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鄉村“高顏值” 賦能“新”建設——中央媒體探訪鄉村美麗蝶變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見習記者 宋曉娜 字號:【

  “十年前,哪能想到有這么好的生活啊。”“以前村里是泥濘的土路,一下雨不穿雨鞋都沒法出門,垃圾遍地?,F在好了,瀝青路鋪起來了,路上看不到一處亂扔的垃圾。”“環境越來越好了,日子也越來越好了,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這是記者在基層采訪時最常聽到村民所說的幾句話。

  近日,中央媒體“探訪村莊美麗蝶變”記者行活動走進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吳地村、竹嶺村、蘇家坡村,武平縣城廂鎮云寨村,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紅橋場練家分場、蓮荷鄉夏陽村、姚家鄉灘頭村、蘇家塘村、好客王家村共9個村莊,探訪當地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政策措施、經驗做法、進展成效。

  龍巖市全面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實施“一革命四行動”,探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水土流失治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有機有效銜接。全市6個村莊入選全國“千村萬寨展新顏”展示活動,上杭縣獲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上杭縣古田鎮等1鎮4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橫峰縣以“秀美鄉村、幸福家園”創建為抓手,全域推進秀美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系統推進、民主管理、產村融合”的富有橫峰特色的三農發展之路。成功脫貧摘帽,完成全縣660個村莊“七改三網”掃一遍,實現100%自然村干道與入戶道路硬化、100%農戶住房安全、100%村莊通電、通廣播、通網絡,獲評“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和“江西美麗宜居示范縣”第一名。

  兩地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成效顯著。近年來,農村環境得到良好治理,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凈化了風氣,解放了農民的思想觀念;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激發經濟活力,促進了農村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農村環境 “煥新顏”

  整潔寬敞的石板路廣場,房屋錯落有致,小橋下流水潺潺,竹林搖曳、疏密有間,裝點村景。這是記者在吳地村看到的場景。

  近年來,吳地村修道路、改廁所、清垃圾、拆圍墻危房,多措并舉,村容村貌顯著提升,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典型和縮影。

  “山中一口鍋,四面要爬坡”,這是曾經流傳在吳地村的一句俗語。而現在,吳地村已完成村內主干道、農戶宅前道路硬化,建成了完備的交通路網,并雇請2名專職環衛工人清理環村道路。村路平坦整潔、四通八達,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題。

  “以前我們這兒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村里的路又崎嶇又泥濘,摩托車到了這兒都得推著走,去縣城要1天時間,外地人一看這條件都不敢嫁過來”,云寨村村民邱憲明對村路的改善所帶來的生活變化感觸頗深。2012年,云寨村開始著手修建村路。如今,一條寬敞的大道從村頭一直延伸至山腳,白墻灰頂的小樓整齊排列在兩側。“現在外地媳婦多了,很多年輕人都回來做民宿、做農家樂,還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邱憲明說。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各村都將廁所作為環境整治的重點,拆除旱廁,修建三格式化糞池,經過“三格”處理后,可實現黑灰水分離、糞污降解、發酵,最終儲存,以便于資源化利用。蘇家塘村建立三格式化糞池原理模型,將其工作原理清晰明了地向農民展示。

  吳地村將三格式化糞池與人工濕地結合,建立一整套污水處理程序,人工濕地日處理污水120噸。灘頭村建設小微濕地,營造由基質、植物、微生物及水體做成的復合體,利用生態系統實現污水凈化。

  紅橋場練家分場在改廁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采用一改三、二改三、三格式提升、安裝PE桶、新建三格式、兩戶聯建6種模式,實現100%改廁率。

  以前,廁所入戶對農民而言是想都不會想的事。而今,農戶家建起室內衛生間,“將廁所搬到屋里”,配有洗手池、淋浴等各種設備。“以前洗澡不方便,頂多用毛巾擦一擦身子,一個月才洗一次?,F在方便了,洗澡的次數也多了。晚上上廁所也不用出房門了。”紅橋場練家分場村民姚正良笑著告訴記者。

