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凝力蓄勢邁向共富美好未來——浙江實施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時間:2022-11-16 01:10:55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雷劉功 徐剛 周嶸 字號:【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奔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浙江主動變革、系統重塑,全面實施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統籌項目、政策、要素合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有力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當下,浙江為何提出以農村集體經濟為核心抓改革?如何謀劃成型、如何握拳出招?“集成”又有何深意?本刊策劃專題,管中窺豹,一觀改革背后折射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金秋時節,之江大地,風光無限,處處升騰著豐收與希望。

  當探訪千里沃野,看見稻浪連片起伏、特色農產品星羅棋布,感受數字化浪潮、農業“雙強”帶來的現代農業美好圖景;

  當徜徉美麗鄉村,傾聽鄉村建設、基層治理催生的暖心故事,見證深化“千萬工程”“四治融合”跑出鄉村發展新速度;

  當走近萬千農民,分享富裕富足、生活便利、精神昂揚的喜悅,體會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令人向往的生活”……

  你一定會感受到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激發出的磅礴活力,推動鄉村加速振興的如虹氣勢。

  發展路上,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為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當下的浙江展開了一場新的實踐——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率先邁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改革新階段,讓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盡享朝暉。

  廣袤田疇間,一項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一項項改革成果惠及人民,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業宜居、農民富裕富足的新畫卷徐徐展開。“農”墨重彩下,讓我們共同感受這片土地上新時代改革律動的強勁脈搏。

  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鎖定村強民富主基線

  村強民富、景美人和,這是生活在浙江大地上的人們對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浙江以深邃的思考、扎實的實踐,回答好時代之問。

  ——改革破題燭照振興前路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集體經濟市場化經營機制還不夠活、持續增收后勁不足,農民收入基數高、增幅緩,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優鄉劣等現象依然存在……踏上“兩個先行”之路的浙江,面臨的難題不少。

  舞起鄉村振興的龍頭,扛鼎共同富裕示范區重任,浙江三農從哪破題?

  “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產業化,盤活農村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成為浙江的堅強指引。

  浙江認為,當前,三農工作進入農業農村同步實現現代化先行和農民農村同步實現共同富裕先行的新階段。加快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是關鍵抓手,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具有核心作用。

  如今,行走在浙江大地,各項集成改革探索令人目不暇接。改革不斷擴面提速,凝聚著浙江對優化生產關系、創新生產力協同的急切期盼,寄托著對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連橫合縱架穩四梁八柱

  敢為人先的農村改革,素來是浙江的“金字招牌”。閑置農房激活、“飛地”抱團、“兩進兩回”……多年來,近百項敢為人先的改革,成為浙江三農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動力和活力源泉。

  盡管如此,改革專項居多、條塊分割,碎片化、不協調、不配套等問題仍然存在。

  改革中的問題只能用改革的方法解決。浙江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通林說:“要以集成改革為方法,聚焦‘富民、強村’,以鄉村產業振興為基礎,以農民就業創業為優先,以農村產權激活為突破,系統推進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加快推動發展型制度政策向共富型轉變,高質高效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集成改革,本質就是形成項目、政策、要素的賦能合力,重塑鄉村振興體制機制。為此,浙江精準錨定四條路徑——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宜居宜業、數字化改革賦能,量身定制了“市場化改革+集體經濟”“標準地改革+農業‘雙強’”“宅基地改革+鄉村建設”“數字化改革+強村富民”四套組合拳。

  從“一招鮮”到“組合拳”,協同推進一攬子改革,瞄準的是興業富民、活權富民、強村富民,期望的是讓好項目有空間、有動力落戶農村,同時帶動人才、資金、技術的匯聚、生根。浙江架起更加穩定、更加嚴密的農村改革“四梁八柱”,正在激活鄉村共富動能。

  ——壯大集體厚植共富根基

  去年,杭州市臨平區喬司街道良熟村用“村級留用地”置換了沿街店面,收入近800萬元,迅即上馬了村民期盼已久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工程,還增發了210余萬元的老年人福利。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只有集體經濟實力增強了,才能更好地增進農民福祉、發展農村事業,才能有條件補齊共同富裕中的這塊“短板”。

  正因如此,“集體經濟”是浙江推進鄉村集成改革的關鍵核心。在頂層設計中,更是進一步聚焦深化共同富裕農業農村板塊的謀劃和推進,讓村集體經濟更“壯”一點、讓農民的腰包更鼓一點,不斷充實農民農村奔向共同富裕的“家底”。

