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7年位居全國第一,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1:1,繼續保持全省最低。
這是紅船起航地浙江嘉興最新亮出的城鄉均衡共富“成績單”。帶著溫度的數據,映射出最直觀的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更承載著一份無比深情的囑托。
2004年春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門花4天時間到嘉興蹲點調研,指出要“逐漸縮小城鄉差別,使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現代文明”,并特別提出了“嘉興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典范”的殷切期望。
18年接力奮斗,嘉興牢記重托,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路子,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久久為功、善做善成,在“成為典范”的努力中點亮千百年來老百姓的理想生活。
18年攻堅克難,嘉興踩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鼓點,破除壁壘打開城門,每一步都謀定后動、蹄疾步穩,每一步都踏石留印、抓鐵有痕,處處彰顯勇于擔當、勇立潮頭的豪邁氣概。
18年堅韌求進,從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出臺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到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再到擦亮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金名片,統籌兼顧成為最具鮮明辨識度的嘉興方法論。
正如嘉興市委書記張兵所言,推動共同富裕前提是發展,關鍵靠統籌。堅持城鄉融合、區域統籌,嘉禾大地奏響了富庶均衡協調曲。
產鄉融合、數智雙驅,詮釋農業現代化新內涵
“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嘉禾自古稻香魚肥,素有“天下糧倉”美譽。在現代農業的田野上,嘉興同樣妙筆不斷,精彩紛呈。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在任何時候都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進入新時代,工業經濟強勢推進的嘉興,“浙北糧倉”的地位依然穩固。2020年,嘉興糧油戰略產業地位穩固,糧食面積產量穩中有增,以不到全省1/10的耕地貢獻了1/6的糧食產量,面積和產量均列全省第一。
城鄉差距大,基礎性的原因在于產業發展差距大。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該怎么走?嘉興正用千變萬化的實踐,向世人呈現“天下糧倉”的新時代答案。
在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藍城高科技農業示范園,把現代工業化管理引入蔬菜種植大棚里,智能育苗、立體種植、無土栽培、自動管理……讓蔬菜像工業產品一樣,以嚴格的標準化程序生產出來。
統籌城鄉給農業升級帶來了難得的契機。2017年,平湖市廣陳鎮成立了全省首個農業經濟開發區,區鎮合署辦公,用“二產理念、三產思維”辦農業,吹響了“產鄉融合”的沖鋒號。眼下,農業經濟開發區已覆蓋嘉興的所有7個縣(市、區),曾經的偏遠農村,如今成了世界農業龍頭企業爭相落戶的寶地。
在農業經濟開發區里,政策、服務、資金、人才資源集聚,管理機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齊備,生產、旅游、文創多元業態融合,將一二三產融合的“要害”一網打盡,走出一條新型農業支撐美麗鄉村、美麗風景產生美麗經濟的三產融合發展道路。
“農業經濟開發區突出一二三產聯動開發,包含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推動融合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硅谷’。”嘉興市委副秘書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葛永元說。用發展工業的理念建設農業經濟開發區,這種嶄新的思路正讓嘉興農業展現前所未有的創富魅力。
走進位于南湖區湘家蕩的數字農業工廠,撲面而來的是一派數字化、科技感十足的現代農業景象:30多個種植車間內,溫、光、濕、水、肥實現智能化控制,各類無人車、運輸機器人來回穿梭。在這里,蔬菜每平方米產量是普通大棚產量的8~10倍。
這是數字賦能現代農業的縮影。近年來,嘉興積極開展“數字農業”建設,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集成應用。全市完成了258個種養基地的數字化改造,創建數字農業工廠17個。數字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的滲透嫁接,化為嘉興農業“蝶變”圖景。
2021年初,浙江部署數字化改革,在嘉興再次激起塑造變革、推進先行的浪潮。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已在嘉興催生了一大批數字基地、數字車間。平湖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高大上”的農業應急指揮系統、智慧農業云平臺正用“數字”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越來越多的農業主體借力“數字春風”飛得更高,更助推嘉興加速駛入“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的發展快車道。5家省級以上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3家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93家農業科技研發中心落戶,架設起嘉興農業的科技鏈和創新鏈。
