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寧市積極探索共同富裕機制性、制度性創新模式,深化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制定出臺《海寧市勇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表率行動方案(2021-2025年)》《關于實施海寧市“擴中提低”“二十條”的政策意見》,啟動“十萬農民變股民”培育計劃,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擴中”“提低”,不斷充實農村居民奔向共同富裕的“家底”。2021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415元,增長10.4%,增速列嘉興市第一,收入絕對值連續11年列嘉興市首位: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1元,增長12.4%。
精準聚焦“擴中提低”
強村富民同頻共振
聚焦農村資源激活,共享“資源變資產”紅利。一是以“強村+富民”同頻共振。自2000年開始,連續開展七輪村級集體經濟扶持。第七輪強村計劃共實施項目33個,總投資29.3億元,每年可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86億元。謀劃第八輪“強村富民”計劃,以“飛地”抱團發展經營性物業為重點,通過“眾籌+”模式,吸納農民入股“共富廠房”“共富大棚”等項目,進一步發揮村集體帶動增收作用。二是以“興業+富民”同心協力。實施閑置農房激活工程,吸引返鄉人員、農創客等,結合區位特點、資源優勢、人文特色、產業基礎等條件,通過農戶自營、村集體收儲、委托運營、合作開發等多種方式開發閑置農房,促進閑置農房盤活利用與新業態融合,提供更多農村就業崗位。同時,持續增強農民技能培訓力度、擴大群體數量,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2021年,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100人、高素質農民151人,培育農創客280人。三是以“美麗+富民”同向共行。以“星級共同富裕村”建設為突破性抓手,開展省美麗鄉村示范鎮、特色精品村、3A級景區村莊創建,謀劃打造“儒林春風”“花溪俠影”等美麗鄉村精品線。啟動“千宿計劃”引導各村依托當地農業產業、自然風光、民俗風情、農耕文化等,推動農民入股,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休閑旅游和民宿、研學等業態,增加旅游收入。2021年,全市農家樂共有餐位3886個、床位220個,農家樂和休閑農業接待游客543.4萬人次,營業收入達3.7億元。
聚焦農村“擴中”主力軍,探索“農民變股民”發展模式。一是挖掘要素潛力,創新農民入股機制。創新土地流轉形式,鼓勵農戶以土地作為共富體等項目的入股本金,在享受有保底租金基礎上,獲得收益性的分紅,以土地入股形式實現“農民”變“股民”,讓農民享受土地流轉的保底收入和項目的分紅收益,實現多元化增收“雙保險”。如海寧仲樂村通過村企民三方協作,搭建村共富基地,農民可通過流轉土地獲租金、入股獲股金。目前,已經有169戶農戶獲得每畝900元的年土地租金,32戶低收入家庭領到了16萬元股金分紅。二是規范股份分紅,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引導有條件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按規范開展股份分紅,讓農民共享改革成果。在嘉興率先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股份經濟合作社收益分配的指導意見(試行)》,提出分紅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規范股份經濟合作社收益分配。出臺《關于推行村(社區)“股份分紅+積分獎勵”工作的通知》,實行按股份分紅為主,按積分激勵為輔的收益分配模式,有效提高農村財產性收入。三是推進農村改革,筑牢增收長效機制。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全國改革試點為契機,在村級經濟發展、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權能有效實現等多個重點,難點領域進行突破和創新,有效激活村集體“沉睡”資產,夯實農民共富基礎。建立村股份合作社股權流轉、質押機制,在全國首創村股份合作社股權公開交易,到2021年底,累計完成農村集體產權交易6846宗,成交額16.3億元。全省首創建立農村集體“三資”監測中心,建立三色預警和三級管理機制,目前全市已發現并整改“三資”亮燈3萬余次。
聚焦農村“提低”重點人群,定制低收入農戶增收路徑。一是多元增收,探索農業標準廠房模式。全面推廣農業標準廠房項目建設,通過發揮村黨組織、國資公司、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等主體的幫扶帶動作用,形成“村集體(國資)+農業主體+低收入農戶”的抱團發展模式,實現土地經營權流轉“獲租金”、出資入股“分股金”、農民務工“掙薪金”的“一地三金”多元增收路徑。創新“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載體,推進實現共同富裕。二是數字賦能,完善低收入農戶數據倉。推進低收入農戶幫促數字化系統迭代升級,聚焦低收入農戶生產生活需求。做到低收入農戶信息集成一個碼、幫促動態集成一個體系、幫促政策集成一張清單、幫促效果集成一幅地圖,集產業幫促、就業幫促、保障幫促、社會幫促為一體,完成政策清單和幸福清單“兩張清單”的歸集,實現精準效應、聯動效應、預警效應。三是政策保障,深化精準幫扶。出臺《海寧市低收入農戶共同富裕扶持方案(2021-2023 年)》,對低收入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就業幫扶以及農業標準廠房建設等9個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對農業標準廠房項目加大扶持力度,項目實施主體是村集體或國資企業的,給予低收入農戶出資部分全額補助。同時,健全完善動態識別、主動發現和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全面落實“一戶一策一干部”和“一月一走訪”幫扶機制,針對性落實扶持和補助政策,實現分層分類精準施策。
做大分好“共富”蛋糕
走好富民強村之路
以“資源變資產”撬動共富杠桿。整合利用閑置農房及土地資源,變農村“沉睡資源”為“優勢特色資產”,拉高農民增收的“滾雪球”杠桿。如丁橋鎮新倉村梁家墩依托美麗鄉村建設,盤活閑置房屋,改造創辦農家樂、民宿、咖啡館、茶室等旅游發展配套業態;長安鎮鹽倉村依托連杭經濟開發區發展逐漸形成“租房市場”,以“自住+出租”模式實現“租房經濟”。
以“村民變股民”拓寬共富路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村集體資產變得看得見、摸得著。“股份分紅+積分獎勵”“村集體+農戶(低收入農戶)”“眾籌+”等模式加快村民向股民轉變,讓農民共享發展紅利,努力實現年年有分紅、戶戶有增收。2021年,全市86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股份分紅+積分獎勵”,分紅金額達3369.82萬元,分紅比例達到47.25%。
以“先富帶后富”鍛造共富鏈條。依托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星級共同富裕村建設、低收入農戶扶持等工作,因村制宜聯結“工業反哺農業”“村集體(國資)+農業主體+低收入農戶”“農業產教融合”等多樣化共富鏈條,做大、分好農村經濟這塊“蛋糕”。全市農業標準廠房項目已謀劃16個,涉及土地840余畝,吸納低收入農戶2086人。
通過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依托實施“十萬農民變股民”培育計劃,瞄準增收潛力大的“擴中”主力軍和收入水平低的“提低”重點群體,激活力、拓渠道、優分配、重幫扶,推進農民變股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發展模式,扎實農業農村領域“擴中”“提低”基本盤,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