  今年年初,浙江提出要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十大標志性成果,“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發展,大力實施強村富民集成改革”就是其中一項。同時定下目標:全面消除年總收入20萬元以下且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行政村。

  大河淌,小河滿。集體“錢袋子”會越來越鼓,浙江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氣必定越來越足。

  謀定篤行、履踐致遠,探索系統集成新打法

  集成,核心在協同高效。抓住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浙江推動改革在政策取向上協同配合、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工作成效上同向疊加。

  ——多要素集成,放大乘數效應

  老豬圈改咖啡館,破屋子改食堂,老房子成了搶手的養老民宿,這兩年,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王化村長塘頭自然村一片欣欣向榮。村黨總支副書記張承武說:“多虧了激活閑置農房,引來人才、資金,窮山窩成了‘聚寶盆’。”

  長塘頭的變化,源自浙江對改革迭代優化的深層次思考——通過對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進行統籌配置,為科技、資金和人才入駐備好陣地,為后續發展騰出空間,使資源集中、人口集聚和產業集群,放大乘數效應。

  土地作為農村擁有的最大資源,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標準地”“宅基地”,在浙江的頂層設計中,與農村土地盤活利用關聯的“組合拳”占有半壁江山,這也折射出浙江的集成思路:以農村土地為牽引,通過全域規劃、土地整治、產業植入,集聚人才、資金、科技等關鍵要素落戶農村,共同打造農村土地“金礦”。

  這些年,數字化改革已成浙江最鮮明的特征,數據成為與勞動、資本、技術并列的生產要素。浙江明確提出,要以數字化改革撬動各領域變革,激活牽引強村富民的動能——數字化既是承載浙江新使命的“船”,與集體經濟、共同富裕“三改融合”一體推進;又是“橋”,推動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加快建立幫農促富治理和服務體系。

  ——多項目統籌,實現成效疊加

  改革源于需求,集成的舉措源于串聯相關改革項目,使之變成環環相扣的鏈條,形成鄉村發展合力,實現工作成效疊加。

  “以往的改革,以單項為主,有時改著改著就遇上‘卡頓’。像村莊市場化經營體制改革,如果沒有宅基地、閑置農房、農村金融體制等改革基礎,就是無源之水,若沒有‘兩進兩回’、村企結對幫扶機制等改革配套,資源優勢也很難轉化為經濟優勢。”許多浙江干部對此深有感觸。

  浙江的改革“組合拳”,就是打在了這個“腰眼”上。集成改革的頂層目標,有農民農村富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等,均是三農發展中的重點問題;往下,每個目標有3到4個關鍵項目;底層,則是具體改革項目。改革,不再是“單兵突進”,而是多個銜接配套項目前呼后擁、整體推進。

  變“各自為戰”為“項目統籌”,推進強村富民改革星火燎原。在嘉善縣,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切入點,推動全域土地整治、全域農田流轉和全域農房集聚的“三全集成”,以探索農村“三塊地”的高效集約利用,全面激活城鄉發展要素。

  有了路線圖,改革集成速度明顯提升,農村“大項目”紛至沓來。今年,浙江共安排618個農業農村重大項目,這些項目重點投向農業“雙強”、鄉村建設、農民共富三大領域。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浙江實行賽馬爭先制,確保新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見效。

  ——多主體參與,聚集發展合力

  去年以來,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徑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俞榮華就“忙到飛起”:忙招商引資,忙鄉村品牌推廣,忙引進人才……徑山村與文旅公司合作,村企共謀打造禪茶新村,這個昔日的小山村,漸漸成為鄉村旅游的“頂流”。

  搭臺才能唱戲,鄉村振興同樣需要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培育多元參與主體,鼓勵全社會下好鄉村振興這盤大棋。浙江提出,堅持以宅基地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鄉村建設與鄉村經營,吸引工商資本導入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十業萬億”鄉村產業,實現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無數像徑山村這樣的故事正在上演。

  在共同富裕大場景下,一個村的資源有限,單打獨斗已無法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必須在更大范圍內整合更多資源。為此,浙江實施強村公司培育計劃,支持各地以村集體全資、控股、參股和多村抱團等形式成立強村公司,全面推進強村公司高效運營、“飛地”抱團項目擴面提質。

  新元素不斷厚植鄉村吸引力,鄉村也要創新組織模式,擁抱發展紅利。正如王通林所說,強村公司實現自富,片區組團促進帶富,“飛地”抱團側重幫富,最終實現區位不同、稟賦各異的鄉村共富。這正是浙江探索集體經濟的區域均衡解法。

