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市以縮小發展差距、提高發展質量為導向,在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上先行先試,創新推出低收入農戶“奔富十法”,建立完善持續增收、成果鞏固和防止返貧的“閉環”機制,打造沿海發達地區低收入農戶共同富裕的“桐鄉樣板”。2020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0358元,其中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529元,較2017年增長達53.4%,低收入農戶人數較2017年減少38.3%,農村相對貧困發生率降至0.9%。
一戶一策連心法。堅持黨建引領、精準幫扶,推進“一戶一策一干部”結對幫扶與“三治融合、整體智治”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有機融合,建立從幫扶對象識別認定、到幫扶舉措落實、再到相互協同發展的全過程路徑。在嘉興范圍內創新推出“五個一”的長效幫扶機制,即幫扶干部每人一本幫扶政策一本通、一本貼心手記、一張幫扶明白卡、一套幫扶方案,低收入農戶每戶張貼一張愛心幫扶聯系卡,做到一對一落實結對、點對點落細舉措,實打實落地項目。充分運用省扶貧數字化管理系統和大救助系統,對幫扶對象實行實施跟蹤和返貧預警,對因災、因學、因病、因殘以及失業等情況導致家庭收支結構異常的農戶,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及時開展聯動幫扶。2021年以來共開展幫扶走訪42385人次,幫助解決實際困難782個。
尋根問源破難法。聚焦低收入農戶全面發展,進一步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短板,從源頭上筑牢返貧底線,提升低收入農戶生活品質。如針對低收入農戶中因病因殘致貧多的現狀,為全市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免費購買醫療補充政策性保險,將住院醫療費用在剔除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報銷和醫療救助后的個人承擔部分納入賠付范圍,構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城鄉醫療救助+慈善救助+醫療補充保險”五位一體保障體系,有效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截至目前,已賠付1491人次,賠付金額309.67萬元,賠付率達到338.77%。針對2021年超長梅雨汛期給農村住房帶來的影響,對農村政策性住房保險進行升級,將因臺風、降雨等造成的房屋損失及財產損失納入賠付范圍,切實保障低收入農戶住房安全。
飛地認養眾籌法。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場地設備、資金技術、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優勢,以農戶眾籌出資、主體全程代管的方式,組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低收入農戶”長效幫扶共同體,帶動低收入農戶共享現代農業紅利。如洲泉鎮金家浜村等3個行政村、43戶在冊低收入農戶統一出資認購豬苗,委托華騰牧業進行“飛地”飼養,并利用華騰品牌效應解決銷售問題,在扣除必要養殖成本后所有收益歸低收入農戶,項目每年為每戶低收入農戶增收3000元以上。
抱團合作增收法。深化“田保姆”“代管家”等為農服務品牌,引導機械化水平高、種植理念先進的農業領軍主體與生產面積小、地域分散的小農戶和缺乏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抱團合作,成立糧油農機發展公司,實現資源有效整合利用。如石門鎮實施的“大米抱團”項目,覆蓋石門9個村1.3萬畝農田,輻射帶動農戶8000余戶(含低收入農戶170戶),帶動農民增收150萬元以上。
“一地三金”統籌法。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低收入農戶共同出資,將低收入農戶的承包地以“互換并塊”的方式實現集中連片,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奔富大棚”項目,并委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或出租給其他農業主體經營,同時優先吸納低收入農戶就近就業。低收入農戶以此獲得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和就業薪金等收入,實現“一地三金”穩定增收。如崇福鎮聯豐村建設20畝連棟大棚,總投資約120萬元,建成后出租給蔬菜種植戶,預計每戶低收入農戶每年將增收3800元以上。2021年全市共實施“奔富大棚”項目6個,帶動低收入農戶180余戶,實現增收100萬元。
因地制宜授漁法。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地制宜為有意愿、有能力的低收入農戶提供風險小、操作性強、有針對性的短、平、快產業項目,充分激發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石門鎮東池村為全市低收入農戶免費提供優質3齡小蠶,由農業農村部門提供飼養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蠶繭由農業龍頭企業華鋒絲廠統一收購,并對飼養效益較好的低收入農戶給予二次獎勵,該項目為338戶低收入農戶增收142萬元,平均每戶增收4200多元。
轉移就業扶志法。創新用工新模式,積極鼓勵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村級抱團勞務公司、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公益崗位,直接吸納低收入勞動力就業。同時,依托“農創園”“田間學堂”等創業培訓平臺,為低收入農戶開展實用技術、就業技能等培訓,提升低收入農戶的就業能力、創業技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如疫情期間大麻鎮永豐村為確保春耕備耕,雇傭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參與到托管服務中,提高疫情期間的勞動收入。2021年以來,全市共為低收入農戶提供公益性崗位662余個,實現增收550余萬元。
創業貼息助推法。針對低收入農戶貸款難、無擔保等問題,推出扶貧小額信貸貼息政策——“農康貸”,以農商銀行小額信貸產品為載體,以幫助低收入農戶發展生產、自主創業為目的,提供10萬元以內免擔保、免利息的小額貸款;對低收入農戶家庭子女從事農業創業創新,給予10萬元創業補貼和30萬元以內的農信貸款,兩年擔保期內給予50%貼息補助。2018年以來,全市共落實扶貧小額信貸貼息82戶次,貼息補助16萬元。
消費幫扶互利法。通過直播帶貨、農業嘉年華、農洽會、農民豐收節等平臺,加大對低收入農戶、農業產業幫扶示范基地農產品的推介力度,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如疫情期間,河山鎮依托“潘生鮮”電商平臺,采用“基地直采+無接觸配送”的收購模式打開消費市場,幫助低收入農戶和農業產業幫扶示范基地銷售農產品120余萬元。
兜底理賠保障法。創新推出“農康寶”保險,對農業產業幫扶示范基地量身定制務工人員意外保險價格指數等組合險種,全方位保障經營責任主體的基本利益,積極推動幫扶基地有效開展幫扶項目,促進形成長效良好的幫扶利益聯結體。同時在全省探索創新低收入農戶收入保險,對全市低收入農戶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9720元部分納入理賠范圍,最高可賠付3000元/人,確保全面消除9720元以下現象。
(作者單位:桐鄉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