  “以前是垃圾隨處堆,現在全村都找不到一處亂扔亂放的垃圾”,吳地村村民張揚徽說。從“臟亂差”到“靚凈美”,各村在垃圾處理上費了心思、下了功夫,建立垃圾處理點,配備專車運輸、雇傭環衛工人定期清理,做到垃圾日產日清。龍巖市市轄各村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模式,環村路沿線設置垃圾亭,配備專用垃圾收集車,將生活垃圾運至龍巖統一處理。此外,吳地村、蘇家坡村建立起垃圾兌換超市,引導群眾變廢為寶。

  危房年久失修,圍墻高低參差,既有礙觀瞻,又有安全隱患。各村制定統一規劃,整拆舊房、圍墻,堅持拆建并舉。

  “要拆圍墻,關鍵在于解放村民思想”,國營紅橋墾殖場黨委副書記、廠長張狄青說。紅橋場練家分場屬移民聚居區,長期以來,家家有圍墻。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練家分場動員群眾,拆除圍墻,實現“人與人相近,戶與戶相通”。

  對于拆后所節省出的公共面積,各村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或復墾土地,或進行綠化,或用于小公園、停車場等的建設。蘇家塘村獨辟蹊徑,在拆后空地栽種了1100株馬家柚、桃樹等果樹,并將果樹所得收入繼續用于村莊建設,形成良性循環。

  宣傳發動群眾 “樹新風”

  “廁所怎么能建在房子里?”“好好的圍墻為什么要拆?”“這老房子我住了一輩子,為什么要拆掉?”……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之初,農民不了解情況,改廁、拆圍墻、拆危房等行動既有悖于農民多年來的生活習慣,又影響了他們的眼前利益,難免會存在反對的聲音。如何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做通群眾工作,各村各顯神通,貢獻了智慧與經驗。

  “每名黨員都是一面紅旗”。吳地村、竹嶺村、好客王家村等發揮村級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堅持黨員帶隊,以點帶面。吳地村搭建起“紅土先鋒黨員工作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平臺,黨員作為先鋒隊員,發揮黨員引領作用;竹嶺村現任支書張旭濤、老支書張崇香、張學寶等率先垂范,無條件拆除舊雜房用于公共設施建設;好客王家村實行“黨員+群眾”結對幫扶,帶動農民積極投入到環境整治之中。

  此外,竹嶺村還綜合利用各種平臺,線上線下齊發力,利用“三信”,即短信、微信、給群眾的一封信;開好“三會”,即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戶主會,大力宣傳環境整治的意義與相關法律法規,轉變群眾思維。

  夏陽村村民滕姩仔,已有84歲高齡,2017年,在危房拆除過程中,滕姩仔不愿配合,村干部、村民代表前后上門6次,根據村莊發展規劃圖耐心講解,帶著老人前往周邊地區觀摩成功樣板,動員老人子孫予以說服,終于做通滕姩仔工作,危房得以拆除。

  村規民約是村民自治,樹立村風民俗的重要形式。“講衛生,愛環境,亂堆占,不可為”,蘇家塘村秉持耕讀傳家的傳統,將環境衛生寫入村規民約,營造良好風氣。好客王家村也將“要整潔,不要邋遢凌亂”納入“八要八不要”的村民準則之中,督促村民自覺形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政府“搭臺”,農民才是“唱戲”的主角,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至關重要。為增強農民的參與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夏陽村設立清潔衛生紅黑榜,定期評選清潔家庭;好客王家村更是將光榮榜的評選常態化,每年一評,包含鄉賢、環保衛士、衛生家庭、奉獻家庭等多種榮譽評選,全面發揮模范引領帶頭作用。

  從“要我改”到“我要改”,農民對于環境整治態度的轉變背后體現出的是農村風氣的變化、農民觀念的進步。近年來,各村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不僅著力于農民衛生行為與習慣的改進,還致力于農民思想觀念的進步與改善,以觀念助推行動,樹立文明、健康的鄉村風氣。