  “有為之手”也頻送助力。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統籌協調、各負其責,選優配強“過得硬、懂經營、善帶富”的領頭雁隊伍,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多元聯手促精彩蝶變,如今在浙江比比皆是,連點成線,正在織密村強民富的錦繡畫卷。

  千帆競發、奮楫爭先,共創高質量發展場景

  集成改革是一場創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隨著一次次探索付諸實踐,一波波紅利與民分享,一路蹄疾步穩、勇毅篤行,推進新時代浙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正不斷凝聚。

  ——路徑重組助推產業升級

  支撐村莊的生命力是產業。產業帶動整個村莊產生效益,才能促進村莊發展。放眼浙江,各地發展基礎不同、產業特色有別,改革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集成,不是項目堆疊,更不能照搬照抄,最要緊的是找準各項改革之間的內在邏輯,找準堵點、痛點、淤點,找到與當地三農發展特色相契合的突破口和改革路徑。”浙江省委農辦秘書處處長方杰說,鄉村集成改革試點過程中,浙江強調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從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選擇若干啟動改革、率先破題。

  破題之道已是百花齊放:樂清市下山頭村通過村企合作實現強村富民,寧波奉化滕頭村以綠色發展促進全域生態旅游,龍游縣溪口鎮以“一鎮帶三鄉”抱團發展走共富之路……縱觀這些改革,無不吸納了“系統集成”的精華。

  因此,與其說浙江鄉村集成改革是一次改革的內容創新,不如說是一次鄉村發展理念的迭代升級、一次產業振興路徑的系統重塑,引領各地破除思想桎梏,打開三農全面發展的窗口。

  傳統產業也不能放下。“機械強農、科技強農”與鄉村建設、農民共富并行起跑,去年以來,浙江以農業“雙強”為牽引,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全面打響核心技術攻關戰等農業“雙強”行動“五大戰役”,實行“賽馬”激勵,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鄉村建設迭代業態創新

  “千萬工程”19年久久為功,浙江的美麗鄉村已然從基礎設施更新階段,躍升至“內容為王”的新階段。浙江適時提出,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協同發展鄉村休閑、生態旅游、綠色康養、文化創意等鄉村新業態,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海鹽縣武原街道金星村引進優秀農旅項目、高端民宿品牌,造夢都市人的“詩和遠方”;遂昌縣龍洋鄉西灘村茶園自然村整理閑置農房,開啟“旗山俠隱”項目……產業發展與鄉村建設相互嵌入、螺旋上升,以網紅流量吸引客源、以品質留量留住客人,浙江美麗鄉村從“流量時代”轉向“留量時代”。

  這兩年,憑借“四共四籌”,收入從不到1萬元躍遷至超過1000萬元,海寧市周王廟鎮博儒橋村“火出了圈”。可讓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清江更得意的是,如今村民不管到哪,都能挺直腰桿說一聲“我是博儒橋的”。他的想法很樸素:“不要明星,只要民心。”

  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只有尊重農民意愿,才能贏得農民擁護,這已經是多年來浙江改變村莊面貌的“秘訣”。浙江發動農民不只靠口號,更有辦法,迭代“美麗庭院”、張掛“智能門牌”、實行垃圾分類積分制等,完善農民參與的引導機制。

  得益于共建共享共富的火熱氛圍,這才使得眾多缺乏資源稟賦的“空心村”“落后村”,一路“逆襲”成為全國樣板村。

  ——數治融合提升善治效能

  把閑置房屋改造提升為公寓房,其中還蘊藏著鄉村善治密碼?接壤上海的平湖市獨山港鎮開發了“云上鄉鄰”平臺,不但集中發布出租房源信息,消防安全、衛生保潔、垃圾清理也一并上“云”,轉化成房東和租客的積分和善治等級,打造出一朵更大的“善治云”。

  這正是以數字賦能鄉村治理結出的集成“碩果”,而這樣的創新,在浙江已“一發而不可收”。越來越多實用好用的數字化應用登錄“浙里辦”“浙政釘”,“浙有善育”“浙里康養”等“浙里”系列重大應用在鄉村有效落地,通過“一地創新、全省共享”機制,在農業農村領域全面開花結果。

  增強集體經濟實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后盾,已成為浙江普遍實踐:杭州臨安西墅村集體出資6000萬元建設文體中心,閑暇時間打麻將打牌的人少多了;溫州甌海五社村專門建起了咖啡小屋,喝咖啡議事成了新時尚……

