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農業產業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區,耕地細碎化、農民老齡化嚴重,“無人種地”問題突出,服務主體發展一度滯后。廣東省自2020年開始實施中央財政通過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安排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全省生產托管服務呈現良好發展勢頭,項目服務面積從2020年的50萬畝擴展到2021年的150萬畝,參與農業生產托管項目縣(市、區)和單位從10個增加到31個,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近4萬家,同比增長14%,并在全省24個縣(市、區)建立了縣運營中心、鎮服務中心、村托管員三級服務協辦體系,實現了服務流程、合同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托管有力推動了嶺南丘陵山區傳統農業改造和撂荒地復耕復種,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難題。
看亮點
整合服務需求 農業托管加快發展
集中連片推進破瓶頸。廣東省創新服務需求整合方式,有效破解了土地細碎、需求分散的現代農業發展瓶頸。一是村集體整合推進。采取“農戶+村集體+服務組織”模式,由村集體組織農戶,形成規模化服務需求后統一對接服務組織。如廉江市良垌鎮黃茅村80多戶果農種植了2000多畝荔枝,村集體統一引入服務主體為果農開展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剪枝、施肥等托管服務。二是合作社整合推進。采取“農戶+合作社+服務組織”模式,由農民合作社對所在區域小農戶的服務需求進行整合后統一對接服務組織。如惠州市龍門縣雙豐魚合作社通過組織龍江鎮良塘村、龍田鎮鄔村等地小農戶,整合近2000畝的服務需求,統一對接服務組織。三是托管員整合推進。托管員是協助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組織人員,發揮集中托管需求、對接托管服務、完成流程代辦的作用。如韶關市曲江區建立了由50名村組干部和種植戶代表組成的托管員隊伍,服務覆蓋100多個行政村,已組織1.1萬戶農戶接受生產托管服務。
搭建協辦體系降成本。廣東省在項目縣試辦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縣級運營中心、鎮級服務中心和村級托管員的三級服務協辦體系,為服務需求整合、服務需求集成及供需有效匹配提供平臺載體。縣級運營中心主要通過建立服務型合作社、服務聯盟等,將分散服務資源組織起來,協調確定本區域服務價格、服務標準、規范合同;鎮級服務中心主要依托本地有實力的服務組織,為當地提供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指導村級托管員跟蹤服務過程和服務反饋,加強服務組織協調和監督確保服務質量;村級托管員主要整合所負責區域內農戶分散的服務需求,代辦托管服務流程,降低組織對接、服務供給、流程管理成本。茂名市化州市通過建立三級服務協辦體系,有效整合合作社263家、農機手376名、鄉土專家40多名、農機820多臺。截至2022年3月底,廣東省已建立農業生產托管縣級運營中心24家,鎮級服務中心156個,培育村級托管員2446名,整合生產托管服務組織數量536個,已完成99.5萬畝托管服務協辦任務。
建設示范基地展成效。廣東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引導項目縣選擇農業生產托管有一定規模、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建設示范基地。每個示范基地指定一名經理和一家牽頭服務組織,經理全程負責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牽頭服務組織整合相關服務主體資源,提供生產托管服務。示范基地采取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模式,建立投入產出對比分析表,量化比對農戶自己種和生產托管種兩種經營方式在各環節的投入產出成效,直觀展示農業生產托管的經營增效優勢。2021年,廣東省共建立農業生產托管示范基地230個,糧食作物平均畝產提高10%,生產成本降低10%,市場銷售價格平均提升10%左右。
運用數字工具促規范。廣東省組織開發的數字“廣東現代農業服務平臺1.0版”于2021年7月上線并在全省推廣。數字平臺提供標準規范的服務合同,以縣為單位統一服務標準、服務價格和驗收標準,詳細記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實施流程。各級主管部門可通過數字平臺即時跟蹤了解農業生產托管實施情況。數字平臺匯集的農業生產“大數據”可以為農戶和服務組織導入金融保險、產品銷售等其他服務資源。截至2022年3月,廣東省已有232家服務組織入駐平臺,托管員共創建4600多筆訂單,發生服務費1.07億元,服務面積60萬畝。目前,清遠市陽山縣、茂名市化州市、陽江市陽春市等25個縣(市、區)全部實現了農業生產托管交易流程的線上化,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購買、監督和結算。
創立服務聯盟助發展。2021年11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指導和推動廣東天禾農資股份有限公司聯合240家會員單位成立了廣東省現代農業服務業聯盟。通過聯盟的工作機制創新,以市場化方式,匯集政府、企業、社團三方力量,推廣普及農業生產托管模式。一是共建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會員單位的資源和技術優勢,聯盟與各項目縣(市、區)合作共建示范基地,帶動廣大農戶參與生產托管。二是舉辦系列宣傳活動。主辦廣東省生產托管最美托管員評選活動,協辦廣東農業生產托管南粵行活動等。三是組織業務培訓。舉辦了無人機植保飛防培訓班、農業生產托管業務培訓班共5期,提升農服組織服務能力和水平。四是推動“粵農服平臺”優化升級。在“粵農服平臺1.0版”基礎上形成了“粵農服平臺2.0版”,更加符合各地實際需求。五是研究制定行業標準。制定發布《廣東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手冊》,完成廣東水稻生產托管服務標準(試行版)制定等一系列工作。
看成效
農業發展時代難題加速破解
目前,獨具特色的廣東農業生產托管路徑初步形成,呈現農戶、村集體、服務主體共同參與,協辦體系、農服平臺共同支撐,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共同發展,集中連片、全鏈協調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形成以服務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數字化驅動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數字化發展的新特點。
推動建立撂荒地復耕復種長效機制,有效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各地將生產托管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工作統籌推進,推動土地小塊變大塊,將大量撂荒地變成了集中連片良田。茂名化州市那務鎮那冰村將土地流轉到村集體,由村集體和服務組織共同出資整合整治土地,由服務組織進行全程托管。土地整治后,該村18個村組地塊數由773塊減少到182塊,平均單個地塊由0.8畝變成3.4畝。據統計,2021年廣東省通過農業生產托管共推動撂荒地復耕10.7萬畝。
探索農業現代化動能轉換機制,有效解決“如何種地”問題。生產托管通過服務組織迂回投資方式將先進生產要素、經營管理模式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形成了“農戶(投入土地、勞動力)+托管服務組織(投入先進品種、技術、裝備、資本和現代經營管理模式)+經營主體(負責生產管理)”的全鏈條協同作業和穩固利益聯結單元。湛江市廉江市良垌鎮種植荔枝10萬畝,由于年輕勞動力外出,不少荔枝園疏于管理,2020年日升荔枝專業合作社以生產托管項目為契機,為400多戶農戶5800畝荔枝提供品種改良和技術托管服務,荔枝采摘后由合作社統一分揀包裝銷售。通過生產托管,荔枝產量和品質實現雙提升,市場銷售價格提高0.5~1元/斤,畝均增收1500元以上。
拓展小農戶增收發展空間,解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問題。據統計,2021年廣東省水稻種植全程托管每畝節本增效200元以上,經濟作物托管節本增效平均在1500元以上,村集體通過提供中介服務每畝增收50元以上。湛江、茂名等市服務組織每畝每季可以為村集體提成50元左右,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左右。生產托管后,農戶有更多時間外出務工,按照每季水稻平均用工20個工作日,若是在本地就業,直接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一些農戶還通過加入生產服務隊、農機合作社等方式,在農業服務領域實現轉產就業。可以說,農業生產托管為保證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推動廣東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作者單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