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印發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行動方案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總體要求、工作原則、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扎實推進新時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的戰略指引和重要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要搞,標準可以有高有低,但起碼要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中央于2018年2月起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攻堅克難、真抓實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68%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25.5%。但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生態環境質量與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有很大差距。
第一,分類施策,認真研判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應問需于民綜合發力。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處理相對于鄉村建設來說,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鄉村環境治理、促進鄉村振興,都應該統一到鄉村建設的規律之中去。一是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有一定的差異性,老百姓對其要求改變的緊迫程度也不同,所以應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二是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彼此融合,提倡用污水治理的回用優先、源頭分類、資源化利用、過程處理等系統治理思維,來推動廁所革命。三是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廁所革命的成果是污水處理的新起點,污水治理將廁所革命邁上新臺階,所以我們必須爭取整體功能和效益,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的政策雙管齊下,體現出中國鄉村環境建設的應有的自身特色。
第二,守正出新,堅持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回用優先實現可持續治理。與城市相比,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具有特殊性,一是農村人口眾多、分布面廣、居住分散加之農村地形復雜,不宜建設大規模、遠距離的收集管網和集中式處理場站;二是農村經濟實力薄弱,技術管理力量缺乏,難以大規模、遠距離建設收集管網或采用投資大、運行費用高、運行管理復雜的技術工藝; 三是農村環境對農村生活污水自然消納力高、農業生產對生活污水中糞尿等有機污染物資源化利用能力強、就近就地利用潛力巨大,污水回用前景廣闊,不需要大規模、遠距離建設污水收集管網。
農村改廁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謹慎大規模仿效城市使用水沖廁所。因為城市污水處理是城市快速發展的頑疾,不得已鋪設大量下水管道進行末端治理。農村改廁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應將我國自古以來講究的“道法自然,相互統一”理念靈活運用,堅持源頭減量、清污分流、資源化利用、回用優先原則,選用分散、經濟、生態、易于管理的治理技術,結合農業生產、農田灌溉回用、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景觀建設,注重水資源和氮磷資源的循環利用,將雨水和污水分開,將污水中從廁黑水與日常灰水,從源頭分開減量,將農村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村生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緊密銜接。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區將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統籌實施農村污水治理,在做好技術經濟論證的基礎上,堅持“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原則,采取“接入城鎮管網、集中污水處理、散戶治理”三種模式,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村“廁污共治”。全面開展農村廁污資源化利用,通過舊沼氣池改造采用“一池三改”,同步聯通廁所、畜圈、沼氣池,新建化糞池采用“水沖式+三格化糞池”方式,推動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后用于農業生產,做到糞污完全處理、糞渣堆肥還地、廢水就近利用,依托45萬畝茶葉柑橘獼猴桃基地消納還田。當地還特別注重生活污水再生利用,擴大生態環境、農業灌溉等領域的再生水利用量,將污泥衍生產品用于沙地荒地治理、園林綠化、土壤改良、生態修復。可以說,走出了廁污共治的廁所革命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機結合之路。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指南村探索將含有氮磷元素等營養物質的生活污水前段水經過處理后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并用于噴灌。一方面解決了村落景區夏季需水量大的問題,從而減輕系統負荷,降低處理成本的同時提升系統達標率。另一方面也為中草藥等農作物提供了有機養分,減少肥料使用量。同時,嘗試將化糞池殘渣、餐廚垃圾、有機廢棄物經高溫發酵處理,制成土壤調理劑用于碳匯林撫育,就地實現資源化,不需要外運處理。探索建立“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生態微循環模式。
第三,實事辦實,用制度設計和政策創建自下而上真正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實踐證明,農民是否積極參加改廁與生活污水處理的參照系是:是不是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花了錢生活環境改善了多少、生活品質提高了多少;是不是經久耐用,花錢值不值。在我國大部分農村,鄉村建設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大、涉及面廣、工作量多,不能急于求成,應該發動農民群眾廣泛、積極、長期參加,自下而上調動農民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的關鍵。
