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河南武陟 建設慈善幸福院 破解鄉村養老難題
時間:2022-02-17 09:42:13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張燦強 韓嘉儀 魯雨 字號:【

  我國人口老齡化除了存在數量大、增長快和“未富先老”等特點之外,還存在城鄉不平衡。農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占比分別為23.81%、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個百分點。中國養老的關鍵、重心在農村,突破口、難點也在農村。近年來,河南省武陟縣通過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發展“為老”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建設村級慈善幸福院,探索出有效破解農村養老問題的模式。目前,全縣共有村級慈善幸福院150所,惠及群眾3.2萬余人。

  因村制宜,建設養老場所

  武陟縣隸屬河南省焦作市,總人口74萬,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11.7萬,占總人口的15.8%;80歲以上高齡老人1.3萬,占老年人口的12.7%。在全面調查摸底、廣泛聽取民意的基礎上,依據村集體經濟收入狀況和老年人口數量等村情,武陟縣制定慈善幸福院建設規劃,因村制宜推進建設。

  分類施策開展場地選址。2013年,武陟縣率先建設10個村級慈善幸福院試點,運營效果受到群眾好評后開始逐步推廣。對具備新建條件的村,高標準建設慈善幸福院;對不具備新建條件的,立足改擴建,通過整合、置換或轉變用途等方式,將閑置的舊大隊部、醫院、學校、祠堂、農家庭院等進行改造,降低投入成本。嘉應觀鄉東水寨村利用村里坑洼不平的閑置地建設幸福院,集約節約建設用地。

  量力而行確定建設規模。武陟縣規定慈善幸福院建設標準原則上不低于300平方米,各村根據老年人數和村民養老服務需求以及村情實際,由村“兩委”會、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建設規模,確保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同等待遇。大虹橋鄉西溫村老年人口較多,建成村級慈善幸福院面積達2000平方米。

  統一標準加強功能設置。為確保每位農村獨居、空巢、困難老人都可以安享晚年,慈善幸福院在功能設置上統一標準。每個慈善幸福院均配備“四室一場”,即休息室、配餐室、文體娛樂室、健身康復室和室外活動場地,做到生活、娛樂、醫療設施一應俱全,確保老人居住舒適方便。

  多方籌資,解決資金難題

  提供低價高質的養老服務,關鍵問題是資金。武陟縣通過“政府扶持、慈善捐贈、鄉村補充、農民自籌”多方籌集資金,用于慈善幸福院建設及運營,解決政府唱“獨角戲”,資金嚴重匱乏等難題。

  政府扶持。武陟縣財政每年拿出200萬元,采取慈善幸福院星級評定和年終考核相結合的辦法,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發放至各村慈善幸福院,用于老人的生活補貼。同時,通過政府采購方式為每所慈善幸福院配備不低于3萬元的設施設備,包括電視機、空調、冰柜、消毒柜、床等。

  慈善捐贈。武陟縣設有三級慈善平臺,即村級慈善工作站、鄉級慈善分會、縣級慈善協會,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積極鼓勵愛心企業幫扶慈善幸福院,全縣由企業支持的慈善幸福院達18家。2019年,武陟縣通過各種活動和載體,募集慈善資金達2200余萬元。

  鄉村補充。大力推行“以地養院”模式,結合村情盤活土地等資產資源,收益用于幸福院的日常費用補貼。北郭鄉趙馬蓬村,村“兩委”從群眾手里流轉30畝土地作為“愛親敬老”田,收益專項用于慈善幸福院日常補貼。嘉應觀鄉御壩村每年將養殖小區承包費中的1萬元用于補助慈善幸福院。此外,部分經濟較好的鄉鎮結合實際,制定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

  農民自籌。入住老人每月繳付100元可享受低成本、服務好、互助式的“不離村的養老生活”。幸福院的老人們并非一味“被養老”,部分打掃衛生、后勤等方面的工作由老人輪流負責,這種“抱團式養老”模式,讓老年人既在生活上相互幫助,又在精神上相互撫慰。