  2017年,源自越豐村的“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經驗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這一“高光時刻”讓浙江人深感自豪。如今,浙江持續擦亮“三治融合”這張金名片,“楓橋大媽”“烏鎮管家”“平安大姐”“老兵驛站”等不斷豐富“三治融合”內涵,一個個社區、鄉村愈發和美。

  眼下的浙江鄉村,有“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收獲故事,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鄉村美景,還有“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幸福生活,充實著新時代浙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場景。

  光景日新、未來可期,鋪展和美鄉村好圖景

  在轟轟烈烈的改革背后,帶著有溫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改革不斷推進,紅利密集釋放,濃縮成實實在在的“共富大禮包”,惠及萬千農戶。

  ——繪就田疇沃野“豐”景

  “據統計,今年全省早稻種植面積、畝產、總產實現‘三增’,獲得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前不久,浙江早稻喜獲豐收的喜訊傳來,讓浙江全省上下振奮不已。

  在“七山一水二分田”上鐫刻國之大者,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浙江可謂不遺余力。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波瀾壯闊、成效凸顯,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建設領航先行、屢創經驗……農業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田野里,智能農機自動實現播種、施肥、收割;智慧大棚里,只需一臺手機即可操控澆水、施肥……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讓人眼前一亮。去年來,浙江全力向科技要空間、向機械要效益,農業“雙強”行動蓄勢賦能、精準發力,農業生產全鏈條凸顯出更多獨具浙江特色的智慧元素。

  高效農業,浙江也一馬當先。浙江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田野“綠富美”的“浙江氣質”更濃:在嘉興南湖區,“糧—經”輪作的“萬元千斤”模式,既保糧食面積,又提綜合效益,展現了現代農業別具一格的“打開方式”;在湖州南潯區,“稻蝦共生”模式,不但破解了稻米種植增產不增收的困境,更使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分別下降了30%和50%,綠色產品供不應求。

  在“兩個先行”考卷上,現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浙江答案已經初顯。

  ——詮釋樂業向美內涵

  岱山縣岱西鎮雙合村村民王代明沒有想到,這個偏遠的海島漁村會成影視取景地,到處是游客,更沒想過自己會在家門口當民宿老板。但從去年開始,閑置農房變身一間間民宿、茶吧、餐廳,小漁村煥發生機,他家的民宿和餐廳也是生意紅火,年終盤點收入40余萬元。

  雙合村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正在浙江慢慢變為現實,鄉愁、鄉情、鄉音、鄉韻吸引無數人才回鄉創業——150余名身懷絕技的大學生走進桐鄉市崇福農創園,在“共富大棚”里揮灑農業夢想;在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一群心懷理想的返鄉青年“農創客”創建文創項目“廿玖間里”,引得馬云親自來“打卡”……

  行走浙江,城與鄉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在公共服務上的差距逐漸縮小,城鄉生活日趨等值——村里也有現代化旅游集散中心和停車場、敞開式的村便民服務中心、設備齊全的文化禮堂,30分鐘公共服務圈、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今天的浙江,已成為全國城鄉發展差距最小的省份。

  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再到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給浙江鄉村帶來全新氣象——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樣全面享受公共服務和生活便利”,美麗鄉村與美好生活詩意相連。

  ——打開令人向往生活

  “好日子越過越好。”這是常山縣新昌鄉輶輅村村民李健國的心聲。村里參股的強村公司辦了千畝絲瓜絡基地,每年都有分紅,自然有他一份。村里前段時間發了基地務工費,他拿到了7000多元。“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呢。”他對此信心滿滿。

  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在浙江,正漸漸照進現實。2021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247元,比十年前翻一番以上,連續37年領跑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012年的2.37縮小到2021年的1.94,連續9年呈縮小態勢,成為全國城鄉收入差距較小的省份之一。

  共同富裕,不僅是提高農民收入,更要鑄魂鄉村,讓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有充實。弘揚傳統美德成了新時尚,移風易俗深入人心,道德學堂引領家風民風……農民心有所寄,農村氣質煥然一新。遍布浙江各個鄉村的文化禮堂,成為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

  保護好傳承,才能激發文化根脈的時代價值。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以借助村歌文化推動農旅融合,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村歌發祥地”;松陽縣先后投入近3億元資金開展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和“拯救老屋行動”,100余個古村、200余幢老屋得到保護和修繕……

  一處處美麗鄉村漸成鄉風文明新風景,“讓城市更向往的生活”,正在鄉野間徐徐展開。

  而浙江鄉村的明天,因集成改革和系統重塑,令人期待。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