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山西長治 有機旱作農業打創新牌 走綠色路
時間:2022-04-27 10:48:31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張天佑 字號:【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指出,有機旱作是山西農業的一大傳統技術特色,山西少雨缺水,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這一重要指示,為山西省長治市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信心、提供了遵循。近年來,長治市堅持把發展有機旱作農業作為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晉莊經驗——老典型煥發新生機

  地處太行山之巔的壺關縣,是典型的太行山干石山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壺關縣晉莊大隊根據當地秋季雨水多和春季風大、土壤蒸發量大的特點,總結出秋耕結合大量施用農家肥,春季多次耢耙等一整套蓄水保墑措施,可以將每年七、八、九月份的大部分降雨截留在作物可利用的土層內,從而有效地抗御春旱,保證苗全苗壯,農業連年穩產高產,形成了聞名全國的“晉莊經驗”。

  晉莊經驗的主要內容是以蓄水、保水、用水為中心,堅持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以梯田平整為載體,秋耕壯垈納水,三墑整地(耢耙保墑、鎮壓提墑、淺犁塌墑)保水,抗旱優種省水,適期播種趕(雨)水,頭伏耕地蓄水,田間精細管理節水,“一年莊稼二年鬧”,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蓄水保水用水能力。

  半個多世紀以來,晉莊不斷完善有機旱作技術模式,通過持續綠化荒山,提高耕地肥力,種地養地結合,農機農藝融合,科學種田,精細管理,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避旱,歷經旱澇等災害的考驗,始終保持農業穩產高產。2019年,長治遭遇重大旱情,晉莊“災年無災相”,谷子畝產高出平均水平150~200公斤,實現了大旱之年穩產高產。

  晉莊有機旱作技術的探索是長治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長治有機旱作農業技術在繼承中創新、在發展中完善,老典型經久不衰,持續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綠色農業——新理念指導新實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好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路子,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高產、高質、高效為突破口,推動特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長治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牽引,率先推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范、產業示范、區域示范,努力走出一條技術集成配套、產業集群發展、生態綠色循環的路子。

  抓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組織編制了長治市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總體規劃(2018-2030年),市政府每年制定行動計劃,持續加大農業投入,先后建成高標準農田近200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5%左右,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到21.7克/公斤,全市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133.9萬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6%,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抓示范,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以封閉示范區、產業示范園和示范縣鄉村為抓手,先后創建了百萬畝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基地,命名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65個,總結推廣了60個有機旱作農業生產模式。全市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和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均達到90%以上,玉米探墑播種、滲水地膜谷子穴播和水肥一體化等現代農業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抓效益,打造特色產業集群。通過調優結構、調特品種、調高品質,狠抓沁州黃小米、上黨黨參、壺關旱地西紅柿、長子大青椒等產業培育,發展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4家,初步構建起了以小雜糧、中藥材、特色蔬菜為支撐的特色產業體系。先后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17個,上黨中藥材、沁縣沁州黃小米先后被評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平順縣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抓生態,推進綠色循環發展。以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為主要路徑,狠抓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農藥使用量連續六年保持負增長。著力抓好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廣秸稈犁耕深翻還田等重點模式,開展生物質能清潔取暖試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8%,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形成了一批綠色循環發展典型模式。

  托管服務——新業態引領新發展

  農業生產托管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內容,是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舉措。長治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托管,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把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生產環節托管給服務主體,導入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有力促進了有機旱作農業發展。

  托管服務菜單化。探索開展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托管服務,重點推廣涵蓋玉米播種機收、秸稈還田、深松深耕的全套作業服務,全力當好農民群眾的“田保姆”。農業生產托管啟動4年來,各縣區結合當地主導作物,總結推廣了各具特色的生產托管模式,典型經驗分別在全國全省推廣。屯留區率先成立全國首家“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中心”,典型做法被選定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農事作業專業化。充分發揮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專業化經營的優勢,緊扣“耕、種、防、收”四個環節,解決部分農戶缺乏科學種田、綠色防控等方面技術的難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行農事安排、農資采購、種子種苗、科學施肥、技術模式“五統一”,降低農業生產物化成本。針對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深耕深松整地等托管事項,明確服務標準和操作規范,通過簡明掛圖、服務卡片等方式,讓廣大農戶放心托管。引導農業生產托管主體開展農產品烘干儲藏、產銷銜接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服務,實現糧食不落地收購。

  生產托管規范化。搭建長治市農業生產托管平臺大數據平臺,引導金融機構解決服務主體融資需求,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對優先支持托管作業環節進行補貼,提升服務主體和農戶的積極性。建立了長治市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名錄庫,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4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24家農民合作社、2家家庭農場、17家龍頭企業(專業公司)參與農業生產托管。同時,加強對服務價格的監督指導,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規范合同,建立服務主體信用評價機制,切實保障農戶利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有機旱作作為長治農業的傳統技術特色,將在延綿傳承中發展完善,在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上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單位:山西省長治市科技局)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