甘肅省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創建過程中,將農民組織起來,充分調動農民主體積極性,將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為真正實現長效共管共享進行探索。一是讓村內有組織牽頭抓廁所與生活污水處理工作。行政村設立村民自治組織,負責村內廁所與生活污水處理組織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實現其在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處理中的“話語權、決策權、實施權、監督權”。二是讓村內有專人長期干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處理工作。利用各種政策疊加,積極開發鄉村公益崗位長期保障工作酬金,讓人愿意干。三是讓村里內資金長期保障廁所與生活污水處理工作。財政每年撥付專項資金到村,用于村級公益性設施維修材料費支出。
在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硤口村,村“兩委”按照村民的意愿,統籌考慮廁所與生活污水處理,將原來的普通旱廁改造成適合干燥缺水地區的糞尿分集式生態戶廁,糞尿當肥料還田;疏浚村內邊溝小渠,建成三縱四橫的生活污水收集渠網,在道路硬化過程中利用道路自然地勢導流雨水,實現簡單地雨污分流,建立了0.4噸/天處理量的處理站,通過生物池內濾料和植物處理達到一級B標準排出。村里有專人負責后期的管護工作,村民全員對管護工作進行監督。在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處理過程中充分征求了村民的意愿、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滿足了村民群眾的最緊迫訴求,加上廁所和水處理設施實用、適用、好用、耐用,農村人居環境大大改善,村民非常滿意。
第四,互融互促,使農村產業發展與改廁生活污水治理整體布局協同發展。農村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都是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方面,需要走整體布局、協同發展的路子。堅持整體推進中增強各方面的關聯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輕、顧此失彼。同時也需要突出重點,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四川川西林盤是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區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延續了幾千年,扮演著維護成都平原生態環境的重要角色。成都崇州尊重自然規律,村落在建設和改造中盡量按照原有自然機理布局,摒棄大拆大建,堅持生態優先,不破壞原有生態植被、不改變原有水系景觀、不拆除原有建筑遺跡,從解決人居環境問題入手,進行原址重建、原屋修繕、原貌修復,完成改廚、改廁、改水、改電,逐步探索出“小規模聚居、組團式布局、微田園風光、生態化建設”的新村建設方式。在廁所革命和污水處理過程中因地制宜,廁所污水協同推進,在林盤中實行廁所和生活污水治理回用,將處理合格的污水用于農業灌溉和景觀打造,還建立了 “廁所改造+大數據+沼液處理隊+資源化利用”的專業化社會化糞污清掏轉運、污水收集、設施維護管理長效機制,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環境與旅游景區同步匹配,統籌推進白頭慢享濕地小鎮、道明竹博小鎮等產業小鎮和明月村特色村、幸福里民宿建設,催生了一批集體經濟引領的林盤景區,利用人居環境改造促進產業發展,形成“特色鎮+川西林盤+現代產業園”特色模式,推進鄉村生態價值的轉化,為農業產業發展和拓展農業多功能保駕護航,實現了人居環境改善與農業發展、農村生活交融互促。
第五,標本兼治,促長期目標和近期規劃結合持之以恒發力積小勝為大成。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需要長期目標和近期規劃相互結合。研究農村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處理的推進戰略,必須建立在對當地經濟、社會、地理、生態、人文等情況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統籌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確定推進藍圖。近期規劃的著眼點放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上,遠期目標腳踏實地地逐步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以釘釘子精神,腳踏實地抓成效,積小勝為大成。尤其在制訂長期目標和近期規劃的過程中正確處理改廁與生活污水治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經濟的不發達,絕不能成為不辦改廁與生活污水處理的理由,相反經濟不發達,更要成為興辦改廁與生活污水處理的動力和壓力,不能等經濟發達了再辦改廁與生活污水處理。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應避免急于求成的傾向。如果只把眼睛盯在一些近期不具備條件的事情上而不顧及時機、步驟,那就等于丟棄了遠、中、近所有目標。既要避免把近期難以實施的遠期目標超前化,又要防止把近期目標簡單化。
浙江省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五水共治”為載體,持續不斷地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2003年“千萬工程”提出農村生產和生活的污水要進行凈化處理要求。2006年,開展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開始探索農村生產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2008年,第二輪“千萬工程”提出分類治理農村污水的新要求,明確建立多模式、低成本、高效率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體系。至2010年底,已整治行政村中,初步開展污水治理的農戶占68%。2014年開始,浙江抓住要害,集中發力,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莊覆蓋率從2013年的12%提高到2020年10月91.28%,農戶受益率,從2013年的28%提高到74%,近2.1萬個行政村(居、社區)中,已有1.9萬余個村(居、社區)建有處理設施。全面建立以第三方專業機構為服務主體的“五位一體”長效管護制度,確保一次建設、長久使用、持續發揮效用。“十四五”期間,浙江省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目標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和達標率均達到95%、標準化運維全覆蓋。經過近20年的不斷探索實踐,浙江省已構建起全國領先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