  健全機制,探索運營方式

  村級自主運營為主。幸福院日常管理采用“聘用+義工”相結合的方式,可持續運營離不開村“兩委”的組織協調。嘉應觀鄉東水寨村慈善幸福院的張院長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她也是水寨村的婦女主任,幸福院還聘用了一名廚師。兩個人負責老人的一日三餐和日間照料。張院長說,院里住了十來位老人,時間長了,跟老人都有感情了。2021年5月,村黨支部聯合愛心企業資助13名慈善幸福院的老人圓夢北京。老人們說,這個年紀還能來北京看看,一輩子沒有遺憾了。

  專業養老機構托管。武陟縣引入河南春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和焦作陽光養老服務公司,依托北郭鄉蔡莊村、龍源街道東石寺村慈善幸福院,對兩所幸福院進行整體適老化改造,利用專業服務團隊和社工組織,為老人及特困對象提供助餐、助浴、醫療保健等服務,從而實現城鄉養老服務機構規范化、專業化、社工化運營,提升養老精細化服務質量。

  志愿者廣泛參與。組建志愿者服務隊或義工服務隊,定期到慈善幸福院組織開展“慈善送服務下鄉”“慈善情 健康行”“關愛空巢老人”等活動,開展義診、理發、送戲下鄉、文藝匯演、心理咨詢、打掃衛生、幫廚幫活等“為老”服務。目前,全縣每80人中就有一個注冊為義工,全縣共成立志愿者服務隊120余支、義工團隊20余支,團隊成員多達3萬余人,年服務老人達10萬余人次。

  創新形式,深化服務內涵

  合理安排飲食。在村級慈善幸福院,廚師們會根據老人身體情況制定菜單,讓老人們一天三頓吃得不重樣。以慈善幸福院為平臺,為老年人開展餃子宴、孝親敬老慈善大餐等活動,通過村“兩委”組織、村民自行捐款承辦、義工團隊全程參與的方式,為老年人改善伙食,讓更多人參與傳承孝道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

  豐富精神“食譜”。慈善幸福院通過開展“套餐式”文化服務,設立精神文化生活“食譜”,為老人提供電視、廣播,經常開展送戲曲、送電影服務,定期開展主題講座、文體比賽等活動。老人們也可開辟慈善小菜園,自行組織門球、象棋、跳棋、剪紙等活動,實現樂有所樂、學有所學、比有所比、為有所為。

  探索醫養結合。武陟縣依托縣養老中心、精神衛生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了8個醫養中心,重點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重度殘疾人員進行集中醫養,為其提供集醫療、康復、保健、文娛、養護“五位一體”的免費康養服務。截至2021年11月底,入住168人,基本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失智失能重度殘疾人應托盡托。

  拓展“一老一小”。探索“養老+管小”有機結合,167所兒童之家“嫁接”到慈善幸福院和學校,解決了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監管等問題,解除了外出務工父母的后顧之憂,把幸福院打造成了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并在個別村設立了青少年矯正基地。

  武陟縣慈善幸福院走出了一條適合農村實際,滿足了廣大農民對幸福美好老年生活的向往和需要的路子,也為破解農村養老難題,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提供了啟示。一是符合農村實際是基礎。農村養老場所建設要充分利用本村閑置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和農房,結合村委會、醫務室等建設,降低建設成本。控制收費標準,發揮鄉村熟人社會特征,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抱團養老。二是可持續投入是關鍵。發展農村養老帶有很大的公益性,老百姓付費養老的能力非常有限,要在投入上解決政府唱“獨角戲”的難題。創新支持方式,通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村養老領域,充分發揮慈善資金作用,對進行農村養老慈善捐贈的企業給予一定政策優惠。三是多方參與是保障。將農村養老問題提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日程,加快補齊短板。充分發揮村集體的組織、協調、服務功能,給農村老人更多關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高集體經濟收入用于村民養老的比重。大力發展農村養老社會組織,組織引導志愿者、義工等愛心人士參與農村養老,給予他們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愛農村老年人的氛圍。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