小農戶經營著嘉興30%的耕地,現代農業道路上,小農戶不能掉隊。嘉興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提高組織化程度、強化市場化鏈接、提升知識化水平、加強政策化引導等“五化”,鼓勵他們通過“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的經營模式,進入產業鏈抱團發展。
如今,嘉興又定下“小目標”:力爭到2025年,7個農業經濟開發區、50萬畝優質稻米示范區、15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成為現代鄉村產業標桿,鄉村產業發展走在全省前列。一個產業空間更廣闊、發展前景更可期的新愿景正在眼前。
錨定航標、多跨協同,打通全要素融通大循環
城鄉均衡協調,絕非“削峰填谷”,而是要拆掉擋在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墻”,邁向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鄉村發展潛力釋放的新型發展之路。
2008年被稱為嘉興統籌城鄉發展的“拐點之年”,這一年,嘉興出臺《打造城鄉一體化先行地行動綱領》,全面實施以“兩新”工程為“牛鼻子”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啟動以優化土地使用制度為核心的“十改聯動”,揮動了推倒城鄉壁壘的“組合錘”。
步入嘉善縣姚莊鎮桃源新邨社區,別墅式居民樓鱗次櫛比。這里是嘉善2008年啟動的農房改造集聚試點之一。十幾年間,姚莊鎮80%的農戶實現了集中居住,宅基地被復墾整理,按一定比例用來建設社區和開發工商業。
一子落而滿盤活,如今,嘉善全域推進農房集聚。分散的宅基地化零為整,轉化為產業發展、集鎮培育的土地要素供給;進城農民也能“以地換大棚”,在現代農業小微產業園的農業“標準廠房”里,點亮“帶著承包地進城”的夢想。
同樣在嘉善,2016年,各村騰退“低小散”企業獲得的土地指標“飛”入大云鎮,建起了占地300多畝的中德生態產業園。原先低效的土地資源,突破地域限制,“飛”到工業園區抱團發展物業經濟,“飛地抱團”模式聞名全國。
現在,“飛地抱團”項目已經遍布嘉興。“抱團”模式從最初的跨村,到后來的跨鎮、跨縣、跨市、跨省。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飛地抱團”項目110個。
“這里環境好,設施齊全,聚集了很多有活力的年輕人,我承包了30畝地,打造了養殖、采摘、加工的全鏈條蠶桑產業。”張靜惠來自上海,是嘉興首個農創園——桐鄉市崇福農創園第一批青年“農創客”,她和小伙伴們在這里找到了揮灑才華的新天地。
人才是“第一資源”。如何讓人才“進得來、穩得住、干得好”?在桐鄉、海鹽、秀洲的農創園里能夠找到答案:政府提供現代化設施大棚等生產硬件,加速設施用地審批,配齊“農創大院”等生活硬件,還讓創客享有租金優惠、貼息貸款等“保姆式”服務。
圍繞“兩進兩回”,嘉興持續在農創客培育發展上發力,累計培育農創客1800多人,點燃了農村“雙創”新熱潮。2021年,嘉興成立農創客發展聯合會,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逐夢田園。
鄉村振興需要各類人才齊參與。嘉興出臺“鄉村振興人才十條”,激勵實用人才向鄉村基層一線流動。多地都推出了農業人才計劃——平湖聘請“鄉村振興規劃師”,著力培養基層人才;嘉善成立“善農客”領創人才聯盟,為農業農村發展輸送優秀創業人才。
走進海寧市袁花鎮彭墩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項目正在如火如荼推進中,新的發展契機就在眼前。村黨總支書記肖順華說,“多虧了市里幫我們協調解決了1.85億元項目貸款,首筆就發放1億元,土地提質增效才得以大刀闊斧地推進。”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受制于資金不足。為破解這一“瓶頸”,2009年起,嘉興連續出臺三輪“強村計劃”,從資金、信貸等方面扶持,引導更多金融活水流向農業農村。2020年,嘉興全面推進“無抵押、無擔保”的農戶小額貸款,一大批“信用好、敢拼搏”的農戶享受到普惠金融。
探索,不止于此。更多的金融支農模式正在涌現:嘉興農村土地整治節余指標質押融、平湖農業主體“五權”抵押貸、桐鄉數字畜牧活體抵押“智牧貸”、嘉善“‘三治’積分+金融賦能+生態綠色加油站”……疏通了金融資源流向農村的梗阻,解決了鄉村振興“錢從哪里來”問題。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2021年上半年,嘉興涉農貸款余額7002.36億元,同比增長22.05%,比年初新增1009.02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的62.07%。
形神俱美、優質共享,標注城鄉一體化新基線
統籌城鄉,就是要把鄉村發展與城鎮發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讓繁華的城市與安寧的鄉村互融共生、互惠一體。
在城與鄉的攜手共進中,到底給嘉興農村帶來了什么?秀洲區油車港鎮濮家灣村最有發言權。從10多年前的“臟亂差”到如今的屋舍齊、河水清、交通暢、治安優,城鄉統籌規劃提升了濮家灣村“顏值”,也點亮了“鄉村振興夢”。
這些年來,嘉興持續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帶動全域提升行動中,全面實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創建等六大提升行動,鄉村成為城市的花園,城市成為鄉村的廳堂。
在嘉興,常聽到兩句話:“城鄉空間規劃一張圖”和“人口和生產力布局一盤棋”。從“多規合一”到全市“一張圖”“一盤棋”,基礎設施一體化勾連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縮小差距,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一腳油門,就能從浙江到上海。”得益于2020年年底全面貫通的姚楊公路,家住嘉善縣姚莊鎮的徐麗花終于圓了“上班在上海,生活在農村”的夢想。隨著城鄉實現“無縫對接”,嘉興農村的碧水藍天正散發著前所未有的魅力。
“十八年磨一劍”,嘉興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路網、供水、供電、網絡等基礎設施互聯共享,農村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實現了各城鎮15分鐘上高速,各中心城區30分鐘直達,與周邊城市之間60分鐘互通的“153060”目標,為嘉興農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應該從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多個方面實現城鄉居民均等化。嘉興市農辦秘書處處長鄧建華表示,嘉興城鄉均衡發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小,二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高。
