談及后期長效維護,李昌總結:“‘四項機制’形成體系,打造了改廁過程的‘四梁八柱’。體系順了,工作才能高效開展,以后不管誰調整崗位,整個鏈條都能長期運行。”
一是領導管控機制。成立農村糞污治理管控領導小組,由相關縣領導任組長,加強領導和督導;鄉鎮建立農村糞污治理管控領導小組,由鄉鎮長任組長,每村配備1名糞污管控監督員,開展各類管控運行情況的巡查監管,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二是多元參與機制。縣、鄉、村層層動員,廣泛發動。全縣先后組織2次培訓會、2次觀摩拉練、6次集中調度,各鄉鎮組織各類觀摩19次,壓力層層傳遞;村干部率先改,當示范,做模版;群眾自己動手,主動參與,化糞池、蹲便器等所需坑道全部先行挖好,縣、鄉、村、戶四力合一,多元參與。三是市場運營機制。每個鄉鎮聘請一個第三方運營公司,所需人員全部從農村配備,負責農戶糞廁清掏、運輸、干濕分離和綜合利用以及廁具損壞后的維修和管護,確保糞液滿了有人抽、廁具壞了有人修、抽走之后有效用。四是信息化運行機制。聘請第三方運營公司,建立信息化運行平臺,全縣改廁戶信息全部納入平臺數據庫,及時掌握抽廁需求和維修信息。對抽糞車全部安裝定位系統,科學調度,就近及時提供服務。
廁所革命,效果逐漸顯現
武邑縣的廁所革命初步彰顯了三大成效。
一是改變了如廁環境。“以前的廁所臭氣熏天,夏天蒼蠅多,真是惡心人。”談起之前的廁所,龍店鎮李家口村村民李金剛連連搖頭,“現在好了,上完廁所后一摁開關就出水,臟東西全都沖走了,比以前強一百倍。”
二是促進了資源節約利用。“我們這兒是地下漏斗區,地下水水位變得越來越深,真擔心以后的子孫還能不能吃上水。改廁以后,生活污水用來沖廁,處理過的水還能用來澆地,省了很多水。”審坡鎮高莊村村民楊虎星說,“另外一個就是糞便被有效利用了,以后種莊稼就用有機肥,這樣對土地好,種出來的莊稼也更健康。”據介紹,改廁完成后,初步計算年可節約水資源500萬立方米,僅此一項,全縣農民可節省開支1000萬元。通過無害化處理后的糞污,年可生產有機肥2萬余噸,價格每噸500元,與市場上每噸售價2000多元的復合肥相比,年可為農民節約生產成本3000多萬元。
三是逐步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小廁所,大民生。”改廁后農戶的如廁環境發生變化,生活污水也不再隨地潑灑,糞污轉化成有機肥,改良了土壤,有助于“藏糧于地”,提升糧食產量,形成生態循環產業鏈,農村的人居環境正在逐步改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