  巧抓優勢資源 “興新業”

  經過環境整治,各村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山更青了,水更綠了,道路更通暢了,公共設施優化了,村莊更美了,一張張新舊對比圖記錄了鄉村一次次的華麗轉身。在此基礎上,各村瞄準自身特色,發展鄉村旅游,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從歷史中找創意,從文化中找靈感,將“美”變現。

  夏陽村利用自然優勢,保留原有林田塘,因地制宜建設夏陽藥植園、夏陽陽光牧場,打造研學實踐基地。游客可在此進行農耕體驗,與小動物互動,在綠水樹林間享受自然之美趣。徐翔租用了夏陽村一片林地,經營起名為“宿林里”的民宿,游客可在林中睡帳篷、劈柴燒火、自助燒烤、觀看露天電影等,享受“慢生活”的樂趣。“早上一睜眼,就能聽到鳥叫蟲鳴。在這里,不用在乎時間飛逝,只需要享受一時一刻的快樂。”徐翔說。

  “來武平,我氧你”,云寨村成立合作社,選定36戶農戶作為森林人家發展農家樂、民宿,規定統一牌匾、統一服裝、統一單價,避免惡性競爭。村民邱憲明說:“我們這里空氣負氧離子高,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很多游客。”據云寨村黨支部書記邱國忠介紹,2019年,云寨村共接待游客達70萬人次。

  吳地村位于古田鎮北,近“古田會議”遺址,具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吳地村利用這一優勢,建設“紅軍小鎮”,開展紅色培訓,建立起可容納學員600人次/日,留宿學員300人次/日的紅軍基地。據悉,紅軍小鎮可為當地提供34個就業崗位,為村民增收100萬元。20多戶村民騰出100多間閑置房發展民宿,11家農家樂生意紅火。同時,還帶動了當地高山蔬菜、茶葉、雞蛋等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城里游客特別喜歡這里原生態的食品,有個游客說,老鄉你這里有多少野生雞蛋,我都要。”村民張揚徽介紹。

  文化,賦予了村莊獨特的氣質,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紅橋場練家分場是上世紀知識青年插隊之地,知青文化深厚。練家分場以知青文化為中心,開發知青文化館、知青食堂、知青農場、知青之家,舉辦知青文化節,2017年首屆知青文化節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知青游客達500余人。此外,該村與旅行社、學校等合作,大力發展研學游,傳播知青精神與農墾文化。

  蘇家塘村歷來有耕讀傳家的傳統,修葺一新的“蘇氏祠堂”“讀書林”“尊師亭”“狀元橋”烘托出濃郁的重學重教氛圍。蘇家塘村發揚“禮”“教”傳承優勢,建立青少年耕讀文化教育基地,發展鄉村旅游。

  以粉黃藍為主色調統一粉刷的小樓、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墻畫、路邊栽種著可供采摘的柚子、樹林間的鄉村樂園……好客王家村27戶104人,是小村莊發展鄉村旅游的典范。該村以良好家風為特色,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長教育基地,獲得“上饒市青少年研學基地”“江西省家風家教研學基地”稱號。為便于管理,農戶家家戶戶入股,成立農旅公司,綜合收入可達100萬元。

  該村挖掘優勢,以良好家風為特色,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長教育基地,被評為“上饒市青少年研學基地”“江西省家風家教研學基地”。

  “1972年,公社修起了機耕路”“1981年,機耕路變成了沙石路”“2007年,政府幫我們修好了水泥路”“2017年,好客王家全面飆升大提速”,好客王家村村支書王寒創作的快板“四好路上說幸福”,是對好客王家村發展軌跡的真實寫照。“小小村莊小名氣,迎客南海長城邊,日夢夜夢換世道,百年追夢夢變遷”,文字所描繪的既是現在的好客王家村,也是環境整治后萬千鄉村的寫照。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