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以來,國際糧價持續飆升,創歷史新高。疊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貿易摩擦等多重風險影響,國際糧食市場供給壓力和不確定性劇增。2022年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平均值為140.7點,比1月份上漲3.9%,比2021年同期水平高出20.7%,其中世界谷物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14.8%。
為科學應對俄烏沖突對我國糧食供給的短期沖擊,并防范沖突疊加多重風險對我國農業食物系統可能造成的長期壓力,本文從貿易缺口、國際沖擊傳導、貿易和糧食供給格局調整等角度,分析俄烏沖突對我國糧食安全帶來的沖擊與挑戰,并提出應對俄烏沖突疊加多重風險,提升我國農業食物系統韌性,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政策建議。
俄烏沖突為我國糧食安全帶來沖擊與挑戰
從貿易缺口角度看,沖突造成的俄烏糧食出口受限對我國主糧安全的直接影響有限,但是油籽和大麥進口可能受阻。我國長期堅持“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稻谷、小麥和玉米這三大主糧自給率超過90%。我國小麥基本完全自給,從俄烏兩國進口的比例極低(小于1%);玉米自給率超95%,雖2021年來自烏克蘭的進口由于中美貿易摩擦提升到進口總量的30%,但我國當季從烏克蘭進口的玉米已基本完成交割。因此,俄烏沖突導致的短期糧食貿易受阻對我國主糧影響有限。然而,仍需警惕油料與大麥進口缺口。我國葵花籽油的進口依賴度高,國內總消費量的61%依靠進口,烏克蘭和俄羅斯分別是我國葵花籽油第一和第二進口國,占比分別為64%和26%。2021年我國進口菜籽油近200萬噸,俄羅斯為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占進口總量24.8%。此外,我國2021年大麥進口數量為1248萬噸,占總供應量的76%,主要用于國內啤酒工業,并作為飼料糧中玉米的替代品,其中進口自烏克蘭數量占進口總量的26%。
從國際糧價傳導角度看,由于沖突造成俄烏兩國糧食生產、供給和貿易受限,國際糧食市場供給壓力劇增,國際糧價被推高,引發全球食物通貨膨脹隱患,增大對我國國內糧食供給和市場的壓力。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2021年,俄烏兩國在大麥、玉米、油菜籽、葵花籽和葵花油等重要農產品出口規模上位居全球前三。俄烏是世界第一和第五小麥出口國,同時是油菜籽的主要供應國,兩國合計占全球大麥供應的19%、小麥供應的14%、玉米供應的4%、葵花籽油供應的52%。俄烏沖突以來,一些依賴兩國主糧出口的發展中國家已面臨糧食短缺問題。除了來自糧食貿易與供給受阻的影響,大宗農產品價格走高和化肥、能源價格大幅上漲,也對我國糧食市場帶來潛在影響。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氮肥和第二大的鉀肥和磷肥出口國,占全球尿素市場的14%和鉀肥市場的21%,許多歐洲和中亞國家超過50%的肥料供應來自俄羅斯。目前各國肥料原料嚴重短缺,肥料價格上漲,持續推高農業成本。俄烏沖突的升級無疑將推升國際能源、資源和糧食價格持續走高,加劇全球通脹并將一定程度上使我國國內飼料和油品價格上漲,給我國食物價格造成一定沖擊。
從全球糧食供給和貿易格局調整的角度看,俄烏沖突疊加多重風險,可能對現有全球糧食生產和貿易格局造成沖擊,加劇國際糧價和市場供應的風險及不確定性,長期看可能對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壓力。一方面,多重風險疊加,農業投入要素短缺和成本上漲,可能嚴重影響全球糧食生產,從而對全球糧食供給造成長期影響。俄烏沖突,疊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糧食貿易摩擦和熱錢投機等,使糧食價格上漲、食物供應鏈緊張的情況愈發嚴峻。除了貿易風險和價格風險之外,沖突導致物流風險、能源風險和生產風險上漲,增加未來幾年全球食物市場的不確定性。具體而言,沖突可能導致黑海地區的運輸、港口、倉儲和農產品加工等基礎設施遭到破壞,貿易保費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貿易物流成本進一步上漲。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價格飆升增加了農資和農作物生產與運輸的成本,能源價格的上漲同時促進以玉米等糧食為原料的生物能源的需求增加,進一步推高國際糧食價格,增加未來食物安全的壓力。沖突造成農業生產成本的大幅提高,供給不穩定,價格飆升,對全球和地區農業食物系統造成重大沖擊。另一方面,俄烏兩國糧食出口限制政策及各國可能采取的糧食出口限制措施,使得糧食生產和貿易格局被迫調整,進一步加大了全球糧食市場和貿易的不確定性。如果地緣局勢持續升級,各國也將隨之采取進一步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導致世界糧食供給和貿易格局持續惡化,長期也會加劇我國糧食安全的壓力。
全面提升我國農業食物系統韌性,保障新時期糧食安全
俄烏沖突直接并間接影響全球食物供應鏈,給我國糧食安全造成壓力。為此,應全面提升我國農業食物系統韌性,以應對國際局勢變化以及多重風險疊加所帶來的農產品貿易的風險及不確定性,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一是完善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監測預警體系,密切監測國際國內糧食價格和供需信息。應加強并完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風險預警體系建設,科學預警、防范、評估并應對農業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疫情與公共衛生事件、貿易沖突等多重風險。及時監測國際國內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需及價格信息,通過靈活調配庫存、穩定公眾預期、避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擠兌等措施,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穩定我國糧食以及重要農產品市場與價格。
二是樹立并落實“大食物安全觀”,提高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多樣化食物來源。我國口糧絕對安全,但部分大宗農產品進口依賴度仍較高。大豆每年約85%的消費量依賴進口,植物食用油自給率僅約30%。為應對多重風險及國際農產品供給不確定性,需要進一步落實“大食物觀”,對糧油菜等統籌考量,多樣化開發食物來源,以保障并提升重要農產品的國內種植、生產與供給能力。
三是全面推動糧食供應鏈技術、制度、政策創新,提高農業食物系統穩定性。一方面,通過農田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農業技術研發、農業信息平臺搭建與互聯、農業信貸與災害保險等全環節創新,提高我國糧食供給能力與效率。另一方面,優化調整農業支持政策,通過農業支持補貼等措施,對弱勢農戶和小農商提供必要的支持。完善農業災害保險和再保險體系,拓展農業保險的作物覆蓋范圍,進一步增強系統穩定性。
四是統籌國內外資源,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危機防范與應對。一方面,繼續優化重要農產品國內供給和國際進口的比例,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穩定與現有糧食貿易伙伴關系的同時,多元化進口來源國,積極拓展新的糧食貿易伙伴,如拉美與“一帶一路”國家,增加我國糧食貿易與供給騰挪空間,防范由于國際糧食供給缺口和糧價飆升造成訂單交割延遲和受阻。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全球糧食治理, 避免由于糧食貿易問題的政治化對我國和國際糧食供給造成沖擊。呼吁各國避免糧食出口限制措施,阻斷能源價格波動對糧食市場的沖擊,共同維護國際糧食貿易秩序和糧食市場穩定。啟動農業和糧食進出口和運輸的綠色通道,穩定化肥等重要農資進口與物流,保障全球糧食生產供給。同時,倡導對沖突地區民眾的食物保障人道救助以及對貧窮國家的糧食救濟,保障全球糧食安全。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