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陜南商洛、安康等秦巴山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且多為山坡地,25度以上坡耕地約占40%。耕作條件較差,旱地約占耕地總面積90%,土地細碎化嚴重,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和規模化生產。陜南縣鄉基層干部普遍認為,“望山田”“壁掛田”既是拋荒撂荒的主要耕地類型,也是這些地區增加糧食生產能力的潛力所在。農民素有珍惜耕地、種植糧油的傳統,通過“坡改梯”“小改大”等措施,玉米、大豆、油菜籽等糧油單產可至少再提高100斤左右,有水源條件的還可發展高產水稻種植,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再造良田。近年來特別是今年,陜南地區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糧油生產的部署要求,立足本地資源實際,加大耕地集中連片改造力度,深挖耕地增產潛力,初步探索了幾種有效模式。
規模推進“坡改梯”。相關市縣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將低產坡耕地集中改造為小型機械能夠作業的高產田,增強糧油生產能力。據指導組實地調研,旬陽市在城關鎮隴家莊宋家河村對坡耕地進行集中改造,建成307畝梯田,交由村集體經營,統一規劃種植糧食作物。平利縣在大貴鎮儒林堡村集中連片整治坡耕地450畝,實行稻油一體化種植,采用履帶式農機作業和油菜育秧技術,四月底五月初種植水稻,八月中下旬水稻收割后種植油菜,水稻畝產能達到1200斤,油菜籽畝產能達到300~400斤。
大力整治撂荒地。安康市、商洛市等地區依托水土保持項目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將小農戶棄耕的荒坡地、細碎地和工礦占用后的廢棄土地,集中整治為能夠連片作業的穩產良田補充糧油生產耕地資源。據指導組實地調研,安康市漢濱區探索實行“一田一碼、建檔立戶”“一戶一策、多方流轉”“一獎一懲”等措施,落實撂荒地治理示范點407個,治理面積4.25萬畝。漢濱區江溝社區依托水土保持項目,每畝投入1500元左右,計劃將4個村民小組共159戶的521畝撂荒地進行平整治理。江溝社區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采取“日間照料”式的半托管模式發展糧油生產,2021年已整治200畝,夏玉米畝產達到1000斤,今年將完成剩余321畝的整治建設,用于糧油和大豆生產。平利縣將撂荒地治理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推進,堅持有荒必治、有地必耕、農田農用、良田種糧,基本實現撂荒地存量清零。商洛市柞水縣通過開展撂荒地摸排、建立復耕到戶臺賬等措施,分類推進耕地撂荒治理,2021年復耕撂荒地1300多畝。
穩步推動“小改大”。商洛市山陽縣、安康市平利縣等地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依托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將細碎的小塊土地改造成便于機械化作業的大田,有效提升了糧油生產效率。據指導組實地調研,山陽縣依托龍景泉專業合作社,實現色河鋪鎮陸家灣村300畝耕地統一經營,打破小田壟界限,規模發展稻魚、藕魚立體種養,顯著提升了土地產出效益。山陽縣色河鋪鎮夏家村種糧大戶肖德新、阮長江分別流轉土地370畝和460畝,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進行土地平整化連片整治,集中承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平利縣廣佛鎮塘坊村正豐農貿專業合作社流轉165戶小塊耕地381畝,通過打破田壟,集中整治,實現了水稻和油菜生產機械化作業,有效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提高了糧油生產效率。
(農業農村部下沉一線包省包片陜西組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