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高安市石腦鎮左家村的高標準農田里,有一位壯實的“莊稼漢”,臉上架一副黑框大眼鏡,手上正攥著一把綠油油的禾苗仔細查看,任誰也不會把他和“90后海歸”聯系起來。他就是丁旦,高安市荷悅優質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返鄉創業 做好“江西大米”
2017年,丁旦懷著對家鄉農業的滿腔熱忱,從英國利物浦大學留學回來后,念念不忘的“農業夢”讓他毅然辭去上海工作,投身高安的鄉村振興事業,致力于優質水稻的生產、加工、銷售。被丁旦“鼓動”一起回鄉的,還有他的一幫愿意扎根農村的大學同學、同鄉,他們共同創辦荷悅優質稻專業合作社,組建農機團隊,定下了“要讓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目標。
他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從小受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2007年,丁旦母親在看到當時的農民糧食難賣、賣不上價錢的情況后,和丈夫決定創辦糧油公司,進入糧食加工行業,將家鄉優質大米賣向全國各地,讓農戶賣糧不再那么艱難,售價不再那么低廉。讀書期間,丁旦將學習側重點放在了管理學、市場營銷學方面,只為回國更好地做好“江西大米”。
2012年4月,高安市荷悅專業合作社成立時只有52名社員,丁旦通過采用“合作社+種田大戶+農戶”“合作社+基地”的模式,不斷探索由傳統農業朝智慧農業發展的鄉村振興實踐新路子。2021年,荷悅專業合作社推廣種植優質稻泰優系列、野香優系列超過10萬畝,大田托管服務面積7000余畝,回收托管稻谷5萬余噸,烘干3萬余噸,冷藏種子10噸,保鮮大米4000噸,直接降低農戶購買種子成本180余萬元,幫助農戶每畝增收300余元,解決田間臨時性就業崗位600余人,惠及農戶6000余戶,全年銷售荷悅牌大米2.6萬噸。
“田管家”管出優質大米
回到家鄉后,丁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當一名地地道道的“莊稼漢”,打造屬于企業的種植基地。學習和實踐經歷告訴他,品質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面對公司旗下種植基地的種植面積僅2000畝的現狀,丁旦主動請纓,承擔起石腦鎮、汪家圩鄉、瑞州街道、筠陽街道等周邊鄉鎮的土地流轉工作。
與農民打交道,丁旦完全是個門外漢,但他并沒有想過放棄,每到一家農戶,他都會親切地叫一聲“大伯”“大媽”,與大家嘮起家常,做起思想工作。在汪家圩鄉一帶,很多人對企業不了解,擔心他們是在騙取國家項目資金。在了解了問題的緣由后,丁旦立即著手,連夜趕出了田地規劃,裝訂成冊,送到了村民手中,并邀請他們派代表來公司考察參觀。他的誠意打動了很多村民,大家都紛紛簽訂流轉協議,不到四個月,流轉面積達到9000畝。
土地流轉以后,他積極探索,推出“田管家”三級管理模式,即合作社分區域委派“總管家”,“總管家”再在區域內根據情況選拔村、組“小管家”。丁旦說:“我們聘請的這些田管家,不但有保底薪資,年終還有分紅,以此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用心耕耘,種出好稻谷,從源頭保障大米的品質。”
推進水稻種植機械化智能化
隨著農田面積的不斷擴大,農業現代化的推廣與運用迫在眉睫。丁旦果斷決定采用機械化種植,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證了農產品品質。
2019年至今,丁旦先后在基地內建起玻璃大棚1000平方米、聯棟溫室大棚2300平方米,引進一條全自動播種流水線,運用先進的育秧栽培模式,進行統一催芽、播種、育秧;吸引13個“90”后成員組建農機團隊,先后購入12臺旋耕機、8臺插秧機、10臺收割機、3臺無人植保機,引領基地水稻從種植到收割逐步走向機械化。
機械化操作,沒有直接的經驗可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大棚育秧這塊,丁旦就曾吃了不少苦頭。在2019年第一次進行早稻機插秧育秧,由于當時對催芽溫度的把控不精準,秧苗出芽時間比預期提早半天。“那天晚上,我帶著30多個伙伴,加班到凌晨三點,終于干完了。所幸,一切都是值得的!”丁旦笑著說道。走過彎路自己就能積累更多的經驗,這些對做好農業都是十分寶貴的。
2021年,在高安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丁旦的基地成為首個“高安水稻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基地采用“智慧農業”系統,今年的早稻就可以應用。他說:“智慧農業系統的運用,能對基地的基礎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用來指導我們種植,讓我們更好地把控品質;做好溯源追蹤,讓消費者實實在在地了解大米的生產全過程,讓消費者更放心。”
丁旦坦言,雖然智慧農業的應用對基地種植具有指導和溯源作用,使產品品質得到提升,但“智慧農業投入高、周期長且回報慢,基地暫時不具備大規模復制性”。他認為:現在應該在自有基地的基礎上把水稻繼續做精,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多大的種植規模。他說:“我們未來的側重點會放在訂單農業上,做好種植戶的服務員。個人及團隊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整合產業鏈中主體的力量,共同發力和成長。”
向土地尋求“最大化”的農業效益
在種植基地里,除了傳統種植優質稻外,丁旦還敢于創新。近幾年,丁旦和團隊各部門的小伙伴先后建立富硒和有機稻基地、稻蔬輪作基地,引入智慧農業系統,以新型職業農民的眼光鉆研起新型的種植模式,向土地尋求“最大化”的農業效益。
擺脫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讓一畝土地實現高產出、高收益。近兩年來,丁旦在石腦一帶的基地內培育富硒有機稻基地,通過他與研發機構的共同潛心研究,該基地的富硒含量每公斤超過300微克;發展稻蔬輪作基地,將水稻與豆角、大頭菜等輪季耕作,不僅提升了土地的畝產值,豐富了產品線,更重要的是改善土壤的有機物質,提高了水稻的品質。
“當了兩年多的農民,我切身感受到農民對土地的情感,也更想讓父老鄉親們從田地里得到更大化的收益。”習慣了這種風吹日曬的農民生活,讓他更加體會農民的艱辛,也從內心深處想造福更多的鄉親們。
“十余年的堅持,只為一碗好米!”丁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自己做好江西大米的初心。“我希望消費者買到的不僅是大米本身,還有不一樣的內涵和情懷!”丁旦介紹,他將在基地建立溯源體系,讓種植的農戶為自己代言,通過掃二維碼,讓客戶隨時看到水稻種植過程,更加放心地享用大米。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