早在2004年,嘉興出臺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就提出打造“六個一體化”,把主要公共資源往農村傾斜投放。如今在嘉興,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正向小城鎮和農村不斷延伸。城與鄉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
每逢節假日,約上兄弟姐妹坐上公交車來一趟鄉村游,已經成為這兩年嘉興的一種潮流。在嘉興,城鄉公交一體化已覆蓋所有鄉村,一趟公交自由往返城鄉,讓“進城”“出城”的概念徹底成為了歷史。如今,嘉興還全面推進鎮村公交標準化,讓農村老百姓獲得更大的實惠。
以前,“鄉鄉都有衛生院,村村都建衛生室”,如今嘉興城鄉“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基本建成,實現縣域醫共體、城市醫聯體全覆蓋,打破了醫療資源過度集中的局面,讓嘉興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專家看病。全市基層就診率達71.04%,基本公共衛生績效評價獲全省第一。
讓鄉村不再是文化洼地,是嘉興城鄉統籌一直追求的目標。嘉興率先探索了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農家書屋成了農村文化禮堂的“標配”,農家書屋的圖書與嘉興市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農家書屋、農村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已成為豐富當地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家園。
厚植福祉、普惠共享,望見未來中國美好景象
2004年3月,習近平同志到秀洲區殷秀村調研城鄉一體化工作,與搬入新社區集中居住的村民們座談,“進城生活是否習慣?保障怎么樣?工作好不好找?”是當時習近平同志關心的“三問”。在張兵看來,“三問”是層層遞進的關系,是農民轉為市民過程中非常關鍵的問題,把這三個問題回答好了,就能真正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
2009年,海鹽縣百步鎮得勝村整村搬遷,70歲的村民聞秀泉搬進集鎮旁的集聚區內。現在,他在鄰村一個農貿市場做管理員,還有土地流轉租金和村集體的分紅,生活比以前輕松許多。
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后,農民該往何處去?嘉興設計了多層次市民化路徑,讓農民“進得了城”,也“回得了村”;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土地“三權分置”等綜合改革,讓農民放心“帶權進城”,消除農民后顧之憂。
農民進城,就業是關鍵。早在2004年,嘉興推行“百萬農民培訓工程”,消除城鄉就業政策壁壘,率先實現平等充分就業。嘉興引導產業向農開區、園區平臺集中,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想種地的農民,也能在附近的農業產業園中“以地換棚”,品嘗現代農業帶來的甜蜜。
海寧市硤石街道楊匯橋村農民路桂英今年62歲,從2007年開始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現在每月可以領取養老金677.5元。錢雖不多,但總算不給子女添麻煩,路大娘很滿意。
保障,曾經是城與鄉最大的鴻溝。2007年以來,嘉興實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成為率先實現“全民社保”的地級市。如今,嘉興農民都過上了像路桂英一樣“老有所養”的日子。
如今在嘉興,農民人手一張市民卡,憑著它,村民可以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醫療保險。嘉興還率先構建了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統一了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在全國首創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的做法,每年固定的分紅收益讓低收入家庭有了穩定增收渠道。
前不久,桐鄉市高橋街道越豐村舉辦了一場“板凳法庭”,街道司法所、村調解主任、村道德評判團組成的調解團你一言我一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很快化解了一個鄰里糾紛。“三治”融合就是從這里起步,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幸福感,來自生活環境的點滴改善。多年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鄉村善治局面在嘉禾大地上逐漸形成。海鹽“秦義聯盟”、平湖“新鄉鄰”、桐鄉“烏鎮管家”……推動治理資源下沉,轉化為嘉興農民的品質生活。
對幸福的追求永無止境。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為中心,嘉興在桐鄉市河山鎮的畫圣浜理想村,率先試點鄉村未來社區,不僅有小橋流水的鄉居,還有生活生態和諧的鄉村發展,也是現代版的田園鄉村夢。
行遠自邇,踔厲奮發。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際,嘉興市委提出,要以紅船起航地的政治擔當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推動嘉興從“統籌城鄉發展的典范”迭代升級、蝶變躍升為“共同富裕的典范”,實現“三富四優”,爭當“七個典范”,繪就“五幅圖景”。
嘉興“城鄉大融合”的腳步不會停止,嘉興的城與鄉必定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斷交融,在交融中攜手共進。正如張兵所言:“在紅船起航地看到美好中國的未來,看到未來中國的美好。”
當夢想照進現實,未來必定可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