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湖區堅持以數字化變革探索人居環境改善“智治”路徑,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領域,首創全流程數字化監管的“垃非”系統,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大數據精密智控,“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大數據精細化管理項目”成功入選“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創新項目”。該區連續三年獲評“全省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考核優秀縣(市、區)”榮譽稱號。
多位一體,構建收、運、處標準化運作新網絡
“農村+小區”,推進村鎮一體化進程。2018年以來,該區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列為每年的民生實事項目。首創性成立“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監管站”,作為垃圾分類常態化監管機構,獲評“2019年全省農業農村系統突出貢獻集體”。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4類,農村以到戶桶裝收集為主,集鎮小區逐漸推行小綠桶定時定點投放、智能定時定點收集屋等集中收集模式。
“制度+APP”,實行流程一套式管制。編制《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制度匯編》,開發“垃非APP”,實現垃圾分類分、收、集、運、處全流程數字化監管。制度通過APP固化落實,全區垃圾分類按照人員角色化、設施可視化、痕跡數字化等手段統一管理。截至目前,該區已落實專職督查員136個、收集員147個、亭長189名、商戶48個、黨員2579戶,12類常用角色通過APP分工合作、互相監督。
“集中+就地”,制定末端統一化方案。統籌制定4類垃圾的統一定點處理方案,實時生成處理量電子動態報表。新建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易腐)處理站,日處理能力達30噸;就近建設消滅型易腐垃圾處理站7個,日處理能力達12噸。2020年,農村生活垃圾總量實現零增長,分類處理易腐垃圾3911噸、可回收物1070噸、有害垃圾2.9噸。
數字賦能,探索獎、評、查高效率監管新路徑
“積分換物”,源頭獎勵效果好。制定《嘉興市南湖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積分管理辦法》,落實APP管理積分獎勵。將農戶按區域進行實名錄入,農戶可采取分類自查、售賣可回收物等方式獲得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截至目前,全區落實積分兌換商店47家,4.2萬農戶均按片(組)進行實名錄入,累計下發積分17.8億積分。
“機器換人”,分類評審效率高。通過引進人工智能AI識別技術,成功實現所有分類照片機器實時自動評分。在農村,將普通收集車升級為智能收集車,集成識別、拍照、稱重功能于一體,大大提高收集員的工作效率;在集鎮小區,50個小區撤桶進箱,通過智能裝備定時定點投放,人工抽檢轉變為按戶破袋機器自動檢。
“手機換紙”,督查整改速度快。推行手機操作,取代傳統的紙質臺賬登記,實現督查、暗訪“一機搞定”。建立“周督查、月暗訪”機制,村(社區)督查員每周上門宣傳、檢查、指導,區督查員每月對各鎮實地暗訪。同時,將分類準確率評分、公共環境檢查、垃圾偷倒舉報等功能統一整合到“垃非”APP。2020年,全區供發現并整改問題876個。
治理創新,激發政、企、民常態化參與新動力
開發“垃非”指數,讓政府監管更加省力。開發“垃非”指數,即“南湖區農村垃圾分類綜合評價指數”。全區鎮(街道)、村(社區)、農戶的分類情況,全部通過綠、藍、黃、紫、紅五色二維碼進行管理,實時生成積分指數、參與指數、精準指數、管理指數等,對垃圾分類進行多角度、指標化、可視化綜合評價。如竹林村定向開展紅碼清零行動,分類準確率從81%上升95%,日均自拍率從49%上升至85%,成功創建2020年省級分類處理示范村。
探索裝備物聯,讓企業創新更有動力。以“垃非”系統為核心,實現分類投放設備、回收設備、收運車輛、處理設備等設備的智慧物聯。一方面,規范收、運、處操作標準,倒逼企業提升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垃圾分類“數字化”從業門檻,倒逼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如嘉興市小圣環境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通過自主創新研發智能收集車、智能分類驛站等新裝備,擴大業務量和業務范圍,成功轉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
豐富鄉村治理,讓居民參與更加自覺。將垃圾分類納入村規民約,建立“網格長聯片、督查員聯組、黨員聯戶三聯工作法”,搭建金字塔式的線下入戶宣傳網,確保宣傳工作全員覆蓋、精準覆蓋。同時,創新宣傳形式,開展“垃非論壇”“垃非積分兌換”“垃非新分尚評選”“垃非館研學”等活動,群眾參與熱情逐年遞增。截至目前,全區分類準確率達93%,日均自查率達82%。
(作者單位:南湖區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