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糧食產量實現百億跨越 江淮糧倉更豐盈
時間:2022-11-02 01:13:56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安徽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盧仕仁 字號:【

  十年間,安徽全面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改革等多項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實現了新躍升。

  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糧食總量躍居全國第四。安徽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在全國率先出臺糧食安全責任制實施意見、考核辦法和約談機制,率先地方立法,制定《安徽省糧食作物生長期保護規定》。一是糧食總產實現“三大跨越”。十年來,安徽糧食總產實現了從600億斤、700億斤到800億斤三大跨越,再創歷史新高,連續5年站穩800億斤臺階,穩定成為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省份之一。二是走出優質專用糧食的“安徽路”。探索走出了一條“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的優質專用糧食發展道路,提升了糧食商品性。在全國率先繪制“優質專用糧食地圖”,實現“按圖索麥(稻)”。三是種好肉蛋奶果菜茶“責任田”。在扛穩糧食安全的同時,安徽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全省肉蛋奶、果菜茶等優質特色農產品穩定發展。

  不斷夯實生產基礎,農業物質裝備水平持續改善。一是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672萬畝,占耕地面積68.2%。在全國率先完成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19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推進種業強省建設,目前,全省農作物種子年銷售額65億元以上、居全國第3位,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1家、居全國第2位。二是提升科技和機械“兩個關鍵”。推動科技強農、機械強農,2021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較2012年提高10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2.1%、較2012年提高17.5個百分點。三是夯實信息和人才“兩個支撐”。在5個縣市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圍繞種業、生豬、稻米等8個特色優勢產業,篩選出行業頭部企業,牽頭開展“5+8”農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加強人才支撐,遴選18名首席專家、314名崗位專家,組建192個綜合試驗站,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聚力推動提質增效,鄉村產業實現長足發展。一是吹響綠色食品產業“集結號”。當前,安徽正在建設稻米、小麥、玉米等10個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今年,全省新增綠色食品投資項目879個,投資總額2105.6億元,拉動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同比增長11.5%,高于全國7.5個百分點。二是打好農產品加工業“升級牌”。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著力培育一批加工強縣(市、區)、強園、強企。三是激發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農村產品上行網絡銷售額從2017年的不足300億元,到2021年突破850億元。

  深入踐行“兩山”理念,農業綠色發展走在全國前列。一是長江禁捕退捕禁得最早、做得最好。堅決落實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長江“十年禁漁”決策部署,全省長江干流及其8條重要支流、4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退捕工作全面完成,退捕漁民轉得出、穩得住,退捕區域水生生物恢復迅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二是“兩利用”“兩減量”“兩回收”全國領先。在全國率先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秸稈糞污“兩利用”、化肥農藥“兩減量”、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兩回收”政策體系,全省秸稈、糞污利用率分別達91%、81%,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分別達82%、75%,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三是綠色種養循環成效顯著。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629萬畝,居全國第2位,實現畝產千斤糧、畝增千元錢。

  持續加強鄉村建設,徽風皖韻宜居鄉村遍布江淮大地。一是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改善。累計完成自然村改廁345萬戶、農村居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6%。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5%,鄉鎮政府駐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已建和在建美麗鄉村中心村10708個、覆蓋73%行政村。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提速。累計建成5.7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20.9萬公里、位居全國第6位,實現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解決2000多萬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三是農村各類社會事業全面提升。截至2021年底,省千人口托位數提高到2.36個,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437個、村級文化中心1.7萬多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8%。

  大力弘揚小崗精神,不斷形成農村改革“安徽方案”。一是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深入推進。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確權成果在農業補貼、土地流轉、農業保險等方面應用率達100%。耕地流轉面積達4157萬畝、占確權面積的51.5%,比全國高10個百分點。二是“兩改革一發展”成果豐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三變”改革和集體經濟強村發展)。在全國首批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縣、整市和整省試點,全省共清查核實農村集體資產1667.7億元,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5545萬人。在全國第二個開展“三變”改革,2021年,全省開展“三變”改革的村達1.15萬個、占72%。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消除,村均經營性收入年增幅超過30%,經營性收入超過50萬元的強村占比超過12%。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快速發展。十年間,家庭農場數量增長9倍,達18.7萬家、居全國第1位。農民合作社數量增長近3倍,達11.2萬家、居全國第5位。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