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戰遠,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內蒙古大學和河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大豆專業組組長、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專家組專家、內蒙古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路戰遠心中一直有一個“夢”,如何延緩和抑制農田土壤沙化退化,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為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田生態環境改善提供支撐。36年來,他一直為實現這個夢想不懈奮斗,帶領團隊攻克了農牧交錯區農田風蝕防治、雜草防控、地力培育等多個難題,創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并大面積推廣應用,為耕地保育和農田生態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事農業科研最大的問題,就是能否克服困難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路戰遠說:“農業科研周期長,成果產出慢,直接效益少。一般成果產出需要5~8年甚至更長時間,為此,我們一直在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他和團隊經多年潛心研究,揭示了農牧交錯區保護性耕作關鍵因子與作用機理,突破秸稈防風固土、免少耕減蝕增蓄等技術瓶頸,創建農田防蝕保墑新途徑新體系,風蝕減少35%~68%,播前土壤含水量增加9.3%以上,系統解決了保護性耕作適應性問題,實現了保護性耕作在農牧交錯區的推廣應用;揭示了保護性耕作農田雜草發生與危害規律,攻克保護性耕作非生長季除草和惡性雜草防除技術,創新雜草防控新方法新體系,用藥量減少30%以上,綜合防效達到95%~98%,破解了雜草危害制約保護性耕作發展重大難題;探明了保護性耕作農田地力驅動因子及變化規律,突破寒旱條件下保護性耕作輪耕少耕保育、秸稈增碳培肥、水肥運籌等關鍵技術瓶頸,創建耕地保育與豐產增效技術體系,地力5年提升0.5~1.0個等級,增產9%~17%,實現了耕地質量與作物產量效益協調提升。
路戰遠注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他長期堅持在科研生產第一線,跑遍了內蒙古10個盟市100余個旗縣(區),足跡遍布農村牧區的田間地頭,宣傳指導保護性耕作技術。他帶領團隊會同基層推廣部門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觀摩會310余場次,出版畫冊17萬冊,發放資料23萬余份,培訓農牧民8.1萬余人,為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技術成果在北方農牧交錯區累計推廣2.4億多畝,農民增收160多億元,為北方農業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農牧交錯區氣候干旱、風大,土地沙化、塵暴頻發,路戰遠時刻關心北疆生態屏障建設,他和團隊將繼續堅守初心,努力科研攻關,促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